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第一推动 生命系列:生命的逻辑 遗传学史
第一推动 生命系列:生命的逻辑 遗传学史


第一推动 生命系列:生命的逻辑 遗传学史

作  者:[法]弗朗索瓦·雅各布

译  者:傅贺 译 陈新华 校

出 版 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71009205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生命科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历史回顾。在书中,弗朗索瓦·雅各布追溯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如何从宏观过渡到微观,进而聚焦到分子尺度上。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时间、偶然、个体等观念的演变。

长久以来,人类依据外形对生物进行分类。十八世纪之后,细胞成为研究的焦点,人类开始在细胞内寻找“隐藏的生命建筑”,直到十九世纪发现了基因。二十世纪,人类解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密码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在书里,雅各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大规模的认知转变都是一次思想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置身何处的理解。

本书以遗传学的发展为例,描述了生物学理论的演变过程,诠释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论证了知识储备、技术条件与想象力如何为科学突破做好了铺垫。

最后,雅各布探讨了这个时代的若干基本问题:基因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行为?环境与人类的发育是什么关系?人类现在可以决定自己的演化了吗?

 

TOP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雅各布(1920-2013),法国分子生物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奠基人之一。与雅克·莫诺一道提出了“乳糖操纵子”模型,揭示了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荣膺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TOP书摘

推荐序

陈嘉映

这本书的书名是“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顾名思义,是从遗传来理解生命的逻辑。本来,生命是个较宽的概念,遗传是生命现象中的一支。不过,越往现代,生命概念就与遗传概念交织得更紧,的确,生命体跟其他物体的根本区别在于生命体会遗传。人们当然早就通过繁殖现象对遗传有所了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然而,直到几十年前,我们才把繁殖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分子的复制,这种复制与晶体的复制不同,生物体中的大分子的结构完全是由遗传物质的碱基序列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生命体,生命科学的大多数分支都可以视作遗传学,用光或声来操控活体组织中的神经元就叫作光遗传学、声遗传学。当然,生命体跟环境的互动,包括生命体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但要对这些互动进行科学研究,最后仍离不开对遗传基因的研究。 

作者说到,在很长时间里,生物学里有两条迥异的进路。一条是综合论或者演化论,另一条是原子论或者还原论。演化生物学关注的是群落、行为、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远程原因,目的在于说明是何种力量和路径指引生命系统演化为今天这个样子。对综合论者来说,整体绝非简单的部分之和。与此对照,还原论者关注的是近程原因,关注器官、细胞和分子的结构和作用。还原论者努力把复杂的现象拆解开,进而以物理和化学里典型的精度和纯度来研究各个组分。整体可能表现出部分所不具备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必然源于其组分的结构。演化论和还原论关注的是两类不同的秩序,而这两类秩序在遗传层面上相遇了。不妨说,遗传组成了生物秩序的秩序——促成演化的正是遗传程序出现的随机改变。

两条进路也许在这个意义上相遇了,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合二为一。作者说:“个体的规律与群体的规律不是直接相关的规律,无法互相导出。”在微观生物学领域,主导的是因果探究,在宏观演化论的领域,主导的是统计学。作者提示,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演化论那时候,统计学思想也正在其他学科兴起,突出的如波尔茨曼开创的热力学。格外有意思的是,与牛顿力学不同,演化论与热力学都含有时间不可逆的观念。就像熵的增长有一个方向,演化过程也是不可逆的:一旦某些变异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某一个生物群体就确定了进一步的方向,不可能再回到先前的状态。

生物学已经挺进到分子层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物学今天回到了还原论。在还原主义时代,科学分析必须排除所研究系统或其独特功能之外的任何其他考量,与此不同,今天的生物学无法把结构与功能分开,“而功能不仅取决于生物体,而且也受制于塑造了生物体的所有历史事件……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研究——分子、细胞、组织体或者种群——历史的视野都不可或缺。”无论在哪个层面上,对生命系统的研究都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个是纵向上的组织逻辑,一个是横向上的演化逻辑。

我在这里介绍本书的一点点内容,是想说明,一般说来,一部好的科学史必定富有思想性。遗传学的发展像任何门类科学的发展一样,主要内容是技术性的,本书也的确介绍了很多技术性的细节。然而,一门科学,除了处理技术性内容,还会面临一些我们普通人也会问出来的一般问题,例如,生命是怎样产生的?生物和非生物有没有本质区别?若有,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生物学能不能还原为物理学?当然还有:人为什么必有一死?科学能不能创造出永生的人?科学史不同于科学教科书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帮助我们从这些一般的思想问题来理解一门科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最为迅猛。这本书初版于1970年,中文译本所据的英文版出版于1974年。鉴于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本老书了。不过,思想不那么怕老,从我一个外行看去,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这几十年似乎没有发生重要的修正。就此而言,这本书并不过时。至于这几十年来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在这里顺便推荐一本,约翰·帕林顿的《重新设计生命》(李雪莹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我读到的同类著作里,这一本既新又全面,介绍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光遗传学、干细胞技术、合成生物学等方面截止到2016年之前的技术进展。 

一本遗传学史,当然包含大量的专业内容,得要傅贺这样攻读过生物学的博士来翻译。另一方面,本书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傅贺的译文为此增添了方便,译文多使用较短的句子,行文明白晓畅。

生物学科普我一向爱读,爱读而已,始终是个外行,当然没资格写序。但我猜想,这本书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外行,我不妨把自己的几点想法写出来,供其他读者参考,或博一哂。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86.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