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作  者:杨超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01020072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形态,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研究》着重于从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合理性和现实表现性层面,通过分析价值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矛盾,充分说明公益创业教育价值何以存在及现实表现。本选题聚焦于四个问题:一是公益创业教育价值是否为臆想产物?哲学层面的价值作为一种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主客体关系,具有经验性和抽象性,往往难以被观察得到,如何进行论证其存在的依据至关重要;二是公益创业教育价值何以构成?要认识一种全新价值,探讨其价值构成要素及其互动机理则尤为必要,直接关系到价值能否被科学认识和有效创造;三是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内在矛盾如何体现?作为一种多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不同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总会存在程度不同的摩擦与碰撞,如何去认识和对待则需要谨慎分析;四是作为矛盾的公益创业教育价值,如何在矛盾化解与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创设与提升,找到合理的现实路径,则成为探讨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TOP作者简介

杨超,法学博士,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公益文化理论。先后在《伦理学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先后主持中华慈善联合会专项课题、共青团陕西省委重点课题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得到《文汇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宣传。

TOP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内外公益创业教育发展回顾
第一节 国外公益创业教育发展
一、国外公益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二、以哈佛大学为例
三、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中国公益创业教育发展
一、中国公益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二、以湖南大学为例
三、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概念辨析
第一节 审视“公益”的概念
一、西方学界理解
二、中国学界理解
第二节 追问“公益创业”的概念
一、中外学界理解
二、具体概念分解
三、具体概念厘定
第三节 发展“公益创业教育”概念
一、概念的提出及阐释
二、概念的学理性论证
三、概念的尝试性厘定
第四节 构建“公益创业教育价值”概念
一、价值的哲学内涵
二、内涵澄清
三、内涵认识

第三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益慈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公益观
二、中国传统公益慈善观
三、西方近现代公益慈善观
第二节 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论
二、杜威的事实价值论
三、迈农的情感体验论
第三节 创业理论
一、让·萨伊的领导观
二、熊彼特的创新观
三、德鲁克的管理观

第四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要素与互动机理
第一节 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构成要素
一、作为价值主体的教育对象
二、作为价值客体的教育者
三、作为价值介体的教育实践
四、作为价值环体的教育环境
第二节 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要素互动机理
一、人与环体间的渗透
二、人与介体间的互促
三、主体与客体间的交互

第五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
第一节 公益创业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发展人的创业技能,夯实生存价值
二、厚实人的社会资本,提升发展价值
三、促进人的道德自觉,挖掘意义价值
第二节 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培养现代公民,促进政治民主转型
二、升级就业结构,孵化经济增长新极
三、弘扬友善风尚,引领社会新风养成
四、优化生存环境,倡导绿色中国理念

第六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矛盾
第一节 价值主体间的龃龉
一、动机之争:利己抑或利他
二、自由之争:个体抑或整体
三、目的之争:财富抑或道德
第二节 价值创造中的纷争
一、对象之争:普遍抑或特殊
二、条件之争:压制抑或催发
三、方法之争:理论抑或实践
第三节 价值结果上的分歧
一、性质之争:公益抑或公害
二、定位之争:工具抑或目的
三、评价之争:过程抑或结果

第七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提升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明确公益创业教育使命
一、道器并立,立德树人
二、知行合一,践实笃行
三、义利兼收,义行天下
第二节 优化公益事业发展环境
一、厘清政社关系
二、完善公益生态
三、鼓励跨界合作
第三节 唤醒个体现代公民意识
一、尊重现实需要的人性
二、崇尚科学公益的理性
三、养成关怀社会的德性

第八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提升的现实选择
第一节 公益创业教育的主要类型
一、课堂教学
二、科学研究
三、社会实践
第二节 公益创业实践的主要类型
一、公益志愿活动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
三、社会企业创办
四、社会责任型企业(CSR)实践
第三节 案例:公益创业实践的新机遇
一、社会创新模式多样,推动公益创业本土化
二、社交网络技术深入,促进公益创业大众化
三、国家法规政策出台,保障公益创业制度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

TOP书摘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一、价值的哲学内涵
  作为衡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维度,“价值”的概念无论在学界还是日常生活中均得到广泛应用。在现实运用中,往往误用甚至滥用价值概念的现象较为普遍,将“价值”与“意义…‘作用”“功能”“功效”等词语画等号,将经济意义的价值内涵泛化到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理解之中,使得价值概念充斥着模糊、混乱甚至遭到歪曲。为此在研究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有必要提前充分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价值内涵,以充分保证研究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从词源学的层面来看,“价值”一词源于梵文wer、wal、vallum等词语,包含“值得珍惜”、“令人喜爱”等意思。在中国“价值”算是一个后起概念,和“善”“仁”“利”等词相比出现得比较晚,张岱年认为在古代常用词中与价值意义共同的词是“贵”,该词从政治意义引申到经济意义,本意是指官阶较高、身份尊贵,后来普遍指代性质、功能优越的事物。
  较早将“价值”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的是德国的价值哲学创始人文德尔班(WilhelmWindelband),他认为评价和价值是哲学的根本性和终极性问题,“哲学的任务在于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事物应是什么‘的问题,由判断问题变为评价问题”①,并由此将世界划分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因此文德尔班认为“价值”就是“意味着具有意义”,并通过这种意义,才能构造出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所认识的对象,即客观世界②。另一位对价值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马克思·舍勒认为“价值是一种特殊的质性,它不依赖于特定的事物和载体”①,因此将价值视为独立于携带者及评价主体之外而存在的先验性质,也就是说价值的存在与心理、思想无关,独立于思想的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舍勒坚持认为价值是绝对的,是不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不依赖于人的心理变化而变化的。同时舍勒第一次提出了“四等级价值样式说”,即最下层的是感官知觉、愉快和不愉快的价值;第二层是包括经济价值、实践价值、积极或低落的感情状态等;第三层是包括生、死、健康、疲乏等感受状态在内的生命价值;第四层则是精神价值,也就是知识的价值;第五层是神圣与不神圣的宗教价值。对这五类价值的分类以价值的持久性、不可分性、独立性、满足性和体验深刻性为划分标准②,展示了价值内在的秩序体系和结构层级,同时也内含着对当代社会中物质利益和经济价值追逐的反思与批判,给人如何处理价值的内在矛盾及冲突提供启示。
  目前国内学界对价值的理解主要基于马克思的“两个尺度”之上,即“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③,也就是说,客观对象的性质决定着客体尺度,而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内在的尺度。这就要求对价值的定义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从独享的存在和属性与主体的关系中进行理解;二是价值产生于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实际作用,也就是“物的人化”过程之中;三是主体的内在尺度才是衡量价值的根本尺度。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16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1.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