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文化故事:古画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古画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古画的故事

作  者:李晓愚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4477631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古画的故事》以时间为序,精选从石器时期代到11世纪之前的58幅经典绘画作品,既有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案、贺兰山岩画等史前绘画,也有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等人珍贵的手迹摹本。作者不仅就每幅古画本身的形式、风格加以生动细腻的分析,还将它们还原到zui初制作的历史语境中,把相关的创作故事、典故逸闻、流传渊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TOP作者简介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从事艺术史与视觉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独立主持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荣获江苏省文学*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曾连续三年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微讲堂”及“好书大家读”栏目撰稿及主讲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称号。

TOP目录

Di一章 绘画的起源
01 甲骨文里的图画
02 人面鱼纹彩陶盆
03 贺兰山岩画之《公牛》
04 《人物御龙帛画》
第二章 汉代
05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
06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之《乐舞百戏图》
07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08 《西王母》画像砖
09 武梁祠祥瑞图
10 《弋射收获图》画像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11 顾恺之《维摩诘像》
12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
13 顾恺之《女史箴图》
14 顾恺之《洛神赋图》
15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画像砖
16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17 萧绎《职贡图》
18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19 司马金龙墓漆屏风
20 宗炳的卧游图
第四章 隋唐
21 展子虔《游春图》
22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23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24 吴道子和李思训的嘉陵山水图
25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26 阎立本《职贡图》
27 阎立本《步辇图》
28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29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30 张萱《捣练图》
31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32 周昉《内人双陆图》
33 周昉《簪花仕女图》
34 章怀太子墓《观鸟捕蝉图》
35 王维《伏生授经图》
36 曹霸《玉花骢图》
37 韩幹《照夜白图》
38 章怀太子墓《马球图》
39 韩滉《五牛图》
40 卢鸿《草堂十志图》
41 王维《辋川图》
第五章 五代
42 荆浩《匡庐图》
43 关仝《关山行旅图》
44 董源《潇湘图》
45 巨然《秋山问道图》
46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47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
48 周文矩《宫乐图》
49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50 佚名《神骏图》
51 王齐翰《勘书图》
52 卫贤《高士图》
53 卫贤《闸口盘车图》
54 贯休《十六罗汉图》
55 石恪《二祖调心图》
56 黄筌《写生珍禽图》
57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58 徐熙《雪竹图》
参考文献

TOP书摘

甲骨文里的图画

许多故事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这句话开始的,绘画的故事也不例外。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洪灾。刹那间,惊涛骇浪奔涌而来,仿佛把太阳都给淹没了,世间的万物也都消失在滔滔大水之中。从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只有寥寥数人。其中有一个人惊魂甫定,捡起小树枝在地上画了一幅画,想把这段痛苦的记忆保存下来:他先画了一个圆圈,这是太阳;中间画一小横,代表太阳里的精灵——一只三脚乌鸦;zui后在太阳的上方画上重叠翻滚的波涛()。

这幅既漂亮又恐怖的图画就是“昔”字。洪水可怕,它不但会淹死人,还会把记录历史的遗迹统统冲刷干净。大水过后一切必须重新来过,而后世的人们所能想起的zui遥远的事迹,也往往止于大水之后。“昔”字的构造里既有对洪水的直观印象,又有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字。在很久很久以前,文字就是绘画,绘画就是文字。它们都是先祖们的记事工具。

商代人用刀把文字刻在兽骨或龟甲上,就是甲骨文。奇妙的是,隔了这么久,我们仍然能不太困难地识别出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很简单,他们造字是从绘画开始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群峰(),“水”是从崎岖的峭壁上飞溅出的几滴山泉(),“火”就画三股腾腾的热焰()。“木”是一段笔直的树干,上面分叉表示树枝,下面分叉表示树根()。()这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它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长的尾巴和健硕的蹄子似乎昭示着它是一位长跑健将。跟“马”相比,“牛”的写法就要简单很多,它突出了牛的两个特征:一是V字形的牛鼻,二是一对尖角()。发明“牛”这个字的人真是位简笔画大师!还有“象”(),zui大的特点当然就是它的长鼻子了。

这些古老的汉字实在太像图画了,因此被称作“象形字”。

有些象形字有很多种写法,比如“车”,在甲骨文中竟然有四百多个不同的形体,有带车厢的(),也有带轭具的()。这也不奇怪,如果我们现在要每个幼儿园小朋友画一辆车子,画出来的大概也都不一样吧。可见,绘画能够赋予人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中国古代的画家会画一些常见的题材,比如竹子、梅花、山石、仕女等,但每个画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以同样的题材传达不同的心情。

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复杂。造字的人拼了命,却沮丧地发现用绘画的方法造字,远远不足以表现这个丰富多彩、充满差异的世界。比方说,“好”就没法用象形字表现。

因此,文字和图画就不得不分道扬镳了。文字向表达抽象和复杂意义的方向发展,绘画则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字是为了“传其意”,画是为了“见(现)其形”。

可是如果你找到一些很久很久以前的文字,依然可以像欣赏图画那样欣赏它们。我们来看这个字:(图1–1)。一个女子屈膝坐着,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那小家伙大概是饿坏了,张大嘴巴嗷嗷待哺。母亲的胸部有一个小小的横杠,代表乳房,那里的产品绝对比配方奶粉更有营养。这就是甲骨文的“乳”字,它难道不是记录母爱zui美的画面吗?

 

人面鱼纹彩陶盆

绘画是艺术品?原始人可不这么想。如果他们穿越到今天,看到画家为表达自我而创作,看到观众把欣赏绘画当作愉悦身心的享受,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为艺术而艺术”,这是很新近的观念。原始人绝不会把绘画视为纯粹的艺术品,就像房子必须能挡风遮雨一样,绘画也得具备明确的用途。时光越久远,绘画的用途就越奇特。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出土了一只彩陶盆(图2–1)。陶盆内壁画了两条鱼,还有两个长着鱼耳朵的人头,这种奇特的图案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距今大约七千年。谁说画画一定要用纸笔?我们小时候用树枝在地上画画,而半坡人则在陶器上作画。他们发现有一种赤铁矿可以画出红色来,又发现有一种含锰的石头可以画出黑色来,便利用这两种颜料踏上了创作之旅。

半坡人为什么要绘制这种“人面鱼纹”呢?有人猜测它是一种神秘的图腾。原始人有时好像生活在一个梦幻世界里,他们幻想自己的祖先不是人,而是某种具有特殊力量的动物——会飞的鸟、会游泳的鱼、威武的狮子或狡诈的蛇。他们甚至相信整个部落是狼族、乌鸦族、老鹰族、青蛙族。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国神话里人面蛇身的女娲娘娘都是这种观念的产物。现代人或许觉得这很荒谬,但是别忘了,我们到现在不仍自诩为“龙的传人”吗?半坡人可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鱼,就先按自己的样子绘出人脸,再加上鱼的造型,创造出“人面鱼纹”的图腾。

这只彩陶盆是在埋葬幼儿的瓮棺(瓮棺葬就是把夭亡的幼儿埋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中,防止野兽对其尸体的伤害)上发现的,因此有人推测“人面鱼纹”可能与生育巫术有关。仔细瞧瞧,那个人面是不是很像幼儿的头?圆圆的脸,小小的鼻子,双眼微微闭着。他的头顶中间留出一块空白,可能表示幼儿尚未闭合的囟门。半坡人或许希望夭折的幼儿转世的时候能听到巫师的呼唤,知道自己是鱼图腾的后裔。

鱼纹装饰在上古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十分常见,也有人说这跟生殖崇拜有关。鱼产卵多,繁殖快,原始部落的人们希望鱼的图案能给他们带来好运,为部落繁衍更多的后代。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曾出土过一只精美的彩陶盆,陶盆内壁绘有两只大青蛙和两组成对的鱼。青蛙和鱼一样是生育专业户,它们那圆滚滚的肚子会让人联想起怀孕的妇女。或许在半坡人的意识里,鱼和青蛙强强联手是多子多孙的可靠保障吧。

原始社会,生存维艰。人们没有闲情逸致为美而美,绘画好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发挥威力,这威力可能是祖先的庇佑,也可能是生育的保障。艺术家为本部落的人工作,本部落的人则完全清楚每一种图案所表示的意思,无论那图案是鸟、青蛙、人脸还是鱼。部落同胞不期待艺术家去改变任何东西,他只要运用自己的技艺去完成工作就好了。

你可能会说,只能干固定的活儿,不是很无聊吗?其实艺术家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发挥的空间,就拿彩陶上的鱼纹来说,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分解鱼纹、抽象变体鱼纹等,它们都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体现。不过他如果别出心裁地画只龙虾就不行了,画得再好也不行,制作图像不是为了开心或装饰,有用才是王道。

 

贺兰山岩画之《公牛》

1998年中国邮政推出了一套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的邮票。岩画是一种刻凿或涂绘在岩石上的图案。在黄河以北的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和内蒙古草原的岩石上,都保留有原始氏族部落创作的大量岩画。在新石器时代,定居中原的先民们发展了农业,并开始在陶器上作画(第7页图2–1)。可是陶器很容易破碎,不适合居无定所的北方游牧民族。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那些靠狩猎、畜牧为生的人以岩石作为画布,描绘他们熟悉的事物。

在这套邮票中,有一张《公牛》(图3–1)。这头公牛原本刻在贺兰山北端的一块大石头上,可惜这块石头已经炸毁,现在只能从邮票上看到它了。这头牛形态栩栩如生,人们不禁要问:原始人为什么要把它刻画在岩石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另外两幅岩画。一幅是在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岩壁上发现的《公牛》(图3–2),另一幅是西班牙阿尔达米拉洞窟天顶上的《野牛》(图3–3),这两头牛的历史都在一万年以上。看来在岩石上刻画或绘制动物并非偶然现象,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原始人留下的牛、马、羊、鹿、虎等动物的绘画。

原始人可不像今天的艺术家那样有闲适的心情,他们要搜寻食物,要防备野兽的攻击,要繁衍后代。对于忙着争取生存而不是营造生活的原始人来说,任何追求精神享受的行为都奢侈得难以想象。所以他们千辛万苦地在坚硬的岩石上画一头牛,刻一匹马,一定是有缘故的。

目前zui合情理的解释是这样的: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画头猎物在岩石上,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者石斧将它猛戳痛打一顿,那么现实中真正的野兽也会俯首就擒。也就是说,原始人并不把牛、马、羊的绘画当作漂亮的东西去欣赏,而是当作具有威力的东西去使用。

这当然只是猜想。然而“图像具有法术”这一观念在历史上一直存在。顾恺之是东晋时的一位大画家,传说他爱上了邻家的女孩,但女孩看不上他。顾恺之便把心上人的样子画在墙壁上,用针钉住她的心脏,结果邻家女孩真的害起心痛病来。后来女孩答应跟他谈恋爱,顾恺之把针拔去,女孩的病就痊愈了。理性的现代人自然不相信这种巫术,但我们心里其实也保留着某些原始的观念。不信的话,你可以找一张偶像或是好友的照片,你愿意拿针去戳他的眼睛吗?应该不愿意。虽然你清楚无论怎样“蹂躏”照片都不会对偶像或朋友造成丝毫损伤,可你还是心有抵触,隐隐觉得对某个人的图像不敬就是对其本人不敬,对不对?现代人尚存有这种荒唐的念头,原始人便更分不清实物与图画的区别。一位西方艺术史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欧洲艺术家在非洲乡村画了一些牛的素描,当地居民伤心地说:“如果你把它们随身带走,我们靠什么过日子呢?”

贺兰山岩石上的《公牛》很可能就是这一观念的产物。当我们把它和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第200—201页图39–1)放在一起观看的时候,必须明白两件作品之间的根本差异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观念。对在岩石上刻画公牛的原始人来说,画本身美不美不重要,关键是它能否实施猎人需要的法术,帮助他捕获真正的野牛。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91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5.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