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文化故事:书法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书法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书法的故事

作  者:李晓愚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定  价:38.80

I S B N :978754471438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书法的故事》沿着书体、书写材料、书法名家三条线索,回溯了汉字书法的源流,重点介绍了36位书法家,详解了75件书法遗迹、书法名作,并以“书画同源”的眼光结合相关古画分析,娓娓道来,妙语迭出。作者梳理了书法从实用工具发展到艺术追求的演变,展现了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代文人道德气节养成方面的筋骨作用,以及在图书出版与园林建筑方便的审美影响。

TOP作者简介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从事艺术史与视觉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独立主持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荣获江苏省文学*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曾连续三年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微讲堂”及“好书大家读”栏目撰稿及主讲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称号。

TOP目录

Di一章 商: 书法的黎明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青铜器上的铭文
毛笔的使用
第二章 西周: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子子孙孙永宝用
铸件铜器当契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 群雄争霸时代的书法
鸟虫书
歃血为盟
丝帛与竹简
石鼓上的赞歌
黑夫的一封家书
第四章 秦: 统一的帝国与文字
字体的统一
刀笔吏与俗体字
第五章 汉: 从“实用的文字”到“大写的艺术”
隶书的兴盛
事事皆立碑
马王堆帛书
瓦当与刑徒砖
草书的诞生
第六章 魏晋: 率意时代的潇洒书法
钟繇与楷书
帖: 率意的便签
“Di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一封短信
“大王”“小王”谁更强?
第七章 北朝: 石窟中的质朴艺术
为祈福而书写
第八章 隋: 短暂时代的永恒书法
悼念美人的书法
推广王字的僧人
第九章 唐: 典范的形成与“字如其人”的观念
初唐三家: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帝王书法家: 唐太宗与唐玄宗
草书高手: 贺知章、张旭、怀素
字如其人: 颜真卿与柳公权
第十章 五代: 动荡时代的风流蕴藉
杨凝式与《韭花帖》
第十一章 宋: 不俗之人与尚意书风
“逆风行船”欧阳修
“无意于佳乃佳尔”
“不俗人”黄庭坚
高超的作伪者
“天下一人”与瘦金书
第十二章 元: 以书入画
全能书家赵孟頫
第十三章 明: 婉丽端庄的楷书与狂放苍劲的草书
台阁体
“明代草书Di一人”
道德楷模文徵明
狂放之中存精微
“字须熟后生”
无处不在的书法
第十四章 清: 碑学兴起与偏爱复古
“一代异人”王铎
傅山与金石学的复兴
“扬州八怪”与隶书新风格
对复古的偏爱
参考文献

TOP书摘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故事要从河南安阳西北郊的小屯村说起。19世纪末,村民在地里捡到许多刻着花纹的骨片。起初,这些大大小小的骨片被当作镇定安神的药材卖给药店。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发现:骨片上刻画奇特的符号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安阳正是商代晚期都城的遗址(称为“殷墟”)。这些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因而得名“甲骨文”。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可考的zui古老文字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它们产生于大约3000年前。此前的历史并没有文字的踪迹。然而,信史必须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尽管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过商王朝,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毫不犹豫地相信这段历史存在,但直到甲骨文发现之前,国际学术界仍普遍认为商不过是传说里的王朝。这些甲骨无疑是zui了不起的史料之一,它们证实《史记》中描绘的商朝并非传说,它真实地存在过。

甲骨文的功能是占卜,商代负责占卜的官员称为“贞人”。贞人将商王求问的内容刻在甲骨上,烧灼甲骨,再根据甲骨上的裂纹推断吉凶。贞人身兼两职,既是侦查神灵旨意的“侦探”,又是“书法家”。

商王占卜的内容无所不包,比如天气、战争、农业、出入吉凶、官员任命、疾病生育等等。这些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历史档案,反映了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传达出书法审美。武丁时期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刻在牛骨上(图1—1)。骨版正面的刻辞有一百余字,包含四条卜辞,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内容。“刻辞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是宾组二类甲骨的典范,也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辞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国家博物馆)

仔细辨别,你会认出一些字。“马”()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马蹄健硕(图1—2)。“车”有两种写法(图1—3)。一辆是俯视角度:车轮和车轴成双对称,前方弯曲的是套牛马用的车轭()。另一辆居中的是方形的车舆,两边是圆形的车轮()。甲骨文的结构尚未完全定型,一个字会有不同的写法。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此笔画细劲,以直线为多。比如“日”字,太阳是圆的,可甲骨文“日”()却接近方形(图1—4)。因为刀刻时笔画难以刻得圆转。甲骨上的文字遵循一定规则,自上而下排列。这种排列法影响了字形结构,比如马是四脚站立,但“马”字却改为“四脚悬空”侧立,以便于整齐排列。“象”()、“虎”()、“犬”()、“豕”()等字也是如此。

 

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代的文字不仅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还有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人称青铜器为“金”,称精纯美好的青铜为“吉金”。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通称“金文”或“吉金文字”。这些青铜器新时应该是金光闪闪、夺人眼目的。随着时光流逝,它们布满绿锈,变得暗淡素朴。商代的青铜器大多用于丧葬祭祀,上面的铭文有的是所葬所祭先人的称号。

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有一件陪葬的铜钺,它是这位女中豪杰身为军队统帅的象征(图1—5)。铜钺正面上部铸有双虎噬人纹样,中部刻有“妇好”二字铭文(图1—6):右边是一名手持扫帚屈膝于地的女子,即“妇”字();左边是一名怀抱小孩的女子,即“好”字()。这两个字更像装饰性图案。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一尊铜方鼎(图1—7),鼎腹内壁有“司母辛”三字的铭文(图1—8)。“辛”是妇好的谥号,此鼎是武丁之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现代人输出文字的办法很多,可以笔写、打字、在屏幕上手写,甚至可以语音输入。商代人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刻”在甲骨上;一是“铸”在青铜器上。商周zui先进、应用zui广泛的范铸法工艺繁复。先用泥塑出要铸器物的实样,雕塑上纹饰、铭文,阴干后经烧制,称为“模”。然后在上面用泥反复按压,同样经过阴干烧制,制成“外范”。再用泥土制成体积与器物内腔相当的“内范”。套合内外范,将铜水倒入其间,冷却后打碎内外范即可取出青铜器。“模范”一词因此而来,意思是值得取法的榜样。

宰甫卣是一件商代青铜器(图1—9)。卣用作酒器。这件宰甫卣铸得十分精美,盖纽成蘑菇形,提梁两端饰有兽首,器盖、器腹上装饰着饕餮纹、鸟纹。这些纹样是商代青铜器zui常见的母题。器盖和器底内壁各有3行共23字的相同铭文。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一般很少,铸有这么多字铭文的器具很罕见。它们讲述了这件酒器的故事。这两段铭文为“王来兽自豆录才〈衤奚〉师王乡酉王光宰甫贝五朋用乍宝{将鼎}”(图1—10)。大意是:商王从豆麓狩猎归来,举行宴会,在宴会上赏赐给了宰甫五串贝。宰甫一定觉得既感恩且自豪,所以铸造了这件青铜器,以纪念此事。这样一来,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分享这份荣耀。

比较一番青铜器上的金文与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你有什么发现?首先,甲骨文的笔画比较细,而金文的笔画大多比较粗。特别是一些笔画少的字,如宰甫卣铭文中的“王”“才”,采用了粗厚的肥笔。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刀刻出,而金文是范铸而成。还有一点,有些字的金文与甲骨文写法并不一样,比如“王”字的甲骨文()与金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多用于丧葬祭祀,要求规范庄重,并且在泥模上雕字可以从容地修饰加工;而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占卜,没有留传给子孙后代的需要,为了便于运刀和提高工作效率,会对文字进行简化处理,比如“日”刻成方形()。因此,金文被看作商代文字的“正体”,而甲骨文被看作“俗体”。用途决定风格,同一位书法家在给公共场所题写匾额和给家人留便条时,也会采用不同的字体和风格,不是吗?

 

毛笔的使用

商代人输出文字的方法主要是刻与铸。那么他们用不用笔写字呢?至少有两个证据证明商代已经使用毛笔了。一是安阳出土的一些殷商遗物,如甲骨、玉片和陶片上有文字墨迹。1932年中央研究院第七次挖掘殷墟,出土的一件陶片上有墨书“祀”字(图1—11),约有一寸大小,点画肥厚,与商周金文字体风格近似。

除了实物之外,还有两个汉字也是证据。“笔”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了,本字是“聿”,就是“笔”的繁体字(筆)的下半部分。我们来看甲骨文“笔”字():右上方是一只手(),正拿着一支笔()。这是一支还没蘸墨汁、笔尖散开的毛笔。再来看甲骨文“书”字():一只手握着毛笔正在蘸墨水。“笔”和“书”的出现证明商代人已经开始用笔写字了。与刻、铸相比,笔墨书写优势明显,这是由毛笔独特的性能赋予的。毛笔能将运笔的力度、起承转折等细微变化忠实地记录下来。请你揣摩一下见过的书法作品,能不能从墨迹领略到书写的速度变化,体会到节奏感?这些微妙之处是甲骨文和金文难以表现的。

除了甲骨、玉、陶,毛笔还可以在其他载体上书写吗?在纸张发明以前,zui常用的载体是竹简。在甲骨文“册”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短不齐的竹简,用绳索编缀成书册。以此来看,商代就有用于书写的竹简了,可为什么今天却不得一见呢?原来,竹简和甲骨、玉、陶不同,时间一长就会腐烂迹灭,我们自然看不到了。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53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2.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