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

作  者:严爱云 主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20816939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活动基地,党在上海的百年历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发展史。

  本书按时间脉络梳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上海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百年奋斗历程。用翔实的史料和感人的细节全景式展现上海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回望筚路蓝缕的奠基立业之路,感悟建党百年的岁月峥嵘,在重温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TOP作者简介

  严爱云,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党史与党建》《党史信息报》主编。市委讲师团成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领域的研究。主编《1949:上海解放日志》《觉悟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口述上海浦东开放开放》《口述上海 改革创新》《上海改革开放实录》等书籍。出版《建国后上海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研究》《陈云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上海党的建设四十年》《上海对外开放》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隶属于中共上海市委,主要职能包括:在市委领导下,认真扎实地征集、整理本市党史资料,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编写上海地方党史;为现实服务,开展党史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党史资料的借鉴作用和教育作用;指导部、委、办、区、县局党史部门的工作;同时为中央党史工作机构提供资料,承担下达的各项任务。根据上述职责,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设6个内设机构,包括:秘书处、研究一处、研究二处、研究三处、征编处、科研处。


TOP目录

第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4

一、五四运动助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4

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4

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5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7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8

上海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提供有利条件8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老渔阳里成立10

中共一大的召开13

三、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5

中共中央工作的初步开展16

中共二大的召开18

第二章 掀起大革命的风暴21

一、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21

促成国共合作21

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23

国共合作初现危机25

二、中共四大与五卅反帝运动26

中共四大的召开26

从二月罢工到五卅惨案27

五卅反帝风暴席卷全国28

三、发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30

武装起义前的革命形势30

第一、第二次起义未能成功31

第二、 第三次武装起义终获全胜32

四、大革命遭受重大失败34

中外反动势力的集结34

被动退让以求缓和35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36

第三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艰难探索39

一、从革命低潮到革命运动的复苏39

中共中央迁回上海39

上海党组织的恢复整顿41

二、曲折探索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3

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纠正43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45

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6

三、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49

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49

引领左翼文艺运动50

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进行斗争52

四、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53

组建救国会团体54

开展上层统战工作55

声援营救“七君子”56

第四章 全民族抗战中的坚强堡垒58

一、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58

在抗日烽火中重建上海党组织58

支援八一三淞沪抗战60

二、党的工作在“孤岛”展开61

群众工作各具特色61

“孤岛文化”成绩卓著63

抵制日伪“以华制华”65

支援新四军,开展武装斗争66

三、在上海全面沦陷后坚持斗争68

隐蔽精干,蓄存力量68

勤学勤业交朋友69

坚持抗击日伪70

四、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72

开展“天亮运动”72

组建地下军,迎接抗战胜利74

第五章 在壮大群众运动中走向解放76

一、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76

团结群众发展组织76

揭开反内战序幕77

发展爱国民主统一战线78

二、开辟第二条战线80

迎接革命新高潮80

解冻生活指数的斗争82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82

三、全国大反攻中的上海人民革命运动84

冲破“总动员令”84

反迫害反饥寒斗争85

反击武装镇压86

四、里应外合解放上海88

在上海解放的前夜88

迎接解放的斗争89

解放上海军政全胜91

 

第二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98

一、接管上海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98

快接细收完成全面接管98

团结各界人士建设新上海100

全面整治社会秩序102

开展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03

二、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104

组建国营经济104

反封锁、反轰炸105

打赢“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107

召开上海财经会议与调整工商业109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110

三、文化社会事业和党的建设步入新轨111

开展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112

荡涤污泥浊水113

文化教育事业除旧布新114

贯彻城市建设“两为”方针116

开展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117

四、“维持利用、调整改造”方针的实施119

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19

实行统购统销120

支援国家重点建设121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上海确立123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23

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125

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126

开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129

一、制定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方针129

召开中共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129

夯实重工业发展基础131

科学技术向“高精尖”发展134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136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36

“大跃进”和郊区人民公社化运动138

国民经济遭遇挫折140

三、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141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141

改善社会政治关系143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143

四、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144

文教事业成绩斐然144

社会主义新风尚蔚然成风146

人民生活得到提高148

五、全面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150

确定建设“两个基地”的目标150

大力发展“四新”151

初步建成“两个基地”15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挫折157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157

“文化大革命”序幕在上海揭开157

“一月夺权”狂潮158

“大联合”与“三结合”160

二、正反两种力量的交锋161

纠“左”与反纠“左”162

从整党建党到“第二次夺权”163

“反击右倾翻案风”164

三、各项事业的艰难进展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65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65

《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169

全市欢庆粉碎“四人帮”170

 

第三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九章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和全面展开改革开放174

一、拨乱反正与全市工作重点的转移174

开展“揭批查”与平反冤假错案174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76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77

迎来科教文化事业的春天179

干部队伍“四化”建设与整党工作的开展181

二、制定上海发展战略182

发展面临严峻挑战182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183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85

三、开展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87

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8

探索推进企业改革189

改革财政体制191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191

四、探索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193

开展横向经济联合194

发展对外贸易196

利用外资逐步加快197

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

第十章 探索“三特”发展之路201

一、推进跨世纪的国家战略201

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201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203

打好“长江牌、中华牌、世界牌”206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208

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8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209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210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11

三、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13

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213

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14

建设“1+3+9”工业区216

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217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18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219

构筑城市分级管理构架221

五、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222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223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224

建设“一流教育”226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227

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28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228

推进“凝聚力工程”230

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体制232

开展反腐倡廉工作232

第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34

一、加快“四个中心”建设234

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35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236

稳步推进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建设238

二、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40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241

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243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44

三、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245

培育和践行城市精神245

启动文化体制综合试点改革246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47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49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50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251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253

做好“服务全国”大文章253

五、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256

成功申办上海世博会256

举办精彩的上海世博会258

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261

加强党员思想教育262

构建区域化大党建格局26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67

 

第四编·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第十二章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272

一、实施两大国家战略272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72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74

二、走在全国前列的重点领域改革276

率先探索教育综合改革276

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破冰278

推进地方群团改革279

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279

三、落实好中央交办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281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81

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83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85

引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86

四、打响“四大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287

优化营商环境288

构筑新时代发展战略优势289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291

“五个中心”建设目标的完成292

第十三章 探索人民城市建设新路295

一、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295

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295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297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298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300

二、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30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0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03

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04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305

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307

构建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307

解决“老、小、旧、远”民生难题309

办好民生实事工程311

四、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313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313

打造绿色生态空间314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316

五、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317

发展郊区战略新优势317

助力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319

第十四章 谱写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新篇章321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321

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321

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323

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325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326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326

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328

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331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333

支持人大工作围绕大局守正创新333

开创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335

加快建设法治上海336

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338

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338

发挥巡视“利剑”作用340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341

 

后记 343


TOP书摘

前言

  2021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为党的历史写下光辉一页。

  中国共产党历史从上海开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是党创建以后相当长时间里党中央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党领导工人和广大群众开展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阶层爱国民主运动,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并成为反对美蒋第二条战线的主要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初步建成一个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协作配套能力比较强、科学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为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核心竞争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性跃升,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鲜活的现实明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奋力攻坚的强大动力和善作善成的自觉行动,掀开了接续奋斗、再创奇迹的崭新篇章。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四大功能”不断强化,“四大品牌”持续打响,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率先形成。上海正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寻根思源,上海的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中央领导对上海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从毛泽东同志“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的谆谆嘱托;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作出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决策,胡锦涛同志提出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的殷切期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考察上海、指导工作,为上海的发展明确新的时代方位,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上海的每一步前行,同样凝结了全市人民的全力支持和不懈奋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由于上海市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上海才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不同历史阶段中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为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纂《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一书。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原则,用翔实的史料和感人的细节来全景式展现上海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希望本书不仅能够帮助大家重温建党百年来的岁月峥嵘,更能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历史智慧与坚定人民立场的定力,“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共同创造上海更加辉煌的未来。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3.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