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考古现场:再现消逝远去的古代场景
考古现场:再现消逝远去的古代场景


考古现场:再现消逝远去的古代场景

作  者:朱真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1682824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文物考古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考古现场为考古和历史爱好者,利用发现历史的第一手方法“考古”通过四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中国出现的的人类种族、古墓王陵、文字简牍、古都遗址。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考古所取得成就的基本全貌,为此特选取了一些意义重大、深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详细地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发掘的意义与影响。通过大量精美的真图,展现出历史的发现者们的第一视角,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有趣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建立起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TOP作者简介

  朱真,长沙市一中历史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历史教学指导专家,湖南省“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岳麓书社历史教材培训专家,长沙市中小学乡土历史教材编委。

  曾获上海市青年骨干教师,虹口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先后成为上海市历史学科名师基地、长沙市名师工作室成员。

  在教学竞赛和教研论文评比中,曾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长沙市一等奖。

  编写多部教材教辅,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刊登发表。

  个人独著《三国局中局:诸葛亮》(中国工人出版社)、《一看就懂的大汉史》(中国法制出版社),其中《三国局中局:诸葛亮》一书更由台湾普天出版社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


TOP书摘

  南越王宫署遗址:广州的三宝之一

  苏东坡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勾起了多少人对广东岭南的向往之情。可是除了岭南的荔枝、岭南的神山秀水、岭南的异域风情之外,还有一件岭南独有的“宝贝”,更是不可错过。这就是人称广州“三宝”之一的南越王宫署遗址。广州的另外“两宝”,一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二是西汉南越王墓,能和这“两宝”齐名,由此也可看出南越王宫署遗址在后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让时光倒流回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想象着一位横刀跨马的非凡将军,浩浩荡荡地驰骋在岭南这片美丽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凭借超人的智慧与勇气建立起一座气势磅礴的南越王朝。仅凭着脑海中的想象,这画面就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然而更加值得庆幸的是,这座神话般存在了不到百年的南越王宫并没有就此沉没于历史的浩瀚海洋之中,在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从那些残砖断瓦中寻得故事的端倪。

  开发岭南第一人:赵佗

  毛泽东曾评价赵佗,说他是“南下干部第一人”。这是一句幽默的赞美,但并不是过誉,因为赵佗真的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岭南名头很大,他曾是岭南的“拓荒者”,同时,也是第一代“南越王”。

  赵佗是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时便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赵佗被封为秦军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14年,岭南正式划进了大秦版图,秦始皇在岭南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三郡,并委任赵佗为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上任后,采取了“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居民至南越,这样既可促进民族融合,又有利于休养生息。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临终前将南海郡尉一职委任于赵佗,并嘱咐他伺机而动,以免受中原祸乱的危害。任嚣死后,赵佗立刻集合军队,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并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掌控了全局。终于在公元前204年,赵佗创立了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称为西汉的“外臣”。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所灭。南越国自赵佗建国以来,历经五代君主,共存在93年。

  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它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来自中原地区的赵佗,十分重视汉民族的文化,他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引进岭南,使岭南地区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赵佗推行的“和辑百越”政策,也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正是从赵佗开始,岭南才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岭南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正因为赵佗的英明领导,岭南的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这些也都充分表明了百姓对他的崇敬和怀念。这就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南越王和他所建立的显赫一时的南越王朝。虽然短暂,却足够回味。

  中国最早的御花苑遗址

  南越国遗址中的御花苑遗址是在1995年被发现的,在遗址中发掘出方池、弯月池、曲渠、平桥、步石等宫殿园林的遗迹。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园林之最。早在1984年,专家们就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上发现了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的石构蓄水池,面积大约4000平方米。水池347距离地面约8米,是用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而成,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还埋有木质的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该还有石构廊榭或凉亭等建筑。水池中的建筑为国内首次发现的石构建筑,被认定为秦汉时期南越国的王宫遗址。

  不得不提的是水池中的95厘米×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如此大型的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而且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在烧制时竟然没有变形,由此可见,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外水池中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也是在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等到1997年时,专家们又在外商计划兴建5l层信德文化广场的地下3~5米处发现了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石渠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延伸,渠底铺满了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坡,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石渠还连接着一座大型蓄水池用来引水,并有木质的暗槽出口将水排入珠江,以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

  说到建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架结构或者砖木结构,可是这座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却恰恰采用了类似罗马古城的石杨建筑,这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可是独一无二的。也有不少人因此揣测,是否是在番禺时便已有西方的建筑技术传入中土了呢?答案至今仍不得而知。不过再细细研究南越国御花苑遗址的建筑,不难看出,其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一览无余的人造园林风格。抛开种种疑虑和猜测,我们不妨把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和东方造园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当作南越国宫署御花苑的独创,这也算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进行中西结合的庭院。

  南越王宫殿遗址是南越王宫署遗址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部分分别是,上文介绍的南越王宫苑的遗址和2000年发现的城市中心的遗址。南越王宫殿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年初发现的,王宫的中心是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

  在1号宫殿遗址的坑底有一行卵石铺就的石带。卵石带的作用是承接雨水的“散水”,所以通常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在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做“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从已经发现的遗址现场来看,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有卵石“散水”。由此可以看出,南越王的这座宫殿是完全依照汉代皇宫的标准建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畅想一下南越王当年八面威风的盛况了。

  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从已经出土的部分加以推测,我们可以看出,宫殿形制是模仿西汉的长安城建造的,宫殿中有规模庞大的排水系统。1号宫殿位于赵佗城的东南方,其东南面是御花园,很有可能是模仿长安城的长乐宫建造而成。而在其西面的2号宫中的“散水”面上出土的一块陶器残片上印有的“华音宫”三字,这表示2号宫殿可能名为“华音宫”。

  在南越国宫殿遗址旁,还发现了南汉国宫殿的遗址。该遗址建筑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在发掘现场西部和南部也各找到其他宫殿的铺砖铺石板地面,做工同样精美。

  南越王宫殿刚刚才露一角,就已经给我们后人带来了足够的震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不断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彻底地解开这座神秘古堡的面纱,再次回到那个繁华一时的南越王国,重新感受一次它的威严美丽。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85.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