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我写不下去了。我要写下去!:编剧的诞生
我写不下去了。我要写下去!:编剧的诞生


我写不下去了。我要写下去!:编剧的诞生

作  者:[英] 凯文·康罗伊·斯科特 编著

译  者:黄渊

出 版 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定  价:99.80

I S B N :9787505750296

所属分类: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如何才能写出一部成功的电影剧本?无数专业编剧和写作爱好者为寻得个中门道而苦苦摸索。

  本书作者通过与21位国际影坛顶级编剧的访谈,将“过来人”的直接经验和参考建议呈递于读者面前。每篇访谈都堪称一份具体又深入的案例分析,你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名编剧的成长环境与个人趣味,听其回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工作习惯,如信不信麦基、写不写大纲、做不做素材搜集、写剧本时听不听音乐……看他们如何写出职业生涯初期打响名气的一批电影剧本,又怎样面对写作中的自我怀疑,及与导演、制片合作的种种困阻。

  这些编剧谈论的作品包括众多奥斯卡、戛纳等知名电影节的获奖名片,如《沉默的羔羊》《梦之安魂曲》《惊变28天》《爱情是狗娘》等,相信能为读者们奉上难得一见的幕后秘辛和影史趣闻,编剧们笔下故事折射出的社会观察,希望也能为我们的现世生存带来启迪和力量。

 

TOP作者简介

  凯文·康罗伊·斯科特(Kevin Conroy Scott),早年在新线影业开启电影生涯,而后成为该影业伦敦分部的剧本责编。他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取得电影史硕士学位,编剧并执导过两部短片,同时也是写作影评的自由撰稿人,文章散见于《新政治家》《综艺》《独立报》《书商》《洛杉矶周刊》等刊物。斯科特还是一位以伦敦为据点的文学代理人,2007年,他和妻子兰达·阿塞韦多·斯科特共同创立了公司Tibor Jones & Associates。斯科特还是欧洲影响力的哥伦比亚文化艺术节Colombiage的联合创始人。

 

  黄渊,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译作有《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如何稳赚不赔》《我生命中的电影》《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等。


TOP目录

前  言

 

1 泰德·塔利《沉默的羔羊》

2 丽莎·绍洛坚科《高潮艺术》

3 卡洛斯·卡隆《你妈妈也一样》

4 克里斯·韦茨《关于一个男孩》

5 迈克尔·哈内克《未知密码》

6 韦斯·安德森《青春年少》

7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梦之安魂曲》

8 帕特里克·麦格拉思《蜘蛛梦魇》

9 亚历克斯·加兰《惊变28天》

10 迈克尔·托尔金《新纪元》

11 斯科特·弗兰克《战略高手》

12 亚历山大·佩恩和吉姆·泰勒《校园风云》

13 卢卡斯·穆迪森《在一起》

14 保罗·莱弗蒂《甜蜜十六岁》

15 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阿《阳光下的星期一》

16 大卫·O.拉塞尔《夺金三王》

17 弗朗索瓦·奥宗《沙之下》

18 罗伯特·韦德和尼尔·珀维斯《007之择日而亡》

19 吉列尔莫·阿里亚加《爱情是狗娘》

 

致  谢

出版后记

图片来源


TOP书摘

前 言

我20岁出头那阵儿,曾在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工作。我利用周末的时间,读了不少电影剧本,然后自己也尝试着写了一个。有什么理由不那么做呢?在洛杉矶,是个人都在写剧本。不过,我终写出来的那个剧本却有些糟糕。那是一个140页长度的侦探喜剧的本子,主角是单身汉,42岁了仍住在父母家的车库,而且还觉得自己就是“私家侦探马格南”(Magnum P.I.,20世纪80年代同名美剧《夏威夷神探》中的主角)。我自己也觉得这剧本不怎么样,所以只拿给一位朋友看过。他看完后很不喜欢。于是我把剧本扔进了抽屉,从此再也没拿出来过。

一晃就是6年,我出了国,写了无数篇新闻报道,但却仍对写剧本很有兴趣。对于这件事情,我十分好奇,很想知道别人那些剧本究竟都是怎么写出来的。这答案可不怎么好找,我也苦苦寻觅了许久,先是拜读了悉德·菲尔德(Syd Field)那本流传甚广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Screenplay),之后又看了克里斯托弗·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针对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那些观点的睿智点评。我还草草翻阅了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的“编剧圣经”,并用3年时间观摩了900部电影,甚至读了电影史的硕士学位。但是,说到如何写剧本,我仍旧一无所知。

就这样,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想邀请一些专业编剧来回顾一下他们的作品。这样的话,也能让那些渴望成为编剧的新人更好地了解这门手艺。想象一下这件事的好处吧:编剧新人无须再苦苦钻研构成电影故事的图表,也不用反复琢磨那些神话原型,他们可以有机会和专业编剧亲密接触,直接了解那些电影的创作过程。这些专业编剧还可以针对终完成影片的种种成败得失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娓娓道来畅所欲言。他们还可以再介绍一下,要如何殚精竭虑,才能单凭那些原本仅在自己头脑中见到过的画面,便创造出一整个立体世界出来。我越想越觉得这事有意思。学写剧本,这是一件具有主观性的工作,而《我写不下去了。我要写下去!:编剧的诞生》可以在这方面引入一种全新的模式。而且,在此过程中,这些被拿出来研究的作品,也能就此留下很有价值的个案资料,顺便再为影史专家和热心影迷提供一些平素难得一闻的电影创作幕后秘辛。

显然,这么一本书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受访的那些编剧。所以我考虑要拓宽视角,不光只采访那些的好莱坞编剧大师,还得把欧洲的优秀编剧也请来—后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可是全然不同于他们的好莱坞同行的。我为自己的想法扬扬得意,同时我也想到了,从个人角度来说,如果我能成功找到出版商的话,便能设法说服他们报销我的路费,让我可以面对面地采访那些我钟情的编剧了。想象一下,纽约、伦敦、好莱坞(相比之下,它没那么让我激动,但毕竟也是……)、巴黎、墨西哥,甚至是瑞典马尔默。

终,我确实是跑了不少有意思的地方,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确实遇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在瑞典国境南段的某处,我坐在旅馆内设咖啡吧的靠窗位置上,看着过路人竞相围观《在一起》(Together,2000)的导演卢卡斯·穆迪森(Lukas Moodysson);想当初,这部电影在瑞典可要比《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更受欢迎。我还在墨西哥城与《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2000)的编剧吉列尔莫·阿里亚加(Guillermo Arriaga)打过篮球。他就像是那儿的孩子王,跟他儿子还有一群孩子打着比赛(每回都是他获胜)。我曾坐在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纽约办公室里,我头顶上挂着的,正是他那部《青春年少》(Rushmore,1998)里一开场便出现过的布鲁姆家族的肖像画。画上的比尔·默里(Bill Murray),除了在安德森的办公室里,还有什么地方你能看到这个?在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靠近巴黎雅各布路的公寓里,我曾与他一同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初春早晨。去见他的时候,我正因宿醉而口干舌燥。但他没给我倒水,反而给我上了一盘脆饼。相比之下,我们的访谈倒是做得不错。到了夏天,我又一次来到巴黎,与弗朗索瓦·奥宗(Fran?ois Ozon,另译欧容)共度了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气质优雅且说话风趣,还给我讲了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如何节约的笑话。我非常喜欢奥宗。事实上,他们每一位我都非常喜欢。希望本书的质量不会因为我的这种主观情绪而打折扣。再没有什么比采访者爱给受访者拍马屁更糟的了。

关于本书,有一点是我从一开始就很注重的,那就是每次访谈,我都只和他们谈一部作品。这么做,才能深入了解那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各位编剧的独特工作方式。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初的想法是要边看那部电影边做采访。次采访时,我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泰德·塔利(Ted Tally)和他写的《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成了我的试验品。那真是一次有意思的经历:坐在他的宾馆房间里,听他讲着与乔纳森·德姆、朱迪·福斯特和“食人魔”汉尼拔合作拍片的往事。他那些条理清晰的点评,为这本书注入了生命。但在此之后,其余编剧基于各自不同的理由,都决定做采访时不再观看电影。不过,他们谈出来的东西,也丝毫不比泰德·塔利逊色。每个人都回顾了当初努力写稿、改稿(再写、再改、再写、再改……整个人焦虑不安,后还得想办法克服自我怀疑的痛苦情绪)的艰辛岁月。

阅读这些访谈文字,既能从中获得乐趣,又可以收获知识。本书的目的所在,就是要为电影专业的学生注入信心,为编剧新人补充知识,为狂热影迷提供幕后秘辛,为已当上编剧的专业人士送上一把自我衡量的标尺。更重要的还在于,本书竭力将编剧这一行当提升到艺术家的高度上。这一点,恰恰是在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中,以及在围绕电影署名权无休无止的争执中,常被人遗忘的一件事。

凯文·康罗伊·斯科特

2004年4月于伦敦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584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