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日本公立中学一千天
日本公立中学一千天


日本公立中学一千天

作  者:谭琦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108070845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儿子檀聪和女儿檀芳从北京来到日本,在日语不通的情况下开始了小学和中学生活。本书聚焦的是孩子们在初中三年的生活。作者呈现了一幕幕日本中学教育的日常:

生活指导具体入微,甚至下雨天雨伞如何放置、如何借与还,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每天的午餐也是教育内容,称作“给食教育”,学生在午餐中认识了当地、当令食材,餐后须收拾碗盘、垃圾分类、利用废弃食材,由此形成受益终身的饮食习惯。烹饪、缝制、保育、木工、园艺、机械、金属加工,这些都是中学家务课的内容,实操性强,旨在让学生获得生活自立所必备的基础,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

日本是全民热衷运动的国家,中学生几乎人人参加体育俱乐部,训练密集、专业。在海中游泳以及每年一次的运动会,都是考验意志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时候。

中考竞争激烈,课外培训班花样百出。但成绩并非全部,学霸和后进生各有其道路。

作为家长,作者也写到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是如何联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由此呈现出更广阔的日本社会图景。


TOP作者简介

谭琦,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在北京电台当过播音员, 后赴日留学, 研究生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现任东京外语学院翻译科讲师、自由撰稿人。著有《日本国立小学365 天》《姜椿芳校长传》等, 译作有《新型广告》《创意思路》《广告文案》《屋顶墙面绿化技术指南》《城市绿化技术集》。


TOP书摘

日本学校是什么样的?

杨东平

 

虽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目光跨越了太平洋,对欧美教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亚洲近邻。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成功并没有吸引我们去了解它们的教育。对于近在身边的日本教育,我们一直如雾里看花,若暗若明。因而,得到这部书稿,我有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与那种走马观花的见闻和评论完全不同,这本《日本公立中学一千天》是一位中国妈妈对儿子和女儿在日本初中三年学习的纪实。她的上一本《日本国立小学365天》,记录的则是儿子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历程。这种来自家长的教育观察,包含了子女的成长记录,日记、作文、绘画,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管理的细节,以及相关的历史和知识背景,是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展示,使我们得以看见日本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触手可及的温度和质感。

阅读的感受是颠覆性的。看见一个中国儿童在另一个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中如此鲜活地成长,竟然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因为沉浸于国内严酷的应试竞争和教育焦虑之中,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变得越来越虚无,对教育的理想越来越怀疑,甚至陷入一种不可知论。这本书不仅提供了释疑解惑的“它山之石”,而且一扫困扰我们的精神雾霾,让我们重新感受到曾经深信不疑的教育应有的美好、价值和尊严。

自然,阅读是对两国教育时刻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刺痛的感觉。几乎在每一个方面,看到的都是差异,令人陌生的差异。表面上现代学校的面貌都是大同小异的,但一进入学校内部和教学过程,就会发现差异之大超出想象。极端一点说,犹如进化链条上两个不同的物种。日本教育既具有非常明确的现代性,也极富民族特色,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日本的中小、学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选取一些片段,一探究竟。

早就听说日本学校的教学十分宽松,有一位我认识的中国妈妈痛感在日本学校“学不到东西”,甚至打算让女儿转学到北京上学。本书作者的评价类似,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基本是没有的。“日本学校对学生要求很松,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手工能力。”“儿子在日本国立小学的一年充满了各种活动,正经课都不怎么上,更说不上留什么作业了。”“初一才第一次体验考试。”初中时学校不留作业,教科书配有习题册,学生根据课程进度自觉写作业,在考试当天提交习题册。

直到2011年以前,日本小学没有外语课,现在外语课的内容也非常简单,不是必修课。正式的英语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小学的一至四年级由班主任教所有课程(包班和全科教师),五至六年级部分学科有专任老师,初一以后全部学科由专任教师担当。

那么,小学的目标是什么呢?作者女儿小学的开学典礼,副校长讲了三个口号 :交上好朋友!变得更聪明!身体更强壮!有一首每个日本人都会唱的歌《上学以后》,是他们进入小学时唱的:“上学以后/能交上一百个朋友吗/要一百个人一起吃饭/在富士山顶吃饭团/啊唔 啊唔 啊唔……”

还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禁止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公立小学一般只允许学区内儿童入学,由于就近入学,上学一般走路只要5—20分钟。小学男生一年四季都穿短裤,到了中学才穿长裤。

日本的学校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国立学校多是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具有精英教育属性,并承担教育实验的责任。国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数量都很少,公立学校占90%。无论城乡,公立学校的校舍建筑、教学设施都是标配,都有游泳池,夏天的体育课就是游泳。为了均衡教育品质,公立学校的老师最长六年必须流动到其他学校。

看看他们的教学吧。日本小学的数学课叫“算数”,中学开始才称“数学”。算数课的基本模式不是计算,上课的方式往往是给出一个算式,例如1+1=2,让孩子们说出其含义,能够说出多种含义更好。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数学思维,是比计算更有难度的事。

国语的学习重视阅读和写作。从小学养成读小说的习惯,社会和学校有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措施。写作课,小学主要是写表达感受的“感想文”;中学以后就写“意见文”了,即具有论文性质的作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观点,锻炼逻辑性,提升表达技能。不同年级的选题也不相同。初一的选题,多在交往和价值观方面,例如:“男女生之间存在友情吗?”“人的外观和内在哪个更重要?”初二,探究事实的真相、讨论是非等问题便会成为写作的主题,例如:“从学生时代开始染发和戴耳环就该是自由的?”“学校应该允许外貌和家世背景差异产生的潜规则存在吗?”初三的主题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如:“巴士和电车中需要设置优先席吗?”“电视应该播放自杀和杀人的报道吗?”“日本破坏自然的现象”“智能手机与自杀的关系”。中学的意见文写作要求1200—1600 字,可见其思维程度和写作能力的进阶。

比起学习成绩,日本学校更注重学生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参与。多种多样的俱乐部活动从小学直到大学,称为“部活”。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比学习更热衷于“部活”,它主要分为运动和文化两大类。“儿子所在的大泉中学的运动部有排球、篮球、羽毛球、棒球、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剑道、游泳、竞走,文化部有美术、吹奏乐、手工、花道、志愿者、电脑、科学、合唱、茶道、读书、园艺、木工、交际舞、障碍学生跑步会。男生一般加入运动部,女生也大多是运动部,总之,加入运动部的学生占四分之三。”日本没有体校,专业运动员都产生于中学的俱乐部中。因此,如果参加“部活”,就得一周集训三四天,外加自己每天练习,以参加全国大学生比赛为目标。俱乐部会在考试前一周停止活动,以便学生专心学习。

我们从流行的视频中已经看到日本幼儿园高难度的体育活动。日本学校的体育包括运动和保健两部分,保健是健康,体育是运动。不仅是校内的体育课,而且包括到大海中游泳、远足、滑雪等多种户外运动。与中国不同,日本的学校运动会所有学生都是选手,所有项目都是全体参加,包括各年级的接力赛。学生戴一字巾头带,各班颜色不同,按头带颜色记录得分。除各种距离的长短跑,还有传统的流筏、齐步竞走、蜈蚣竞走、两人三脚、跳大绳,以及团体操和群舞的表演项目。艰难的团体操、金字塔等排练往往致使学生“浑身是伤”。可见学校体育和运动会的重点不在竞赛结果,而是锻炼意志、培养协作精神。

日本中、小学有一些课程是中国完全没有的,例如食育。与中国的“五育”不同,日本学校的“五育”,系指食育、体育、知育、德育和才育。食育是五育之本,培养“吃的能力,培育生存能力”。关键是,人家每一个教育目标都是很具体的、可以落实的。培养“吃的能力”的具体目标是“保持身心健康;理解饮食的重要和快乐;能选择和烹调食物;作为基础教育的社会性延伸,有想一起吃饭的人;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并能做到传播和推广;养成对食物和做食物的人的感恩之心”。能够提出“有想一起吃饭的人”这样的目标,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家务在日本的基础教育中是重要的课程,以至于有“家务是国家的起点”这样的说法。这与中国先贤“齐家治国”的理念不是一脉相承的吗?可惜在中国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家务早已失传。这门课在日本的小学和高中叫“家庭课”,初中则是“技术家庭课”,简称“技家”。“技家课”在初一、二年级为 70 课时,三年级 35 课时,内容一半是学习家庭领域,另一半是学习技术领域。它指向的就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作为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难道日本中、小学不重视竞争吗?也不完全是。竞争性的学习是在高中阶段才开始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的主要是与自己的比较和竞争,日文中称为“自己轴”,建立了“自己轴”的人,会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会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反之,“他人轴”则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没人监督就偷懒,遭批评则情绪低落。在日本学生中普遍流行的“加油卡”,就在于调动自发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如此等等。尽管如此,如何全面评价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仍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流行的谬误,是想当然地认为作为儒教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仍然信奉分数和考试,学生仍然在应试竞争的苦海中挣扎。看了这本书,可谓真相大白。

作者的儿子檀聪的教育历程是一个实例。檀聪2009年在日本读小学六年级,2010—2013年读初中,接受的基本是“宽松教育”,现在已经是医学院的大学生了。檀聪初三的意见文就是讨论宽松教育的,并进行了年级演讲。“宽松教育”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教育话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还是听听檀聪的个人体验和感悟吧。

檀聪认为,宽松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中国那种放学后几小时都不得不埋头做作业的日子里解放出来,得以体验了宽松教育,渐渐地,感觉学校是个快乐的地方。”“来日本以后,我居然喜欢学习了。”“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学习领域,进而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从宽松教育中收获的最大财富。”他说虽然“宽松教育”政策改变了,“自己对待学问的强烈探究心不会被剥夺,因为我会一直去乐享从学习的宽松中得到的自由并提高自己”。

相信无论是校长、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对于研究者,我想说的是,应当更多地关注我们的亚洲近邻。比较而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制度更为相近,它们教育转型的成功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

 

2021年1月31日

(本文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70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62.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