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时光硬币的两面
时光硬币的两面


时光硬币的两面

作  者:孙甘露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20816603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时光硬币的两面》收入了孙甘露不同时期的随笔代表作。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灵魂的气息”共30余篇短文,从眼镜、洗衣机、电话,到睡眠、运动、散步,谈论日常生活的琐屑,不时闪烁幽默的微光;第二辑“我所失去的时代”回溯了80年代的记忆,包含作者对文学、艺术和创作的深邃思考;第三辑“上海流水”将目光定格在上海,记录了时光流转中的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TOP作者简介

  孙甘露,作家,现居上海。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仿佛》《请女人猜谜》《夜晚的语言》《忆秦娥》《此地是他乡》,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上海流水》《今日无事》等。作品有法、英、日、俄、意等译本。孙甘露,作家。现居上海。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仿佛》《请女人猜谜》《夜晚的语言》《忆秦娥》《此地是他乡》,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上海流水》《今日无事》等。作品有法、英、日、俄、意等译本。

TOP目录

灵魂的气息

看不见的容貌 3

学校 6

90年代 8

瑕疵 10

中国人民很行 12

在郊区 15

与洗衣机作战 17

电话 18

睡眠 20

运动 21

信封 23

名副其实 24

某种音乐 25

翻译家 26

要命的书 28

散步 29

卡通 30

眼镜 31

昨是今非 34

最深的记忆 36

Party 的精神分析 38

更远和更多 40

杂志 42

距离 44

空的空间 46

失乐园 48

镜中瑕疵 51

闲话请客 53

比金钱多一点 56

大都市F1 59

好观众 61

真正的爱 63

桌子在哪儿 65

灵魂的气息 67

 

我所失去的时代

我所失去的时代 71

在天花板上跳舞 77

记忆 84

辞友人书 90

侧面像 96

匮乏与苍白的存在 100

学习写作 103

认识 107

写作与沉默 111

小传 117

若干想法 120

《呼吸》附笔 123

译与翻 126

街道 131

牢骚 135

我们有什么“旧”东西 138

气味 140

先锋 142

缓慢 143

隐秘的读者 144

回忆音乐 145

花为媒 148

在另一种语言里 151

让能够娱乐我们的人来娱乐我们吧! 154

最细微的那根线 157

那些工匠 160

 

上海流水

南方之夜 165

在悬铃木的浓荫下 169

时间玩偶 173

小半生 188

永不停息的幻想 193

隐去名字的酒吧 197

水中捞月之为什么是上海 202

复兴公园 205

属性 208

上海流水 211

 

 

TOP书摘

  看不见的容貌

  人的容貌,是一个焦点,除了性别和年龄这两重因素之外,任何社会身份都无法根本改变或修饰它,使之仁慈、残忍、光彩照人或者不可理喻。

  那些具有特殊容貌的人,会成为众人崇拜或厌恶的对象,他们能愉悦人的感官,或者在记忆中令人眷恋不已。

  更多的面容是属于多数人的。公众对它们视而不见,它为镜中的目光所规约,避免了沦落为代码和标签的命运。它们有幸被记录在少量的照片之中,在亲友们的手中传递,偶尔为陌生的目光瞥见,引起一阵惊叹以及大量的漠视。

  每一个个别的面貌,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帧海市蜃楼般的幻景,为最真实的存在所消耗,其中的若干面容甚至从未被凝视、端详、抚摸和热烈地亲吻,它们的干枯和苍老仿佛是被人预设的,很难说这意味着悲苦。另一些被印刷术疯狂复制的面容,在光滑的平面上凝聚了更多的假笑和哀伤。它们被编入各式各样的虚构和幻想中,被占有、折叠乃至毁弃,它们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拒斥和坍塌而不是永生,而大量的存在必然在导致大量的死亡。

  但是,公众的视线依然为悦人眼目的形象所吸引。这些形象由某个和某种面庞演变而来,引导与暗合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塑造同时也分割着人们的憧憬之情。极少有人能够回避商业摄影师的典型之作,完美的容貌,无与伦比的身姿,环境总是纯净得如同在真空之中。这与那些严酷的新闻摄影适成对照。(大师们的作品人们虽然见得不多,但它们的存在是必须经常予以提示的。)视野的宽度可以使我们获取对比的概念和明暗变化的承受力,使我们最终确认容貌而非形象的真义。

  乐观地说,容貌是一个人的诗篇。无论从审美还是实用的角度看,它既是人最高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它生动、易毁、暧昧兼有抒情和叙事的功用。所以,少量的佳作和大量的平庸之作便是无可避免的了,这种数量上的对比可以理解为对人世的一种比喻。

  我们的容貌是我们自己看不见的,较之我们为照相机所记录下的形象,它在向众人敞开之际唯独对我们自己遮蔽了起来。由于造物主的缘故,我们的目光只能宿命地注视他人,而我们所谓的容貌永远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他者的世界。我们是盲目的,自我的缺席加深了这种盲目性。自始至终我们是丧失自我的,而徒劳的寻求更促进了这种丧失,永劫不复地使我们更加远离自身。我们只是存有幻想,在世界众多繁杂的面影中,我们会接近这样一个形象:它不断地向我们显现,但最终我们也没有看清它的形象。

 

  学校

  就个人而言,学校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种回忆,一种别人的职业或者生活方式,一种通过我的母亲、妹妹、友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生活在各类学校中)若即若离接触到的日常景观。我想,今天的学校与我十多年前认识到的学校就某些方面而言,可能略有不同。它的日常活动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陌生了,我仅仅是透过它的基本恒定的教员、不断替换的学生、今天仍在使用的教材隐约获得了一些感想。

  按照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说法,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教给一个人以分寸感,使之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离开学校以后与这个社会相适应。尽管这是一个比较文学化的说法,但它仍然道出了传统的(多少带点英国式的)对解惑、授业、传道的基本态度。

  就我个人有限的经验而言,念书时读到的课本大多枯燥乏味,往往是授课教师的性格、素养、谈论方式才使得这类干巴巴的精神食品被输送进了那个可怜的脑袋。对我来说,老师几乎就是学校的另一个名称。

  学生可以说是无辜的,他们毫无准备地被家长、社会要求、未来命运的需要所支配,毫不留情地掷入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他们的反应一般是不被重视的,这需要等到他们离开学校,从别的社会角落,用别的方式将过期的反应及其结果呈现于一个比较为人瞩目之处。

  面对这一庞大的机构,学生是无能为力的。学校需要教师来治理,他们应当急切地研究教学方式,改革教材。而不是等待外部世界的缓慢变化最终影响至教育本身。

  我谈论的只是教育一斑,这一问题的所有复杂之处,绝非我所能道其万一。同时,我几乎还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在观望和回忆学校,所以,依然可以将这番话看作是一次对教师的吁请。教师的言行无疑对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将产生影响。所以,他们本身应该是一些更具个性的个人,具有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和创造性,他们应当在每一堂课上使书本上的文字向学生生动地涌现。他们应当将每一讲的内容视为一次精神的呼吸。

  借此机会, 我向曾经给予我不倦教诲的老师谨致谢意。

 

  90 年代

  在展开的稿纸上描绘20 世纪最后十年中一名用汉语写作的作家的个人设想是一件冒险的事。它的惊险程度不亚于一部小说的写作本身。

  尽管我在试图展望90 年代,但是在文学的意义上,我主张放弃年代概念。

  十年对于一名作家过于漫长,但对于所有大于个人的概念它又过于短暂。在十年中可能会诞生一部次要的小说和一次重要的婚姻。或者相反。谁知道呢?

  对于某个年代或许我会怀有期待和善意,犹如对于那些我们所关心和热爱的优秀人物。但是我们是否会对无数时代怀有善意,就像对广大的人群怀有善意呢?问题提得过大,类似于过去十年间文学界的爱好。但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可能暗含着一种微小的个人希望。那就是,尽我所能写一部小说,也许是两部。至于婚姻,我想一次就足够了。

  对于一个人的十年来说,这已经过于奢侈了。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00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9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