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明史十二讲(精装)
明史十二讲(精装)


明史十二讲(精装)

作  者:樊树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10115104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外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什么手段空前集权?燕王朱棣又是怎么把自己的侄子赶下皇位的?倭寇、白银、西学,晚明面临着怎样的大变局?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成功了吗?四百多年也发生过一次朝鲜战争,结局到底如何?先安内,还是先攘外,明代的选择如何给后人以借鉴?文人从政,难道必然导致悲剧?……明史权威、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紧扣明代历史发展十二大关节,讲述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现场,为我们描画出明代的全景样貌。


TOP作者简介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2019)、《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2019)、《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2018)、《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2018)、《晚明大变局》(2015)、《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明史讲稿》(2012)、《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8)、《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国史十六讲》(2006)、《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国史概要》(1998)、《崇祯传》(1997)、《万历传》(1993,2020)、《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晚明大变局》入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二十余家媒体2015年度好书。


TOP目录

引  言 

第一讲 太祖高皇帝与胡蓝党案

一 “士大夫朝簪绂而暮累囚”

二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胡惟庸党案

三 李善长的灭门之祸

四 皇权与将权的矛盾:蓝玉党案

五 太祖高皇帝的“免死铁券”


第二讲 建文帝“削藩”与燕王“靖难”

一 “封建的第四次反动”

二 封建的祸患:燕王靖难之变

三 建文帝下落之谜

四 “诛十族”与“瓜蔓抄”


第三讲 海禁·朝贡·走私·倭寇

一 海禁政策与朝贡体系

二 日本的朝贡关系与宁波争贡事件

三 “嘉靖大倭寇”的真相

四 所谓“倭寇王”王直


第四讲 晚明中国的“全球化”贸易

一 葡萄牙与澳门贸易的黄金时代

二 尼古拉·一官与“海上马车夫”

三 西班牙与“马尼拉大帆船”

四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第五讲 名士风流,群星灿烂

一 “卑视一世”的李梦阳

二 康海的名士风度

三 唐寅、祝允明与文徵明

四 徐渭的幕僚生涯

五 陈献章与王守仁

六 王门后学:王畿、王艮与李贽


第六讲 张居正与万历新政

一 转折年代的铁腕人物:徐阶、高拱与张居正

二 张居正与万历新政

三 “不加赋而上用足”:财政经济改革

四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第七讲 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一 耶稣会士的东来:利玛窦的前辈

二 利玛窦神父的“本土化”传教活动

三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第八讲 1590年代的朝鲜战争

一 丰臣秀吉的“大东亚构想”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 明神宗的决策:东征御倭援朝

三 关于“封贡”之议

四 战端再起和它的戏剧性结局


第九讲 东林书院:质疑旧说追究真相

一 “虚和闲止,不关世事”: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

二 顾宪成与李三才:东林书院如何成为“东林党”

三 东林非党论


第十讲 魏忠贤阉党专政

一 市井无赖如何登上权力巅峰?

二 阉党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三 “六君子之狱”与“七君子之狱”

四 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

五 朱由检:“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


第十一讲 安内与攘外的两难选择

一 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东南

二 杨嗣昌:“必先安内方可攘外”

三 “灭寇雪耻”成泡影

四 陈新甲:秘密议和的替罪羊

五 王朝的末路:出征、南迁、勤王


第十二讲“每于败局算残棋”:钱谦益的悲剧

一 从吴晗的《“社会贤达”钱牧斋》谈起

二 党争延续与钱谦益“革职听勘”

三 “丁丑之狱”与温体仁的垮台

四 钱谦益与马士英、阮大铖


后  记


TOP书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日本传来丰臣秀吉于七月九日死去的消息,日军士气顿时低落,阵脚大乱。

据说,丰臣秀吉的死讯是严格保密的,五大老、五奉行向在朝鲜的大名们发去撤退的指令。但是,必须向明朝提出撤退的名分,作为掩饰的幌子,譬如以朝鲜王子作为人质,朝鲜每年向日本缴纳各种租税。

明朝和朝鲜似乎隐约刺探到了丰臣秀吉的死讯,对日本的“名分”不予理会,乘机追击撤退的日军。指挥追击的水军将领李舜臣,阻断了小西行长所部的退路。釜山和蔚山的日军撤退之后,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的部队成了殿后。邢玠抓住战机,派总兵刘铤、董一元、麻贵分兵三路出击。日军各部无心恋战,纷纷渡海东归。战火终于熄灭。

然而,在当时人看来,这场战争胜之不武,有不少负面评论,许重熙《嘉靖以来注略》反映得比较集中,一则曰: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倭将各统兵归国。时平秀吉已于七月九日死,诸酋久有归志。邢玠敛军中数万金贿诸酋,随之渡海,求秀吉之子永结和好,诸酋欣然扬帆,同日南去。经理万世德自六月受命(引者按:代替杨镐),迁延不敢前,比闻倭退,兼程驰至王京,会同邢玠奏捷,遣三百人分送三酋渡海,而三酋亦遣百人送(邢)玠渡鸭绿江。


再则曰:随邢玠、杨镐东征的赞画丁应泰,上疏谴责邢玠等,“假官赉贿,随倭渡海,并无战功,伪奏肤功”。言官徐观澜也弹劾内阁首辅沈一贯、兵部尚书萧大亨、总督邢玠、经略万世德为“四凶”,“党和卖国”。并且揭露:“师中积蠹,阃外虚文,弊端种种。”沈一贯利用职权,以“回籍调理”的名义,把徐观澜罢官。随即吏科给事中陈继春弹劾丁应泰“神奸党祸卖国”。

邢玠奏称监军御史陈效为丁应泰所逼,身死异域。当初,陈效曾发誓:倘若包庇同年杨镐,则不生还。待到丁应泰弹劾奏疏一出,他就说:“吾为群丑所误,官何足论,奈不讳于名简何!”到了南京,会见万世德,“与万世德对坐,举茶遽仆,顷刻死”。一时间是非莫辨。许重熙引用董其昌的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董其昌云: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丁)应泰以(邢)玠为赂倭,科臣即以应泰为党倭,岂为笃论?而应泰以此永废,可惜矣!(邢)玠谓(陈)效之死为应泰所逼,不胜愤懑,以激皇怒可耳,夫御史气吞郎署,岂受应泰凌轹!即言观理,是非自见。


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皇帝朱翊钧命令征倭总兵麻贵、陈璘、董一元班师回朝;任命李承训提督水陆官军,以“防海御倭总兵官”名义驻扎朝鲜;周于德移镇山东,出任“备倭总兵官”。四月十五日,皇帝破例来到午门城楼,接受朝贺,把平秀正等六十一名俘虏当场正法。闰四月初八,皇帝向全国发布诏书,说明此次东征的缘由:


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朝鲜)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朕念朝鲜称臣世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乃肩背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阻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天朝大国居高临下的口气,“少命偏师,第加薄伐”的得意,溢于言表。倘如董其昌所说,“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归,非战之功也”,再来看这道诏书的措辞,未免有些滑稽。

如果丰臣秀吉不死,这场战争或许还会进行下去。《皇明从信录》关于此次战争,有这样的评论:


……倭虽六十六州,实止中国一大省,征输猝难,取给航海运粮,风不利,俟粟支一年,有进无退……我以楼船横海之师,四将军二十六偏裨,费金钱数百万,竟收功一死关白。天方赞我,倭小丑何能为?一时文武大吏几贪天功矣……


该书的“外史氏曰”写得更加意味深长: 


今称倭强大与虏敌,然倭以海为穴,弃险争衡上国,于势不顺,而智多出于蚕食,往啮朝鲜。中朝经略数岁,讫不得要领……


反映了晚明人士对此次战争的看法,既说“倭小丑何能为”,又说“费金钱数百万,竟收功一死关白”,看似自相矛盾,恰是现实的写照。在天朝大国眼里,蕞尔小邦小丑跳梁,何足挂齿!一旦短兵相接,才知道对手厉害——“经略数岁,讫不得要领”。

但是,在班师回朝之后的庆贺声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论功行赏的圆满结局:邢玠晋升为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世袭;万世德晋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一子入国子监;麻贵晋升为右都督;杨镐以原官叙用,等等。对此,《明史纪事本末》的编者谷应泰不无讥刺地议论道:


沈惟敬以市井而衔皇命,李宗城以淫贪而充正使,以至风月候节之绐,壶觞好会之诈,邢玠飞捷之书,杨镐冒功之举,罔上行私,损威失重。煌煌天朝举动如此,毋怪荒裔之不宾也。向非关白贯恶病亡,诸倭扬帆解散,则七年之间,丧师十余万,糜金数千镒,善后之策茫无津涯,律之国宪,其何以辞!而乃贪天之功,幸邀爵赏,衣绯横玉,任子赠官,不亦恧乎!


显然,谷应泰的批评不仅针对邢玠、杨镐的“罔上行私”,而且对于“煌煌天朝举动如此”,也有所微词。谷应泰虽然生于明末,但是编此书时已是清朝初年,因此无所顾忌地把这一切归咎于神宗皇帝:“用兵之初,神宗气自甚锐,锐则期其速济,故不欲核其真;用兵之久,神宗忧自甚深,深则幸其成功,故不欲明其伪。卒之忠言者落职,欺君者冒功,而所遭逢异矣!”

乾隆时刊行的《明史》,没有谷应泰那么锋芒毕露,在《日本传》中的议论却很有独到眼光:


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秀吉)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秀吉凡再传而亡。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


看来,清初以降,人们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观点依然不变——“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在民间百姓中,留下了既憎恶又恐惧的阴影——“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

如今来评价这场战争,实在是一言难尽。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36

版  次:1

开  本:32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09.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