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程方平谈孔子
程方平谈孔子


程方平谈孔子

作  者:程方平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定  价:55.00

I S B N :9787533488291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的述论站在大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立场,具有一定的多元和国际视野,但非纯学术的考证,而多是以人们熟知的孔子故事和历史事实为据,不避讳世间存在的对孔子的各种非议,力图心平气和地阐述孔子的为人、思想、追求、教育实践和艰难经历的永恒价值。全书以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为重点,并介了绍孔学的源远流长和对人类的深刻启示,以及在当下和未来孔子必定还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具有知识性、学习性、针对性、比较性、普及性、工具性、学理性和探索性等多重特点。


TOP作者简介

程方平,祖籍浙江衢州,教育学博士,从1975年始从事教育工作,1981年始从事专门的教育研究工作。原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民选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调查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学校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什刹海书院副院长、国学教育研究会顾问、比较教育研究会及民办教育协会等常务理事、西部阳光基金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儒联编委会委员,以及部分高校、地区和科教企业的特约研究员和教育顾问等。长期从事教育、历史、民族文化和书道、书院等领域的调查、实验与研究,曾任教育与科普研究所所长、私立华诚学校校长,教育部高校评估和国际学校认证专家等。著有《教育情报学简论》《隋唐五代的儒学》《辽金元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民族教育史》《中国教育制度沿革》《新中国教育调查回顾》《中国教育史话》《中国书道、《中国篆刻》《教育能真正改变吗、《新师说》《神形合体的艺术:书法》《方寸神韵:篆刻》《中国篆刻》《品人、品事、品书、品教育》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教育卷》《20世纪文库:教育卷》《20世纪国外教育名著译丛》《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国外教师问题研究》《学会学习》《传统小学》《终身教育的立法与实验研究》《中国青少年状况调查(特约点评版)》《张之洞劝学篇导读(附輏轩语、书目答问)》《中长期教育规划导读》《虚静斋艺丛》《佛道诗歌总汇》《什刹海书院国学教材》《大学体育与健康》《历代名帖速成习字系列》等。


TOP目录

导言:老师的老师是孔子

 

一、孔子的人生与人格

 

(一)孔子的大致生平

 

1.孔子的出生和幼年的一些细节

2.孔子立志向学、母亲去世和蒙受耻辱

 

3.孔子的婚姻

 

4.孔子初的入仕经历

 

5.学于郯子,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开始收徒讲学传道

 

6.与齐、郑、周等国诸贤的交往,提倡君子之道

7.在周都观礼问道,在齐听韶,形成政治思想

 

8.不反对法制,但强调“度”即“中庸”的思想

 

9.追求理想、合礼之治,不与阳货为伍

 

10.有机会从政,但未能如愿,开始周游列国

 

11.结束周游返鲁,编写教材、提供资政咨询

 

12.孔子逝世,盖棺论定

 

(二)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

 

1.孔子以“儒”为学派之名,起始年代和原因均无明确记载

 

2.《论语》成书的年代需要关注

3.孔子在世时得到的评价

 

(三)孔子的人格

 

1.温和、谦逊

 

2.坚定、勇敢

 

3.智慧、好学

 

4.博爱、仁慈

 

5.独立、自主

 

6.有情趣,追求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二、孔子的思想与教育智慧

 

(一)孔子思想的基本体系

 

1.孔子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以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的

 

2.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学为核心的

 

3.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德、礼制和法律为合力的

 

4.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支撑的

 

(二)孔子在与诸子的关系中相反相成

 

(三)孔子建构的传统教育体系

 

(四)孔子的教育智慧

 

(五)开启百家争鸣,事业后继有人

 

三、如何看待各种对孔子和儒学的非议

 

(一)分析具体的非议

 

1.关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关于“子见南子”

 

3.关于排斥异己诛杀少正卯

 

4.关于讥讽“樊迟学稼圃”

 

5.关于对个别学生的批评态度不合常理

 

6.关于被小儿难住,质疑其博学和智慧

 

7.关于“乡愿”“中庸”和“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非议

 

8.关于封建家长制和孝、悌

 

9.关于墨子、庄子等战国诸子的非议

 

10.关于王充和部分古代学者的质疑和问难

 

11.关于嵇康、李贽和鲁迅抨击封建礼制的虚伪、“吃人”

 

12.关于孔(儒)学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

 

13.关于孔(儒)学阻碍中国历史的发展

 

14.关于“克己复礼”是否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15.关于汉以后儒学的宗教化、神学化

 

16.关于“学而优则仕”与读书做官论

 

17.关于“五伦”和“夷夏之别”的消极作用

 

18.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否具有愚民色彩

 

19.“述而不作”是一味消极地复古,不能体现孔子的贡献,激发后人进取和发展

 

20.孔子和儒家的“王道”思想软弱、没有力量,会引导国民削弱血性,增长奴性,长于妥协而弱于斗争,在现实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价值

 

 

(二)应关注非议的反向价值

 

1.有益的借鉴常常来自于反向的非议

 

2.成语“瑕不掩瑜”的启示

 

3.面对非议,中国人仍须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

 

四、孔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以经学为发展变化的总纲和基础

 

(二)在民间深入人心

 

(三)有教育制度作保障

 

五、孔子思想对古今中外的影响

 

(一)孔子以后的中外“孔子”与尊孔

 

(二)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六、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孔子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一)道德与仁爱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会学习的典范

 

 

1.论学习的功用、阶段性和相应能力

 

2.论好学

 

3.论学习内容、原则和方法

 

4.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5.论学习的评价与自我评价

 

 

(三)学为君子

 

1.成人

 

2.士

 

3.仁者

 

4.孔子后学谈“君子之学”

 

5.思孟学派总结的“君子之教”

 

 

七、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一)学术研究的价值

 

(二)社会进步的价值

 

(三)人类发展的价值

 

(四)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价值

 

结语  孔子思想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依然能指导人类健康发展

 

 

 

附录

 

附录一《论语》中关注的重点词语概念

 

附录二《论语》中涉及的学习中常会遇到的不良状况或问题

 

 

后记

 


TOP书摘

导言:老师的老师是孔子

 

作为改革开放后批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教育史专业的研究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学习与研究自是首先要做的基础功课,但是我除了在相关研究中谈及孔子和儒家的贡献外,却迟迟没有写专门论述孔子及其思想的著作。也许在我的潜意识中还有对孔子及其思想深深的敬意,甚至是敬畏,我觉得要对这样一位曾经影响中国2000多年,并正在被全世界看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进行研究,的确不应该是草率和轻易的事。

当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看到美国拍摄的电影《圣雄甘地》后,曾深深地感受到,甘地和平主义、非暴力思想的伟大影响借助电影得到了适宜和有力的传播,并唤起过编写和拍摄电影《大哉孔子》的冲动。但在后来的努力之中,因明显地感觉到,当时在国内的思想界、教育界和学术界,以及全社会对孔子的认识还很不够清晰和理智,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所以后只能作罢。

在随后的30年中,虽有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孔子》连续剧,有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电影,近来又有《孔子春秋》等多集电视片,在拍摄的角度和表现的水平上都有逐渐提升的明显趋势,但我依然感觉到,国人对于孔子的认识,因为“五四”以来的种种原因,还有许多难解的结。因为至少在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常处于内忧外患和极度衰弱中,不仅不能有效地抵御外辱,更可怕的是缺少了起码的自尊和自信,不敢独立自主地判断孰是孰非,没有了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经济虽然发达了,但人们的灵魂在快速异化为权钱崇拜和崇洋媚外。孔子当年担心并倾毕生精力希望转变的深层危机,在新的时代再次以新的形式出现。与之相应的是,国际上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商业价值压倒一切,强权和干涉充斥人间,道德和法律遭受冲击与挑战。在西方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并有多次“返回古典”的尝试之后,有许多中外学者都提出,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或许应该可以成为矫正时弊的济世良方。

在这样的时刻,作为中国人、中国的学者,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从负责任的角度认真思考,而不是等待某个外国的名家替我们作出选择或价值判断。

 

 

 

2015年,在北京海淀区的敬德书院,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当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讲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之后,一位重点学校的校长随即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鲁迅先生曾抨击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传统伦理是“吃人”,而且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还比比皆是,我们该如何向教师和学生解释?显而易见,在当下中国的思想界、教育界,类似这样的问题确是普遍、真实地存在着的。因为多少年来我们并没有通过相关的讨论、争议、研究和宣传而形成大致的社会共识。尽管在前一时期,习近平主席曾多次阐释中国的发展要有“中国梦”做精神和文化的基石,但是近百年来中国学界、思想界、文教界等对孔子、对儒家、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似乎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僵化思想定式,要想公平、合理、客观地评价孔子,继承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还有较大的难度和莫名其妙的社会阻力。

从我1963年上小学开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虽然一直被否定,但在民间和百姓之中仍有传播和正向的影响。可是直到今天,尊重孔子,继承其宝贵的精神文化和教育遗产,甚至还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国人的共识,不能理直气壮地像西方人那样尊重苏格拉底、柏拉图,像美国人那样尊重华盛顿、林肯,像德国人那样尊重歌德、黑格尔,像法国人那样尊重伏尔泰、拿破仑,像日本人那样尊重福泽谕吉,像韩国人那样尊重世宗大王。我们之所以没有自信和勇气,是因为缺少的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

记得1974年中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之时,我正在北京第三师范学校学习,准备到中学当语文老师。在供批判的《论语》等材料中,我们看到并感受的孔子并非愚民和伪善的教主,而是既顶天立地又亲民达理的伟人形象,尤其在乡间,朴实的百姓们虽然识字不多,抑或是文盲,但他们都一直在尊崇孔子的思想和主张,甚至能随口说出孔子的名言,与疯狂的批判大相径庭,这使我们这些即将做教师的年轻人既感到困惑,也感觉到希望。

从1975年当老师以来,我做过班主任、语文教师、团委副书记、私立中小学校长、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报刊主编、教育丛书和译丛主编、大学教授、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顾问等。40多年来,我一直都没有跳出教育圈,也始终没有对教育研究和实践产生过倦怠。通过反思我意识到,能够一直激励和陪伴我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人类对教育的重视和期待,尤其是人类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精神。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之所以能被广泛认可,主要是借助了教育的力量。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伟人和思想领袖。至今为止,凡被全世界广泛认同的重要教育理念,孔子及其追随者都有明确的表述和实践经历。至于孔子毕生追求的和谐、大同与仁爱的世界,也一直是全人类美好的理想。

从西方人知道孔子并开始逐步了解其思想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有许多负责任的相关研究,其中很少有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像我们近代以来如此一边倒的全面否定。看起来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确缺少基本的自信,还没有从自嘲、自贬、自虐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大约从2000年前后开始,在中国的民间首先开始了自主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对孔子的正向评价也从“犹抱琵琶半遮面”逐渐转换成堂堂正正和严肃认真的学术话题。2000年之后,也曾有试图将孔子的塑像竖立于天安门广场一侧的建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依然没有得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因为在今天世界一体化和多元价值共存的现实中,国人的普遍价值导向基本上是趋于经济利益和消费享乐的,日益逼近的潜在与深层的危机并没有真正引起国人的重视。甚至还有舆论认为,这些积极和有益的探索是民粹主义的抬头、狭隘民族情感的体现,甚至是西方社会阻碍中国快速发展的阴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怎么了?我们真的不敢走自己的路,不敢有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吗?想到这一层,我们的确应该有一百年前要“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了。

 

 

 

受邀写一本论孔子的书,而且主要是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贡献,我在动手写作之前是有顾虑的。作为从教45年、从事专职教育研究近40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近些年来有一个感觉,就是一旦把话题局限于“教育”,有很多事情就说不清了。特别是对于孔子的研究与评价,很多的认识与评论都受到政治、文化、哲学、学风、国际化、学术评价导向等的影响,所以单纯地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说清楚长期以来的误解和问题,很难讲清楚孔子思想及其教育贡献的伟大价值,还历史于本来面目。

为此,本书还是费了相当的篇幅来澄清从“五四运动”,甚至是更长的历史以来,人们包括思想界对孔子的误解、对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偏见。力图使读者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那点事儿”,而是关乎人类发展走向的许多更重要的事,包括教育的正确目标就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正确目标,相关的内容、方法、标准、导向等,都应与之相关。而在这些方面,孔子的贡献是深刻、系统和务实的,具有永恒的参考借鉴价值。

另外,历来信奉“师道尊严”的中国人,在思想深处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人们认为教师需要有学问,但更重要的是人品和德性。如果老师的人品有问题,他的学问也不值一提。人们对于教育者的要求,即便在初级阶段,也非只会教记诵之学、只知“为稻粱谋”的“腐儒”,更倾向于融会贯通、德艺双馨的通儒与人师。在“五四”以后的百余年中,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总体上是被批判和否定的,陈旧、腐朽、穷酸、虚伪,甚至反动、吃人,几乎没有可取之处。这样的集体意识不转变,孔子的教育思想很难被中国人所继承、运用和光大。

近代以来,由于内患外辱,中国人丧失了基本尊严,加上“因人废言”、道听途说等意识的局限,人们总喜欢把一切问题归罪于“被打倒”的某个偶像而心安理得。近两年来,经常看到、听到某些所谓的权威、学者、“高级人才”动不动就毫无理由地把现实的问题归罪于孔子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逻辑分析,甚至没有对孔子和传统文化做起码的了解和历史考察。除了缺失所谓的科学精神之外,他们更多的是害怕直视现实的本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常错把西方的价值认为是“普世价值”(或称“共同价值”“普遍价值”“普遍认同的追求”)。平心而论,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曾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过贡献。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特色与局限,在各类文明中也都有只适合于地方情况和地方经验的内容。我们的学者在有意无意之中对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评价运用了不同的标准——西方的就是好的,尽管他们的历史有掠夺、有残杀、有殖民统治;而中国尽管对世界有过无数重要的贡献,就因为近代以来总被“弱肉强食”,所以不能因自己的历史和先贤而树立自信和自尊。

在关注当下和未来的与传统的关联时,曾有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说法,对此笔者是比较赞同的。这与清末张之洞讲的“中体西用”,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时强调的“和魂洋才”也是异曲同工的。还曾明确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曾因有团体在舞台上演孔子的故事而激烈反对,他认为如此对于孔子没有了起码的尊重,国人对自己的精神导师缺少了神圣感,这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是极大的伤害。而在后来,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混乱,许多人已经从感情上不愿意了解和接纳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了,甚至偏执地、没有理由地加以否定和排斥,这显然是需要拨乱反正的。澄清历史的工作必须做充分、做到位,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现实社会和思想界的混乱以及不理智状况。

 

西方人普遍信仰上帝,他们也知道“上帝保佑”不能是“急来抱佛脚”那么有效,甚至会认为上帝或他们的神也有缺点和局限

可参见《乔布斯传》。作为西方重要的科学家、企业家,乔布斯幼年的体验使他后来更倾向于信奉东方的宗教,而非西方人普遍信仰的基督教。,但绝不减弱对上帝的起码尊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伏尔泰曾高度赞扬孔子相当于人间的“上帝”,用孔子的思想推进人间社会的进步。可见对于孔子思想的借鉴和运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其效果和影响是会大相径庭的。

鉴于中国思想界和社会认识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多花费一些笔墨来谈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价值,才有利于进一步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如此便没有谈论和研究孔子的基本的前提。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重德和务实的,在实践和探索中,孔子没有既定的模式或框框,而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以仁爱为目的,朝着“止于至善”的目标努力。在他看来,教育的功用不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更基础的功能是教人做人、教人处世、教人成人、教人做事、教人独立思考、教人能够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从梦想入仕“兼济天下”,到退而求其次,通过教育传播美好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眼界和志向绝非追求一己的名利可以涵盖。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其确立的目标都不仅仅是识字、读书、做官和掌握一技之长,还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由此可见,孔子作为人师,作为老师的老师,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当之无愧的。如能静下心来了解其经历、才智、人格、见识、志向、胆略、努力和善良等品格,就足以使所有人都认同他是伟大的教育家,是值得全人类尊重和学习的精神导师。而不负责任、不求甚解、盲目偏执地否定孔子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想法或做法,不仅缺失了基本的科学精神,也是迷失自我、思维混乱的典型体现。

 

 

 

一位真正伟大的人是不需要后人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和美化的,因为他的伟大是任何诋毁和歪曲都遮掩不了的,而过度虚浮的粉饰反而会使人们产生误解,以致干扰了人们对其思想和精神的认识与体验。回归纯朴无华的文风,少用带着情感的虚浮词汇,空洞的赞誉如伟大、辉煌、神圣等,少用商业炒作的方式扭曲和污染传统文化,可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孔子的精神是否伟大、影响是否久远、开拓的事业是否辉煌,要靠读者自己去感受、体会和判断。要相信有使命感、责任感和人类大爱的孔子,其言行和思想更贴近人们日常的生活,能成为可与我们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肯定是从教育入手的,而教育也是外部联系为广泛的专业领域。不管现代想要研究和了解孔子的人在专业修为和社会背景上有何差别,从教育的角度观察的确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容易有相同判断的。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定,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因为政治或思想还不够解放等原因,教师节日期的确定并没有选择孔子的生日。但是,在当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教师节庆祝晚会上,打出的主题却是“老师的老师是孔子”。这让人们既困惑,又感动。对孔子的这一评价虽然看起来很平常、很低调,但却反映出人们对孔子发自内心的崇敬。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在历史上教师是可与天、地、君、亲并立而受到尊重的职业。而作为老师的老师,自然是应该备受尊重和景仰的。仅从这一角度,我们就可以感受孔子是否伟大,是否真的应该受到尊重。

在过去,教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令人羡慕的工作,若没有能力及使命感、责任感,就会认同“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儿王”的常人选择。因为在中国很长的历史发展中,教师教的都是精力旺盛、未经调教的男孩子,不仅纨绔子、顽劣者居多,对经典的学习也与其追求的欲望相去甚远。孔子之所以选择做教育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孟子以培育英才为人生乐事也是着眼于更远大的理想追求。为了使教育行之有效,孔子和他的弟子后学们做了许多艰苦的探索与尝试,为后来教育与文明历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不少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比如,近年来许多的教师都抱怨,大班教学不能因材施教,不少所谓的研究也一边倒地附和。据笔者调查所见,国内的教学班曾经达到过170多人,班上坐后几排的学生上课时基本上都在睡觉或开小差,似乎印证了上述老师说的话。但是,想想孔子当年所带的“班”,人数多达3000人,而孔子依然能做到“因材施教”,可见孔子当年就有在大班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看看《论语》我们就会知道,孔子的办法并不复杂,且非常有效。就是培养了72位“学生骨干(干部)”和“课代表”,由此,还衍生出后来的“积分升斋”“分层教学”“小先生制”等管理和激励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不少是远远早于国外的相关探索。

再比如,我们今天提倡的义务教育,孔子当时就有过相应的追求与实践,他明确强调的“有教无类”思想,以及兼收包括奴隶、贫民、商人等没有社会地位和知识积累的求学者,并没有像我们今天的学校只愿意教分数高的学生,只会办条件优越的“重点学校”。在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影响和教导下,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各得其所,没有歧视和身份区别。我们当下要达到孔子的境界和教育效果,很明显,还需要多多尽责和努力。

还比如,在2000年前后,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自己说是“假设”)曾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使很多的教育教学困境得到解脱,尤其是中国的薄弱校、职业学校和大量的民办学校找到了认识学生、解决教育教学难题的思路。而加德纳在多次来中国的过程中,于许多场合都强调指出,他的这一思想曾受到孔子和中国“因材施教”传统思想的影响。孔子早就意识到学习者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发展也不应只是一个模式,每个人的发展不仅都有价值,相关的教育教学也需要差别对待。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的教师,即便是乡野村塾中的教师,也不像以往我们丑化的只会摇头晃脑背书和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的腐儒。经由孔子倡导和确立的中国师德学风,在历史上也还是以积极作用、务实探索为主的。其基本原则大致是“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以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主要特色。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教师,即便是村塾中知识水平一般的塾师,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就会主动向学生推荐学问优于或高于自己的教师,这是孔子早就提倡和践行的师德规范及师者襟怀。

凡此种种,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笔者曾梳理了对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有指导意义的主要思想,如全民教育、终身学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都可以从孔子的思想和实践中找到原型。在人类历史上那个奇异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中国的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仅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已经让人不得不心悦诚服,老师的老师就是万世师表。

 

 

 

 

何为师?中国过去对老师的称谓很多,如在古代就有先生、门客、少师、太师、太先生、夫子、外傅、世儒、老夫子、先师、西席、西宾、师父、师傅、村夫子、村学究、学师、学究、学官、函丈、耆艾、教习、教书匠、教员、教授、尊师、塾师等数十种正称和别称,至于教师、导师、良师、法师、吏师、军师、帝师等,几乎诸家百业、三教九流都知道应遵从师训,从师问道学艺,以期成人成才,实现自身的价值。世界历史上的许多成功人士都将教师赞誉为“再造父母”,可见对于人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多么重要。而在知识、智慧、精神、人格、方法、志向等方面,孔子的言行是好的引领。

孔子是世界上早提出“有教无类”(全民教育)思想的师者,这在人类社会被广泛认同。尽管在孔子当时的环境与条件下,其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为一种思想追求、实际践行和教育理念,其伟大之处显而易见,体现了远远超越章句之师、科考之师、应试之师的境界,是人类之师、教师之师当之无愧的伟大体现。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1.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