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郑云飞卷)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郑云飞卷)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郑云飞卷)

作  者:郭艺

出 版 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5143071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地方史志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情况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抢救性工程,记录者要对历史负责,充分采集传承人的相关信息,确保真实性,体现完整性,达到传承性。丛书以传承人、传承人弟子及相关人员的访谈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为主,项目概述、文献记录、新闻报道等为辅,图文结合。本书为其中一册,介绍了浙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郑云飞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TOP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第二章 人物小传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琴学入门
二、浙派徐公
三、独立操缦
四、授艺生涯
第四章 周边采访
一、妻子王美英:他的爱好,我一直很支持
二、儿子郑思佐:幼年时,我曾经抵触古琴
三、学生魏冬雁:郑老师承袭了“质而不野,
文而不史”的传统
四、学生侯辉:他不被时代潮流裹挟
五、学生斯国梁:感谢他的无私传艺
六、学生万仲亮:遇到这样一位有风骨的老师,我很幸运
七、师侄陈成渤:郑老师是一个琴痴
八、同事、学生王忠宪:对古琴,他就是热爱
九、同事、学生李晓君:单位里大家都叫他老先生
十、学术专员黄大同:我赞同“守正”和“谨慎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项国概况
古琴,古称“琴”或“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丝弦乐器,也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之一。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音乐的象征。
浙派古琴艺术,简称浙派古琴,形成于南宋末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琴艺术流派。琴派的产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宋室南迁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临安(今杭州)作为当时的都城,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大量人才,当地音乐文化取得长足发展。琴人在』临安大量聚集,为浙派古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郭楚望,名沔,浙江永嘉(今温州)人,被认为是浙派古琴的开派人物,也是南宋浙派古琴中成就最高者。郭楚望的艺术高峰约在景定、咸淳年间(1260—1274),他有感于元兵南下、政局飘零,创作了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又作有《秋鸿》《飞鸣吟》等。郭楚望的弟子刘志方传艺给毛敏仲、徐天民,他们的曲子被收录到《紫霞洞谱》(又称《紫霞琴谱》)中,逐步扩大了影响力。徐天民一脉专心传艺,卓有声名者共计四代——徐秋山(元)、徐晓山(元)、徐和仲(明)。徐氏祖孙四代为世人推崇,被誉为“浙操徐门”“徐门正传”,把浙派古琴艺术推向高峰。据刘珠《丝桐篇》载:“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日江、日浙、日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迄今上自廊庙,下逮山林,递相教学,无不宗之。琴家者流,或相晤,问其所习何谱,莫不日‘徐门’。”至明末,浙派称雄琴坛的地位才逐渐被虞山派和广陵派所取代。清代,浙派古琴艺术式微,但并非销声匿迹,要者如乾隆年问(1736一1795)的苏璟、曹尚纲曾编撰《春草堂琴谱》,清末范季英、释德辉重刊此书。今人查阜西《历代琴人传》将他们编人书中,并称之为“新浙派”,该派以浙人为主,演奏风格清丽柔和,代表了江南的特色。
琴派流传不仅要有明晰的琴人脉络,更需有相对统一的琴论。浙派古琴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在明代就受到广泛推崇。冷谦在《琴声十六法》中提出“轻、松、脆、滑、高、结、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反映了当时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以及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理论水平。“轻、松、脆、滑”属于演奏美学,是对美好音色、流畅旋律的追求;“高、结、清、虚、幽、奇、古、淡”属于艺术表现,是关乎风格、意境、韵味、气质的概念;“中、和、疾、徐”则属于演奏技巧。明末徐青山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共计二十四条,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纵观浙派古琴的琴曲作品,浙派琴人崇尚“微、妙、圆、通”,琴风古朴、典雅、平和,内涵丰富,指法以古法为典范,以指力顺畅为原则,形成细腻苍劲、干净中正的特点。
此期的浙派古琴以指法特点比较明显,琴曲中散音、按弹音的运用明显多于走音、滑音、颤音,这与早期琴曲注重右手指法的规律是相符的。另一方面,后期浙派琴谱中一所记录的右手指法也呈现出由繁至简的趋势。如现存最早的曲谱集《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中所常见的可奏出多音的组合指法(如双牵、全牵、牵、半扶、全扶、却转、转指、问勾等)在浙派琴谱中或已不存或罕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单一指法的运用,如抹、挑、勾、剔、打等,总体趋于简洁。
浙派古琴的代表性琴谱有《紫霞洞谱》《神奇秘谱》《梧冈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文会堂琴谱》《春草堂琴谱》《天风琴谱》等。
复兴现代浙派古琴的关键人物是徐元白。徐元白(1893—1957),浙江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人。其父徐月秋为琵琶名手。二十岁时,徐元白在苏州天平山拜大休上人为师,大休是杭州照胆台方丈,琴艺甚高。后来徐元白走访各省琴家,如王宾鲁、李子昭、杨宗稷、张益昌、查阜西、吴景略等,又与北京岳云、扬州广陵、苏州今虞及梅庵等社团往来频繁,汲各家之精华,终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徐元白不仅是古琴艺术家,还是古琴教育家、活动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凡足迹所到之处,必组织琴社进行交流、教学活动。他的弟子亦来自五湖四海,良才辈出。徐元白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文雅、恬静、简洁、洒脱的意境,并逐渐在杭州形成风气,成为“新浙派”的中期代表人物,一直影响至今。1947年,徐元白与马一浮、张大干、张宗祥、徐映璞等名士组成“西湖月会”,邀文人雅士,或于山野溪谷,或于“半角山房”,自带酒菜,各展才艺。1956年,徐元白以《和平颂》(《普庵咒》)参加第二届杭州市、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其弟子中比较重要的有黄雪辉(妻)、徐匡华(子)、姚丙炎、叶名佩、高醒华、徐晓英、郑云飞、黄德源等。
1979年,徐晓英、徐匡华、郑云飞、陈熙理等人组织成立了杭州市古琴研究小组,后在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先生的支持下,古琴研究小组改名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西湖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07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