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乡村生活与乡村教育 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乡村生活与乡村教育 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乡村生活与乡村教育 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作  者:傅葆琛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 书:当代齐鲁文库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2035424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乡村生活与乡村教育》由江苏教育学院于1930年出版,《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由江苏教育学院于1931年出版。从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与使命着手阐发和构筑了其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思想对我国现今农村教育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借鉴意义。


TOP作者简介

傅葆琛(1893—1984),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俄勒冈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乡村教育”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齐鲁大学等高等院校执教,并和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合作,在河北定县领导和参加平民教育实践,推行“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


TOP目录

乡村生活与乡村教育

卷前语

我国乡村教育家应有的认识

中国乡村小学课程概论

我们怎样帮乡下人的忙

乡村卫生问题之分析及促进乡村卫生方法之商榷

乡村领袖人才训练计划的商榷

社会中心运动

我国乡村小学课程的几个缺点

我国乡村妇女生活的实况与女青年会的责任

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拟改进中国乡村教育计划书

我国农村社会改造的途径及方法

美国最近乡村教育的调查及推断

设立乡村图书馆须知

设立乡村公园的一个简便办法

附录 乡村生活及乡村教育参考书目

(甲)中文参考书目

(乙)英文参考书目

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引言

为什么要办乡村平民教育

乡村平民教育大意

乡村平民教育实施方法的商榷

学生如何利用假期协助推行乡村平民教育

视察保定乡村平民教育的报告

直隶京兆信用合作社社员如何能协助推行乡村平民教育

平民千字课的教学法

定县乡村平民教育普及的计划和进行的情形

南通平民教育的希望及前途

在河北省定县乡间的一段日记

一点儿旧的调查统计材料与中国北部乡村平民教育概况的推断

老王的觉悟(乡村平民教育新剧)

直隶南部各县乡村平民教育的状况及最近旅行观察所得的感想


TOP书摘

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必然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化的完成,通常是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个过程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算起经历了200多年时间,若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算起则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中国自近代以来肇始的工业化、城镇化转型和社会变革,屡遭挫折,步履维艰。乡村建设问题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也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反复出现的发展议题。各种思想潮流、各种社会力量、各种政党社团群体,都围绕这个议题展开争论、碰撞、交锋,并在实践中形成不同取向的路径。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置于近代以来的“大历史”中审视不难发现,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本质、最重要的发展议题的当代回应,是对解决“三农”问题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农村发展历史困境的全面超越。它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有识之士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梁漱溟先生搞的山东邹平试验,晏阳初先生搞的河北定县试验”。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上半期(1901到1949年间)在中国农村许多地方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由知识精英倡导的乡村改良实践探索活动。它希望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和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政治倾向上,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学者,多数是处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中间派’,代表着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选择与探索。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梁漱溟、晏阳初等乡建派学者曾提的很高,认为这是近代以来,继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北伐运动之后的第六次民族自救运动,甚至是“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①实践证明,这个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留下很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其留存的大量史料文献,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宝库。

  “乡村建设运动”最早可追溯到米迪刚等人在河北省定县翟城村进行“村治”实验示范,通过开展识字运动、公民教育和地方自治,实施一系列改造地方的举措,直接孕育了随后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由晏阳初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主持的“定县试验”。如果说这个起于传统良绅的地方自治与乡村“自救”实践是在村一级展开的,那么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其家乡南通则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县一级的探索。

  20世纪20年代,余庆棠、陶行知、黄炎培等提倡办学,南北各地闻风而动,纷纷从事“乡村教育”“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以图实现改造中国的目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乡村建设运动”蔚为社会思潮并聚合为社会运动,建构了多种理论与实践的乡村建设实验模式。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当时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达1000多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梁漱溟的邹平实验区、陶行知的晓庄实验区、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区、鼓禹廷的宛平实验区、黄炎培的昆山实验区、卢作孚的北碚实验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无锡实验区、齐鲁大学的龙山实验区、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区等。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陶行知、黄炎培等一批名家及各自领导的社会团体,使“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曾专辟“乡村建设运动”一节,讨论民国时期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把当时的乡村建设实践分为西方影响型、本土型、平民型和军事型等六个类型。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31.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