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著
译 者:鲁伊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5983402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
这场二十世纪最*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
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亚当·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
1968年生于英国,《纽约客》《连线》《史密森尼》和《纽约时报杂志》主笔。
切尔诺贝利地图
出场人物
引子
Ⅰ 一座城市的诞生
一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
二 α、β 和γ
三 4 月25 日,星期五,下午5 点,普里皮亚季
四 和平原子的秘密
五 4 月25 日,星期五,晚11 点55 分,四号机组控制室
六 4 月26 日,星期六,凌晨1 点28 分,第二民兵消防站
七 星期六,凌晨1 点30 分,基辅
八 星期六,凌晨6 点15 分,普里皮亚季
九 星期日,4 月27 日,普里皮亚季
Ⅱ 帝国的陨落
十 云
十一 “中国综合症”
十二 切尔诺贝利之战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十四 清理员
十五 调查
十六 石棺
十七 禁区
十八 审判
十九 大象脚
二十 瓦列里·赫德姆丘克之墓
尾声
鸣谢
作者手记
专有名词
辐射单位
注释
索引
十三 第六医院之内 (节选)
“往后退两步!往后退两步,不然我谁都不理!往后退两步!”
普里皮亚季市政府的总经济师爬上一条板凳,开始收集人群信息。这帮吵吵嚷嚷的家伙挤满了这间小房间,又一直涌到走廊里,在楼梯和外面的街道上排成了长龙。平时性情温和、总带着一丝微笑的斯韦特兰娜·基里琴科,已经这样孤立无援地被困在波列什科(Polesskoye)好几天了。这是一个位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西边50公里外的小镇,街道上车辙纵横,有个不大不小的广场,还有个列宁纪念碑。她和几个普里皮亚季市执行委员会的留守人员,在波列什科市政厅设起了一间办公室,直面那些背井离乡的市民们的怒气和困惑。愤愤不平的人群蜂拥而上,要求跟市长见面,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放在她的办公桌上,打听如何安置生病的爷爷奶奶,什么时候才能领到工资。除此之外,他们还想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4月27日,星期日,等到夜幕降临时,至少有21000人,从他们位于普里皮亚季城中的现代公寓仓皇离开,被巴士撂在乌克兰西北部湿地平原上的50多个小镇和乡村中。他们被告知仅需准备离家三天所用之物,但很快,这些被连根拔起的家庭携带的食物、现金和干净衣服便用光了,他们随即发现,即便是他们之前认为干净的那些东西,也并非如此。波列什科镇医院外面的街上,一位放射剂量测量师搬来桌子,设了个临时的监测站。他前面排起了一长队被疏散的群众,队伍移动得很快,却永远不见缩短。这位测量师一边用监测设备轻触人们的衣服、头发和鞋子,一边慢悠悠地用他疲倦而单调的声音念叨着:“干净的……污染的……污染的……干净的……去下风口抖抖你的衣服……干净的……污染的……污染的……污染的……”
一开始,许多接纳疏散人员的农户都很和善,对他们热情相待,而这些人也充分利用了这种善意。维克托·布留哈诺夫的妻子瓦莲京娜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她被安置在罗兹瓦日夫(Rozvazhev)一个村庄的集体农场实验室负责人家中,帮忙挤牛奶。但在疏散过程中,瓦莲京娜与怀孕的女儿和自己的母亲失散了,她对自己的丈夫究竟遭遇何种命运、家人到底身在何处一无所知,而且也根本没有地方去打探消息。
30公里之外,纳塔利娅·谢甫琴科和她两岁的儿子基里尔与1200名难民一道,暂住在卢戈维基(Lugoviki)的土坯草房中,这是乌日河边上一个偏僻的居住点,连一部电话都没有。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亚历山大时,他在普里皮亚季医院的病房中向她挥手示意,告诉她回家把窗户关上。从那时起,关于他究竟被带到了哪里,现在的情况如何,她一点消息都没有。这母子俩与在普里皮亚季城中住一栋楼的另外两家邻居一道,住在一对年老的农民夫妇家中,房子很小,他们让出了自己的卧室,让这些新来者居住。谢甫琴科一家和其他家里有小孩的人一起睡在床上,其他人只能睡地板。星期一,那位老汉带着孩子们去钓鱼了,但基里尔还在生病,屋子里也潮乎乎的。
到星期二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喂饱三家人了,纳塔利娅也几乎花光了身上的钱。她跟以前的邻居恳求:“谢尔盖,让我们离开这儿吧。”于是两个人凑了些现金,刚够买去基辅的巴士票。抵达后,她带着基里尔去了机场,登上一架飞往摩尔多瓦(Moldova)的飞机,去投奔住在那里的父母,以及只有一街之隔的亚历山大的爸爸妈妈。到摩尔多瓦后,她再次开始搜寻丈夫的下落。
到星期三时,对于这场事故的官方消息仍在封锁中,即便是那些在其他原子能电厂工作的人,也被蒙在鼓里。但一些细节开始透露出来,两个家庭借助各种关系,尽可能地寻找线索。通过一位住在莫斯科、在军队中有认识人的叔叔,纳塔利娅得知,核电厂伤势最严重的那些人,已经被送进莫斯科一家附属于卫生系统第三总局的特种医院,那里专门收治苏联的核工业工人。纳塔利娅和她的婆婆当天上午飞到了莫斯科,发现整座城市显然对乌克兰的那场危机一无所知,人们都在忙着准备第二天的五一劳动节庆典。
两个女人对于到哪里才能找到亚历山大产生了分歧。纳塔利娅拿到的医院地址,是在苏联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地界上,那里戒备森严,限制出入。亚历山大的母亲却打听到另外一个地方,卡希拉高速公路边上的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处于城中另外一个区,她坚持她的信息来源才是可靠的。纳塔利娅不想跟她争辩。当癌症中心的员工告诉她们,那里没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谢甫琴科的病人时,两个女人叫了辆出租车,穿过整座城市前往第六医院。
等她们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下午两三点了,但只看了一眼,纳塔利娅就立即知道,自己找对了地方。那是一栋极其朴素的9层褐色砖楼,被草坪和铸铁篱笆墙包围。虽然自身看起来十分不起眼,但四周的景象却远非如此:所有的进口都被严防死守,带着辐射监测设备的技术人员,对每一个进出大楼的人的鞋子和裤子都要进行检查。
一大群人已经守在正门的检查站外面。在那些挤挤挨挨的面孔中,纳塔利娅认出了许多来自普里皮亚季的熟人。所有人都和她一样,困惑而惊惶,但谁都不准进入医院。就在纳塔利娅站在那里打量情况的时候,一名医生从前门走了出来,开始大声朗读一份切尔诺贝利电厂的患者名单和他们的当前状况。人群中嘈杂混乱,焦虑不安,彼此推搡着、叫喊着提出问题。当有人听不清到底说了些什么的时候,这位医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即便如此,努力从嘈杂中分辨他的话语的纳塔利娅,还是没听到任何有关她丈夫的消息。最后,她用手肘撞开人群,挤到了前列。
“亚历山大·谢甫琴科怎么样了?”她问道。那位医生看了一下名单。
“你,”他说,“跟我进来。”
装 帧:平装
页 数:552
版 次:1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