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好父母 好孩子
好父母 好孩子


好父母 好孩子

作  者:卢勤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40787011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如何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并让孩子爱学习、会自我管理?……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用数十年的家庭教育经验,告诉广大家长如何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有优秀学习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孩子。作为“知心姐姐”,作者和青少年朋友有着密切的交往,她理解孩子,深知他们成长路上的欢乐和苦恼。她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理解父母在亲子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她在全国各地为家长和孩子做了大量的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不同家庭和孩子的经历中得出的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家教秘诀,给家长以启迪和思考,从而让广大家长改进教育方法。


TOP作者简介

卢勤,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她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栏目,被广大少年儿童及其父母热情地称为“知心姐姐”。她亲切、平易、认真、深情,守护着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联合国颁发的“支持儿童杰出成就奖”,并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业标兵”等称号。

卢勤所著的书是教育经典,都是超级畅销书,总发行量超过800万册,荣获国家第六届、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多种大奖。她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数千场,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传媒名牌栏目的常邀嘉宾,深受亿万家长和孩子的爱戴。


TOP目录

序一?家庭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徐惟诚 / 001

序二?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做人?柳?斌 / 004

引言?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 / 006

 

第一章?当代家庭“三人行” / 001

一、我们是怎样的一代 / 003

孩子渴求现代父母 / 005

父母渴求现代家教 / 007

社会渴求现代人才 / 009

二、父母的误区 / 013

心理误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 013

定位误区——当母爱变成“母害” / 015

形象误区——妈妈爸爸总是享乐 / 018

行为误区——你是好妈妈还是差妈妈 / 020

语言误区——家庭亮起的“红灯” / 026

三、孩子的渴求 / 028

渴求平等——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 029

渴求尊重——给孩子心灵空间 / 032

渴求朋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 035

渴求倾听——倾听孩子说话 / 036

渴求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 / 038

渴求赏识——学会赏识孩子 / 041

渴求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 043

渴求保护——家庭是孩子的港湾 / 045

四、沟通的双赢诀窍 / 049

让孩子倾诉——坐下来听 / 049

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 / 050

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 051

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 / 051

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 / 052

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 / 053

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 / 053

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 / 055

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 056

 

第二章?父母的“去”与“留” / 058

一、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 / 059

二、丢掉反常心?找回正常心 / 061

三、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 / 063

四、父母给孩子的真正财富 / 066

妈妈的遗产 / 067

爸爸的体验 / 069

五、无价的礼物 / 070

六、富翁的新招 / 073

 

第三章?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 / 076

一、从生命出发的爱 / 077

二、无情的果子自己吃 / 078

三、懂得回报 / 081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 081

大家为什么爱吕鑫 / 083

四、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 086

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 087

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 088

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 089

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 090

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 091

把童心童趣还给孩子 / 092

播种爱,传播爱 / 093

五、在爱中施展管教 / 095

六、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 098

 

 

第四章?责任感让孩子独立懂事 / 102

一、从对自己负责开始 / 103

二、种下责任的种子 / 105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106

四、让孩子自己决定 / 108

五、生日,父忧母难日 / 109

六、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 111

七、对女儿说“要温柔善良”/ 113

八、理想不可少 / 117

九、地球孩子责任大 / 120

捡与扔 / 121

管住自己的嘴 / 123

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 / 125

请你像我这样做 / 127

 

第五章?打开自信大门的四把金钥匙 / 131

一、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 / 132

二、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 135

三、发现的力量——你是奇迹 / 138

四、评价的力量——你真棒 / 141

 

第六章?将孩子引向快乐人生 / 144

一、“太好了!”/ 145

面对自己说声“太好了!” / 146

面对他人说声“太好了!” / 148

面对困难说声“太好了!” / 150

二、我能行!/ 151

相信自己行——哇,我能行!/ 153

祝贺你能行——嘿,你真棒!/ 154

告别“我不行”——快,飞走吧!/ 155

三、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158

受助的快乐 / 158

助人多快乐 / 159

手拉手交朋友 / 160

四、珍惜孩子的第一次成功 / 163

五、让家里洋溢快乐的氛围 / 165

善待自己——保持好心态 / 166

善待孩子——成为好朋友 / 170

善待家人——扮演好角色 / 175

 

第七章?学会生存?培养能力 / 180

一、培养选择能力——人生三大选择 / 180

二、培养承受能力——正视挫折和不幸 / 185

三、培养竞争能力——告别嫉妒 / 188

四、培养社交能力——成功社交三大秘诀 / 192

五、培养合作能力——学会微笑和赞美 / 196

孩子与伙伴的合作 / 196

孩子与老师的合作 / 198

孩子与家长的合作 / 199

夫妻之间的合作 / 200

婆媳之间的合作 / 204

六、培养听说力和行动力 / 205

会倾听的耳朵 / 205

会说话的嘴巴 / 207

会操作的双手 / 211

会走路的双脚 / 213

七、学会保护自己 / 214

八、学会大声说“不”/ 218

九、学会勇敢 / 219

 

第八章?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 222

一、要学会思考 / 224

二、谁来解答孩子的为什么 / 226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227

四、会观察的眼睛 / 232

五、怎样专心致志 / 235

六、请别打扰孩子 / 236

七、要严守时间 / 238

八、把时间交给孩子 / 239

 

第九章?学会自我管理AB面 / 243

一、文明礼貌三句话——写给孩子 / 243

二、中日孩子公德对比的刺激——写给父母 / 245

三、文明行为三件事——写给孩子 / 248

四、帮孩子管住自己——写给父母 / 249

五、待人接物三原则——写给孩子 / 251

六、把热情传递给孩子——写给父母 / 253

七、知法守法——写给孩子 / 255

八、说话不算数的家长没威信——写给父母 / 256

 


TOP书摘

二、父母的误区

我们不能用自己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

有的妈妈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翅膀下,这使母爱变成了“母害”。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都拍下父母的形象。

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

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心理误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年轻的妈妈,常情不自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从而残酷地剥夺了孩子自己的兴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得并不快乐。

有一次,“知心姐姐接待日”开展了营养咨询活动,请了首都各大医院20多位营养专家,专为儿童中的“小胖子”“小瘦子”咨询。

一位年轻妈妈,领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来咨询,她问专家,她的女儿为什么这么瘦?专家一问才知道,这个小女孩一个星期天要上三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数学,晚上学美术。小女孩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专家结论: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总是学习。

兴趣班变成了负担班,妈妈的兴趣变成了孩子的烦恼。

我们说,今天的孩子头上压着“六座大山”: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个人都把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个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个人都在加码。

孩子很累很累。家人的期望,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

为了圆爸爸妈妈“上大学”的梦,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没面子”,家里的书桌变成了课桌,温暖的家庭变成了严肃的课堂。

我曾在一所小学搞过调查:“小学生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无论是学习差的,还是学习好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作业太多,我们没有玩的时间!”

孩子们的作业堆积如山,有的孩子写到晚上10点,作业还没有写完。因为,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有妈妈的A卷,爸爸的B卷。

许多孩子做作业爱磨蹭,为什么呢?有个男孩曾对我说:“我不能赶快写,写完了以后,还有妈妈爸爸的作业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从早上写到晚上,他们就没办法啦!”

年轻的妈妈也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饭、洗衣服,还要天天晚上“陪读”,看着孩子写作业。

有份材料曾对“家庭课堂”做了极为生动的描述。

孩子看书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妈妈会说:“没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学?没有文凭,怎么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妈妈马上递上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励孩子连续作战。

孩子想看看动画片,妈妈的脸拉得老长。“不行,全家人为你都不看电视了,你还好意思看?”

就这样,在妈妈的统一调度下,全家人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整天做事轻手轻脚,说话小声小气。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两天,孩子认了;一个月两个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压、压、压,终于悲剧在孩子身上发生了。

一个5岁的男孩,因母亲逼着他学弹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断;一名北京女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跳楼自杀;一名南京大学生,妈妈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俩一心想让这唯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不给儿子一点自由,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妈妈和爸爸!

失去的梦,是找不回来的。

我们不能用自己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

失去了童年,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许多不幸。是谁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呢?

我们当妈妈的,是不是应该认真想一想呢?

 

定位误区——当母爱变成“母害”

由于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宝贝”。不知不觉,步入了教育的一大误区。

于是,母爱变成了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的“溺”爱,母爱变成了“母害”。

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代替型

一所学校通知学生打扫卫生,只见妈妈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她们怕孩子累着,亲自出马上阵了。当有人问一位年轻妈妈:“你孩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母亲毫不含糊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还让他做家务?”

孩子去参加活动,家长陪伴的阵容十分吓人。某大报曾登出一张小学开运动会的照片,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照片题目是:是谁在比赛?

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孩子的钢笔,妈妈代替灌水;老师告诉孩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用具的学生,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爸爸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爸爸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

代替,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孩子的懒惰与无能,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2.满足型

孩子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有的家长,没工夫去教育孩子,于是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花钱的欲望。

一个北京的小男孩,妈妈爸爸在国外工作,把他寄养在朋友家里,每月给他寄两三千元零用钱。有一天,男孩子买了两瓶七八十元一瓶的香水,一瓶送给年轻的女班主任;一瓶由教学楼的一层洒到六层,又从六层洒到一层,说是为了“美化环境”。在他们班里,没有一个同学没喝过他花钱买的饮料;选中队干部时,没有一个人不投他的票。他平时不常写作业,谁帮他做一道数学题,他就给谁五毛钱;谁给他写一次语文作业,他给谁一块钱。远在国外的父母好像觉得,用钱可以弥补自己不能关心帮助孩子的歉意,却不知道,无度地给孩子钱,是在害孩子,不是爱孩子。

一个个体户的女儿说:“我家的枕头里、柜子里都是钱,但我们姐弟最不幸了。妈妈爸爸为了挣钱光做买卖,把我和弟弟关在家里,顿顿饭都要自己去买。有一天,我打开衣柜,发现里边的脏衣服堆成一团,都发霉了,等我把那些脏衣服洗干净时,发现衣服已经破洞了。”

3.看管型

这是典型的“老母鸡”式的教育。

中国有个传统的称谓,称带小孩的保姆叫“看()孩子的”。这个“看()”字,一下子勾画出今天许多年轻妈妈的形象和作用。

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们寸步不离地“看着”,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许多年轻的妈妈,自己劳累一天,还要看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洗脸洗脚,看着孩子穿衣吃饭……看孩子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整天唠叨个没完。看得孩子很烦很烦,看得自己很累很累。

其结果呢?孩子觉得妈妈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妈妈觉得孩子太不听话,十分生气,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提出了少年儿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孩子们知道后,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

我们的孩子,面对21世纪的天空,他们多么想展翅高飞,我们当妈妈的为什么要抱住不放呢?为什么不给孩子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呢?

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刘玉玲,12岁那年,独自去美国参加世界儿童和平大会。当时,联合国只邀请了3个中国孩子,没邀请大人。刘玉玲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在世界儿童和平条约上签了字,出色地完成了出访任务。

回国后,我问刘玉玲:“这次去美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我们中国的妈妈爸爸管得太多了。在美国,妈妈爸爸是非常放手的。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跟爸爸妈妈出去。路边有一条小溪,爸爸妈妈在前面走,小孩在后面跑。结果,孩子不小心,过小溪时摔倒了。她的父母继续往前走。这个小孩哭都没哭,自己爬起来,像个小水鸭子一样,去追赶她的父母。”

刘玉玲感慨地说,这要是让我们的家长看见,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得跑上去,抱起孩子,训斥妈妈爸爸:“你们怎么能让孩子一个人过小溪呢?”妈妈就要心疼地抱着孩子“骂”小溪:“就是这可恨的溪水,把我们孩子吓着啦!”

这是一名12岁女孩所看到的问题。

是人家的妈妈心太“狠”,还是我们的教育步入了误区?

石家庄市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去参加市里组织的三好学生夏令营,姑姑非要跟着去。原来,这个女孩子自己不会梳头,不会倒开水。结果,五天的夏令营她只过了三天,因为“不适应”而提前回家,当了“逃兵”。

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北极村冬令营的一名小营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东北雪原长了一身痱子。原来,这名小营员临出发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没有说热了时要脱衣服。这名小营员根本不会照顾自己,在暖烘烘的屋里也穿着出门时才穿的羽绒衣裤,难怪他焐出一身痱子!

你看,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那样,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岂不是事与愿违,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每一位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祖国的年轻妈妈,难道不应该认真想一想吗?

 

形象误区——妈妈爸爸总是享乐

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是最安全的保障,父母的形象也应该是最完美的。

但是,拿出孩子们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妈妈的照片都那么“光辉”,也并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么“高大”。

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时,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亲”,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亲”。我国也搞过类似的调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佳,当然也有孩子们对父母理解不够的因素。

许多大人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心里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考试?”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日出下地,日落方归,自己便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每日看到母亲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一些年轻的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仓库,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的一面;难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

当你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图财害命”时,自己却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父母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当父母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时请打起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父母回到家,还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

我们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

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收到妈妈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有些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让自己的孩子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她们那种正直、朴实、忠厚的为人,不向困难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行动,为了别人能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母亲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母亲的人格。

孩子都希望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伟大的人。

北京14岁的中学生付雪飞是这样描写母爱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谁没有感受过那至真至切的母爱呢?母爱是雨天的一把小伞,给我一方无雨的晴空;母爱是深夜里的一盏灯,给我一份独享的光阴;母爱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缕清爽的凉风……是母爱给了我生命,是母爱伴我长大。

 

孩子们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词都奉献给自己的妈妈。

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妈妈开始的。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当妈妈的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珍爱“妈妈”这个名称,把最美好的形象,献给你的孩子,同时,也把一个最美好的人生,摆在孩子的面前。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0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