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美“非遗”:大运河边的“守艺人”
大美“非遗”:大运河边的“守艺人”


大美“非遗”:大运河边的“守艺人”

作  者:沙勇,刘晓峰,张静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21425649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既从宏观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利用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也从微观视角对大运河文化发展亲历者集体记忆的精彩呈现。既对大运河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考察,也对沿岸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的现实性思考。既关注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探讨了大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一幅饱含国与家、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等丰富元素的大运河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套丛书丰富的视域与内涵,得益于南京邮电大学众多学者们广阔的研究视野,特别是他们中的数十位优秀青年学子,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运河儿女”,对大运河有着真挚的情感体验和天然的文化认同。他们从微观的、个体的视角出发,生动地呈现了普通人对大运河文化的记忆、理解和认同,在具体而微中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沧桑巨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学者宝贵的人文气质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TOP目录

 绪  论/1 

工匠精神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洋片唱春秋/20

老北京拉洋片传承人邹建民

02 灵心巧手/28

天津面塑手艺人温明英

03 千秋年画绘生活/35

山东聊城木版年画传承人徐秀贞

04 一车一耧撒春/44

河南修武县“雁门耧”传承人韩永太

05 始于传奇,传于责任/56

河南洛阳济世堂李占标膏药传承人李瑞成

06 细醅黄酒满城香/65

河南洛阳李龙锡黄酒传承人李世凯

07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76

河南洛阳梨膏糖手艺人董金斗

08 窑遥相对,命中注定/88

河南新安窑传承人王志成

09 百年传唱/98

河南永城坠子艺人陆文芝

10 鼓声传唱,初心艺守/110

安徽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庭虎

11 刀笔生花/119

江苏泗阳桃雕手艺人云波先

12 花影翩跹泛似舟/129

江苏泗阳花船表演传承人韩玉宽

13 纸间寰宇/141

江苏淮安纸扎大师李国祥

14 百肴荟萃/149

江苏淮安长鱼宴传承人张军

15 锅里盖,面中人/158

江苏镇江锅盖面制作者李嫂

16 平布生锦/167

江苏丹徒上党挑花能手王月兰

17 烙铁笔下的画卷/177

江苏丹阳烙铁画代表性传承人孙红芳

18 厚土调浆塑万象/190

江苏镇江泥塑传承人葛志仲

19 千丝梳篦理/201

江苏常州梳篦手艺人李文华

20 情线合一/212

江苏常州乱针绣第三代传承人周明敏

21 火针刺绣/224

江苏常州烙画工艺大师汪鹤鸣

22 千丝万缕,余味犹存/234

江苏无锡手工银丝面传承人胡法律

23 甜在梁溪/242

江苏无锡糖画传承人王峰

24 泥火之舞/250

江苏苏州陆慕蟋蟀盆手艺人袁中华

25 质若金石/258

江苏苏州金砖匠人马俊才

26 虚实相映/268

江苏苏州同里剪纸大师计建明

27抬凿錾刻,勾勒岁月的故事/280

江苏苏州铜器手艺人姚士荣

28 一生一事,两面两醒/292

江苏苏州叶家烧饼手艺人刘大勇

29 盘核记/300

江苏苏州“苏工坊”金云玲

30 铸剪人生,打磨岁月/310

浙江杭州张小泉剪刀代表性传承人丁纪灿


TOP书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形成、遗留和再生的有形、无形的文化在诸多领域累积和实践。有形物质文化如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品、器物、遗址等,无形物质文化如各类民间知识、语言、风俗、音乐、医道、信仰等,均代表着人类行为主体对物质客体的文化表述,是认知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物质文化也携带着历史情感、信仰和文化认同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纳为“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5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传统文化智慧的途径之一,也是重视传承,不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和转化,适应科技现代化和物质现代化的需要。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组织的大运河沿线实地调查,对大运河沿线的“手艺人”进行生活史和手艺创作过程的深度访谈和观察,探究手艺“成为遗产”的背后,手艺传承的工匠精神,面临的困惑以及出路。通过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整理,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多样方式,为这些传统智慧结晶留下宝贵的记忆,并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提供探究性参考。


成为遗产

从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到“成为遗产”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对嵌入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动员和介入,被认知;通过调查和评估文化资源价值与意义,被研究和挑选;通过实践进入保护和管理范畴,最后进入“被操作”阶段,如被展览、参观、活态阐释等。贝拉迪克斯(BellaDicks)认为,从物质文化到遗产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沟通实践。这种实践涉及一系列价值和认知的建构和管理。史密斯认为成为遗产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物件、地方与行为实践等是促成遗产生成的文化工具。尹凯总结,文化成为遗产过程中,一是强调实践主体和行动者的角色和地点,关注过程中的参与性和能动性;二是关注不同文化体系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互动与对话过程。成为遗产,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被认知,解读和再生产过程,并最终实现文化转化与更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第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保护和传承文化。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以及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下,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也会随之变化或消失,具有历史意义、特殊价值和情感的物质文化得以传承,有利于保存文化多样性;第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人类的文化创造力。从传统手技艺到工业时代机器生产,再到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当下信息数字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新的社会情境中,阐释文化意义,创新和创造文化价值。第三,从传承到创新,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也是一代代手艺人内心修养和匠心文化的表达。“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周礼·考工记》)通过对这些手艺人的技术和理念进行挖掘、记录和整理,聚集新的文化理论,最终形成文化合力,达到“守艺”的目的。


手艺人与手艺

人类学者金光亿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人类学家强调文化的主体,费孝通先生强调“文化自觉”,国家强调“文化自信”,都是要避免“看文化不见人”,目睹当地的现状,听见当地人的声音,体会当地人的思考。

在大运河沿线,有这样一批手艺人仍在坚守。安徽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廷虎,河南洛阳济世堂李占标膏药传承人李瑞成,河南新安窑传承人王志成,天津面塑手艺人温明英,山东聊城木版年画传承人徐秀贞,江苏常州乱针绣传承人周明敏,江苏无锡手工银丝面传承人胡法律,浙江杭州张小泉剪刀代表性传承人丁纪灿等。这些手艺人各个精通绝活,并不断发扬传承。学者徐雯雪在对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全国共有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江苏省共有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门类,其中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江苏省占有量排名前三类别的分别是:传统技艺类(33项),如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制造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类(27项),如桃花坞木版年画、剪纸、苏绣、泥塑、常州梳篦等;传统戏剧类(22项),如昆曲、京剧、苏剧、扬剧、木偶戏、淮剧、徐州梆子等。本书所调研的江苏地域,传统手工艺包括了传统戏剧、美术、医药、雕刻、泥塑、剪纸、美食文化等。这些文化精华的保存和传承,是手艺人的坚守,也是工匠精神的延续。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3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