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
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


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

作  者:王国平 著

出 版 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3396329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王国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全书记录了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穷得叮当响的湖州安吉县黄杜村,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干部党员带头,通过种植白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黄杜村党员致富之后,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向四川、贵州、湖南等贫困地区群众捐赠白茶苗帮扶脱贫的典型故事,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肯定。全书反映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下,新时代共产党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为党分忧、先富带后富的崇高精神。


TOP作者简介

  王国平,江西九江人,光明日报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入选2019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中国报人散文奖等。著有报告文学《一枚铺路的石子》《当代焦裕禄:廖俊波》,人物传记合集《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散文随笔集《汪曾祺的味道》,人物传记《张锦秋传:路上的风景》等。


TOP目录

序章 在一片茶叶上写好一个“本”字

一、“黄杜故事”的主题

二、“美丽黄杜”的“美好生活”

三、黄杜人的“美丽心灵”

四、绿叶青青重几许

第一章 黄杜何以成为“黄杜”

一、从“村没有村的样子”到“村越过村的样子”

二、两横一竖,一个字,干就是了!

三、一株茶树的骄傲

四、种白茶是个“吃螃蟹”的事

五、关爱的目光“护航”

第二章 “黄杜+”时间与“茶苗×”效应

一、搬穷山,挑一担

二、滚烫红心向北京

三、“黄杜+”时间开始了

四、“茶苗×”效应是一场“化学反应”

五、这波操作,很安吉,很浙江,很中国

第三章 走向明媚、稳健的“茶生活”

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安吉白茶”这个牌子

二、是茶农,是茶商,更是“茶人”

三、你好,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一、“黄杜故事”的主题

第一次站在黄杜万亩茶园基地的观景平台上,不知如何是好。

满眼的绿。

透亮的绿,顺着山坡,起起伏伏,踩着大自然设定的节拍,欢快地向外铺排。

安静的绿,以悠然的姿势,吸纳天地灵气,沉潜着柔软而又饱满的力。

一个让人放心地交付自己呼吸的地方。

舒适感与幸福感迎面而来。

山顶上的这块平地,是“黄杜故事”的一个支点,也是一个会合点。

这里立着一块石碑,雄伟,厚实。上边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十个大字,行楷,透红,拙朴,挺拔,自有一种威严与伟岸。

石碑旁,是一本石头书的造型,书页摊开,刻着一段文字——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白茶基地实地调研,在听取了安吉白茶如何富裕一方百姓举措后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如今,这片叶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就了中国茶叶发展史上一个奇迹。

这块石碑,可以说是“黄杜故事”的核心主题,也就是内在的“魂”。

另一侧,是两尊塑像。左边这位,右手轻轻举着一片叶子,纯朴笑容,喜悦神色,呼之欲出的交流感。右边这位,双手叉腰,外套披在肩上,看着那片叶子,目光坚毅,有力量感在涌动。两个人凝视着这片叶子,在商量着什么,思索着什么,憧憬着什么。

近旁的提示牌上写道,左边这位是盛振乾,被称为“安吉白茶第一人”;右边这位是刘益民,被尊为“白茶之父”。

他们俩,支撑起“黄杜故事”的开篇。

与他们相邻的,是两棵铜铁浇筑的大树,有着枝繁叶茂的样态。这是“感恩树”,每一片叶子上都写着感恩的对象,有祖国、父母、老师、前辈、爱人、朋友、大自然,还有共产党……

“感恩树”的边上,立着一块铭牌:“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树高千尺,而不忘其根,人若辉煌,不可忘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感恩”二字,是推动“黄杜故事”向深处开掘的关键词。

二、“美丽黄杜”的“美好生活”

小村庄,大故事。

黄杜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是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地。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系列公益广告的响亮口号。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湖州全域徐徐铺开。“美丽黄杜”就是其中的一抹亮色,是“美丽中国”的一段华彩。

其实,黄杜村曾经也陷入过发展的困顿期,黄杜人的日子过得穷寒。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黄杜人一直在寻找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路径,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他们坚守身为农民的“本”,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耕耘自己的土地,开启新生活。

摆脱贫困,黄杜人在行动,为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

始终处在摸索之中的黄杜人,迎来了曙光。以刘益民为代表的本地“土专家”发现,这里适合种植白茶。

种茶能致富?当时村民心里没有底,疑虑不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这时党员站出来了。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是他们作为共产党员肩负的“本”。

老党员盛振乾担当技术支持,给大家做好保障与服务。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盛阿林带头种植茶苗,当先锋,立榜样。好话一百,不如现实一件。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跟上。先后担任溪龙乡乡长、乡党委书记的叶海珍,带领一班人马,勇气是铠甲,实干当军规,以“干部带头,以点示范,政策扶持,科技指导”为总体思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把大家引领到“茶叶翻身”的路子上。

这是“黄杜行动”的第一篇章。

一片叶子,承载着黄杜人奔向幸福生活的愿望。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黄杜村考察。他充分肯定安吉白茶这项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动情说道: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是赞许,也是激励。

黄杜人守着茶产业这个“本”,想办法,出点子,提升质量,呵护品牌。

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开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渐有起色的黄杜村,享受着政策红利,谋发展更有底气,往前走也更顺畅。

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浙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也就是“八八战略”。其中的一项内容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这给黄杜人以莫大的信心,坚定自己走的路子是对的,而且还要走得更加稳当、更见成效、更有质量。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35公里开外的黄杜人,慢慢也听懂了这个科学论断蕴含的道理。

他们守住绿水青山这个大自然的“本”,发展白茶产业的同时,用心保护环境、善待生态,让“美丽黄杜”可持续。

高光时刻再度来临。黄杜媳妇宋昌美,一个农家女,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她在白茶园“种”出了宝马车,这在黄杜村是头一回。自家日子过好了,她又成立白茶女子合作社,领着其他姐妹,共同致富。

“我种白茶,白茶养我。”与“美丽黄杜”风景相匹配的是,这里的人们普遍过上了想象中的“美好生活”。

如今,黄杜人经营茶园将近5万亩,产值超4亿元,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千余元升至5万元左右。全村400余户,几乎家家有小汽车,有的家庭还你一辆、我一辆。不少人家在黄杜有乡村别墅,在城里有住房,有的还在海南买了过冬房。用他们的玩笑话说,自己的日子不只是“小康”了,而是早就“大康”“老康”了。

三、黄杜人的“美丽心灵”

“我种白茶,白茶养我”,“养”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宽裕,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奔走在幸福大道上的黄杜人,看着全国上下都在奋战脱贫攻坚,感觉自己不应该是旁观者,不甘成为局外人。

黄杜人齐整整地站出来,开启了“黄杜行动”的第二篇章。

2018年4月,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召集村里的19名农民党员,联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助力脱贫攻坚,黄杜人不搞“花拳绣腿”,来实在的。

他们庄严承诺点对点帮助贫困户,包种包销,手把手教种植管理技术,不种活不放手,不脱贫不放手。

黄杜人主动往自己的肩上压担子,不含糊,一腔赤诚。

2018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农民党员来信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黄杜一片欢腾。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这些地方都是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黄杜人甩开膀子,干起来。

他们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

他们拿出最好的茶苗,都是簇新的“白叶一号”,质量等级就高不就低……整车整车往三省四县运送。

他们把三省四县的种茶户代表请到自家来,实地业务培训,说说种茶有哪些环节是要费心思的,讲讲自家的茶树是个什么脾气,聊聊自己当初是怎么脱贫致富的,给兄弟姐妹打气。

他们还争相上门,坐汽车,坐飞机,再坐汽车,还爬山,一头扎进当地茶园,一住就是十多天,甚至一个月,跟当地茶农一起坐在茶苗边上,商量怎么培土、除草、护苗、施肥。

脱贫攻坚,黄杜在行动,这次是为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黄杜人不仅捐苗,还把自己当初摆脱贫困的“黄杜故事”传播开来,把发展绿色产业的经验和心得与更多的人分享。

黄杜人的努力与作为,赢得首肯与赞誉。

2018年10月17日,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黄杜村村委会原主任钟玉英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钟玉英作为黄杜人的代表,受邀至现场观礼。

受到高规格礼遇的黄杜人,干劲更饱满,步履更匆匆。

2020年3月5日上午9时许,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千亩茶园,当地村民冒雨采下了首批“白叶一号”新茶。这是黄杜村捐赠给西部贫困地区的茶苗首次开采。

尽管当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于关键阶段,盛阿伟还是专程赶来见证这个时刻。

一片片叶子轻盈跳跃,一杯杯清茶滋味绵长。盛阿伟憨憨地笑,说:“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有情有义。有始有终。

四、绿叶青青重几许

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茶乡黄杜在新时代展露出新的气象。

“黄杜行动”的新篇章在新生代手上开始布局了。

在外地读了大学、兜了个大圈的贾伟,回来了。这个80后在想,种茶的不只是“茶农”吧?是不是还可以成为“茶人”?他还想从“茶”之中悟出一点点“道”来。

90后盛茗,盛振乾的孙女,也到外边见过“大世面”,转了几转,回头一看,自家黄杜的“世面”也不小。于是,她回到老家,上下求索,想探一探作为文化承载的“茶”到底有多少深意。

乡村振兴,黄杜用心。

黄杜人要走新的路,要闯新的关,迎接“美好未来”。

他们更加努力培育品牌、保护品牌、经营品牌、擦亮品牌,思考的是这个茶产业能不能更饱满一点,茶乡黄杜的文化味道能不能更浓一点。

一株茶苗有乾坤,一片茶叶见精神。

这片叶子,引领着黄杜人甩掉贫困的阴影,走上明亮的小康之路。

这片叶子,也承载着黄杜人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深刻认知和用心实践。

这片叶子,见证着黄杜人对“本”的看重与恪守,他们本分做人、不忘本色、守望初心。

也是这片叶子,让“美丽黄杜”看得见、摸得着,让“美好生活”变得实实在在,让“美丽心灵”像欢乐的歌声向远方传唱,让“美好未来”生根、开花……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7.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