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高湾史记:一个运河村庄里的时代流变
高湾史记:一个运河村庄里的时代流变


高湾史记:一个运河村庄里的时代流变

作  者:阚乃庆 著

出 版 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54742440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运河畔的小村庄高湾为典型特例,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生活裂变与乡村伦理解构的长卷。全书叙事风格自然而奇特,以“风”“土”“人”“情”为核心架构,用社会和历史的眼光,调查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中的坐标,分析故土在文化变革中的流变。全书从大历史大时代的远景开篇,转入大地家园和社会人情的近景百态,最后在田园瓜果、五畜五谷的特写中终结。书中内容超越了乡愁的浅显,写出了深刻的宿命,高湾的典型宿命,家族和个体的宿命,乡村中国的宿命。高湾,这个江苏北部里下河西侧边沿的一个平原小村,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连名称都已经不复存在。


TOP作者简介

  阚乃庆教授,高级编辑。应天时,接地利,顺人和,? 策划、制作电视节目近百部,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只道一苇渡江阔,岂料无绳系兰舟。曾为耕云种月人,现做煮字治文客。但求放心宁神,如斯而已。


TOP目录

永恒的凝视?序/ 1

自序/ 7

 

第一章 风:当历史照进现实?第一章/ 1

第一节 高湾:“邮票大的地方” / 3

第二节 大运河畔/ 16

第三节 隔河就是高邮湖/ 29

第四节 毗邻子婴河/ 34

第五节 袁术墓的故事/ 36

第六节 柳堡的故事/ 41

第七节 乔家闸的传说/ 45

 

第二章 土:地里长出的故事?第二章/ 51

第一节 土地的魔法/ 53

第二节 运河堤上的活剧/ 59

第三节 “场”上的事情 / 62

第四节 墙上的标语/ 67

第五节 似水流年/ 70

第六节 消失的乡约/ 78

第七节 难为的收支/ 82

 

第三章 人:随处安放的生活?第三章/ 89

第一节 上学记/ 91

第二节 参军记/ 119

第三节 亲人的足迹/ 130

第四节 留守高湾/ 191

第五节 出高湾记/ 203

第六节 高湾的人物/ 213

 

第四章 情:梦里唱的四季歌?第四章/ 219

第一节 四季不居/ 221

第二节 这把泥土/ 226

第三节 声色世界/ 230

第四节 厚土之上/ 236

第五节 “做生活” / 253

第六节 水里的活计/ 263

第七节 房子的历史/ 267

第八节 演文娱及其他/ 274

第九节 用手思考/ 279

第十节 言为心声/ 285

第十一节 四时八节/ 293

第十二节 衣食住行/ 297

第十三节 夏夜乘凉/ 303

第十四节 阴阳路上/ 305

 

安静的轮回?后记/ 319


TOP书摘

永恒的凝视

  2017 年国庆日,乃庆和我、晓刚于淅沥细雨中驱车前往高湾——我应乃庆之邀为《高湾史记 : 一个运河村庄里的时代流变》摄影,晓刚则专事航拍。驾车的乃庆显然为返回家乡有些兴奋,一路上话语绵密,说着高湾,说着高湾的人们,说着几近完成的这本书。他反复强调,“高湾很小,不会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对高湾我耳闻已久。自2013 年结识乃庆后便多次听他说起。听得多了,我脑子中便幻绘出一些高湾的样子。她当然不会是乔家大院、白鹿原、乌镇与和顺,可“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和“风车跟着那个东风转”会有吗?——电影《柳堡的故事》给了我苏北村落的固定格式。“古道西风瘦马”不大可能,但,些许古朴、几抹沧桑和隐约的历史韵味该是农村村落的基本元素,就像婺源的粉墙黛瓦和青石板路那样有味道。然而,高湾与我的想象完全“货不对板”。首先她很小,不足 0.3 平方公里的弹丸小村,乃庆说她是“只有邮票大的地方”,毫不夸张。其次她很散,三十来户人家,稀疏星散在稻田之间,完全不具有一个典型村庄的构架。再次她很旧。大多土坯老屋已岌岌可危,即使后来兴建的新居也算不上光鲜,更谈不上有特色。一看便知,这是一片并不富足但可温饱的土地。其时,稻秆碧绿,已灌浆的稻穗茁壮丰盈、灿烂若金,透显出高湾尚存的生机与活力。乃庆就是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吗?

  我与乃庆相识较晚,但交往却深。2013 年春天到乃庆任职的学院讲课,他在高铁站接我。记不得话头从何而起,一路上我俩竟谈起了近来共同读过的一些书籍,甚是合拍。自那后,我们便成了书友、朋友。待我读过了乃庆的一些著作后,我深为他的思想底蕴与文字功力所折服,年长一轮多的我遂将他视为老师。每一年,我们总要找机会见上几面,为的是聊天聊地,把所思所想向对方倾述一二;或者找一僻静处,拿读过的书做“下酒的菜”,相互交换着心得和新的书讯。当然,我的私心是:让他帮我“补补脑”,也请他为我的著述“把把脉”“会会诊”。“君有奇才我不贫”,乃庆每每都会让我脑洞大开,受益匪浅。拙作《大奔袭》就是在他的点拨下完成的。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中,乃庆向我谈起了高湾,谈起了他的写作计划……

  堤坝那边,紧贴高湾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传来阵阵轮机轰鸣,舟楫穿梭,不停不歇,从远方驶来又驶向远方,间或地用一声两声高亢的汽笛打破田野静谧。拐进乡间小路不久,已有乡亲认出了开车的乃庆,他们探过头来,用浓重的乡音与乃庆打着招呼,然后回头告诉他人:“是大乃庆家来了……” 而那些近年移居高湾的外乡人,则用陌生的目光打量乃庆和我们,然后各忙各的。

  乃庆的堂哥阚乃源——高湾的村民小组长,早早地与家人一起杀鸡宰鱼,准备下了一桌好菜。在宝应县城和氾水镇住着的长辈、同学和朋友也开着新能源电动车赶回来相聚。席间,所有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高湾,离不开乃庆儿时的种种与现在的种种……灶房里的女人仍忙活着烹炸煎炒,鸡鸭在院场上散漫觅食,柴狗在桌下蹭着客人的腿脚……一阵炊烟穿门而入,那便是最地道的乡土味了。此时,我看到了乃庆最为安逸的表情。

  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开篇首谈人类的“舒适区”,即人类胚胎所寓之处——子宫。显然,乃庆回到了他生命的最初。高湾,正是他人生的“舒适区”。儿时的他并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么精彩,也用不着思考国家命运和家族兴衰,更用不着为吃饭而操劳。泥泞田埂、斑驳祖屋和微风中的田野是孕育乃庆的温暖母体;衔泥春燕、树梢知了、田间泥鳅和翻飞蝴蝶是最早展现其眼前的壮丽景观。乃庆跑累了喊累了玩累了,就在自家的门槛上读书。乃庆读书之痴之多之快,令我叹为观止——我的一篇万把字的小说,他三五分钟读完,并可尽述其详。他说:“小时的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拿一本书,一个人畅快地读。”书读多了,自然会向往目力所不能及的远方。他要脱离人生的“舒适区”,要去闯荡自己的世界。十八岁的乃庆一如所有乡村学子,急切地挣脱这片僻壤的羁绊,投奔外面的精彩世界。此去经年,乃庆可谓事业有成,却与大多数常常回望故土的人不同,他要把高湾凝固成一本书。

  高湾是他永远的根,永远的魂!

  青春呼啸,岁月匆忙。已经有了点年纪的乃庆,每次回乡都能感觉到家乡在历史的尘烟中一点点消亡——长辈们渐次离世,新青年星散四方,老房子已不再结实,少小们根本无从相认,甚至传统意义上的种田人也纷纷洗脚回家,不事农耕了,大片承包的种植专业户已驻扎周围,拿走了成片的稻田。 唯有运河边的白杨树粗壮及天,在风中飒然作响。他说回去一次,心思也就重了一分。一个强烈而紧迫的念头在他头脑中久久回荡——为家乡写传。他说,至少要让儿孙辈知晓当年的高湾是个什么样子,知道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

  那顿农家宴结束后,我和乃庆沿着泥泞土路去为村民们拍照。村民们见到乃庆无不喜滋滋地与他攀谈,继而配合着面对我的镜头,嘴里还不耽误相互交谈着。面对每一处残垣断壁、每一扇门窗、每一片田地上不为察觉的旧时痕迹,乃庆如数家珍般讲着一连串的陈年往事。而在告别几位沉默寡言的风烛老者后,他面色凝重地向我述说老人们一生中的遭遇。那时,我更加清楚,乃庆不写他们,世间就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们了。草木尚能逢春,老人们走了,也就永远地带走了一切。之后的高湾,便不再是故人的“原乡”。

  我用软件将高湾数百张图片精心做了调整,并一式黑白各两份传给乃庆。乃庆最喜欢的竟是“土墙”那一张——一面人去屋空的土墙,风雨剥蚀,面目全非。墙上有一不大的木窗像一只残眼在静静观望。它似乎是一个见证者,见证了数十年高湾的四季更迭、世事嬗变,或春风拂面,或悲凉入骨,或静若止水,或天地震荡。它目睹了高湾所有人的成长和成长后的离去,也默读着回乡游子似曾相识的脸庞。白先勇说:“回报时代,回报父母,为父母那个时代谱一曲挽歌。”乃庆面对着这面土墙,面对着家乡高湾,面对着已经逝去或将要逝去的一切,正是做着俯不愧地、仰不愧天、回报时代、感恩父母的“情感工程”。

  几乎在第一时间,乃庆将他的书稿传给我看。读着,一如将目光随晓刚的航拍机冲天而起,于高天流云间回望高湾。高湾那么小,小到如大漠中的一粒沙子,小到难以找寻,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可她又是那么真切地存在着。历史的演进从来不曾将这粒沙子遗忘,她永远被裹挟着前行,或被高高抛起,或被重重掼下。每一个个体都不得不以最弱小的力量与命运抗争,或顺风顺水,或逆潮逆流,欢歌悲曲、世代更迭。小小高湾,上演的也是纵贯千年和折射中国的活剧。小小高湾可以拾得古往今来诸多大事件的碎片和缨络,小小高湾可听得到普罗大众用悲欢离合谱写的命运交响,小小高湾也以其渐渐凋零告诉人们这个时代有着怎样的新面目、新景象。可谓一人一时代、一村一世界。

  早期费孝通的社会调查且不论,新时期有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令我读来欲罢不能。梁鸿说:“对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高湾如是!(读者当然会从《高湾史记》中读出与《中国在梁庄》完全不同的视角、结构与叙述方式)。以此视角审视,高湾对于乃庆而言,远不止是成长的“舒适区”。对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转进的历史进程而言,高湾,以及千千万万个与高湾一样的村落,无不是孕育现代文明的“子宫”——哪一座高楼不是在遥远的土地夯下第一根桩子?哪一条道路的零公里不是标定在遥远的乡村?哪一个家庭、家族血脉的第一颗种子不是在遥远的祖屋落地生根?于摩天大厦间回望故土,是怎样的一种情脉相牵、血肉相连!

  乃庆用心血在回归。正是他当年走向了远方,阅尽兴衰、品透冷暖才知道原点有多么珍贵和难以割舍,才知道高湾所具有的“标本”价值及其对于社会的宏大意涵。如今,他回到原点,更知远方的世界有多么阔大、多么无常。“对于还在光阴里讨生活的我来说,这次写作也是一次远征,一次同遗忘的战斗,一次对历史的翻检,一次艰难的心灵抵达。我要独自带着行囊,一边行走,一边访问,一边隐忍,一边战斗。”乃庆写高湾,也是在写中国、写时代、写生命、写思考、写悲歌,更是在写自己。他为自己的人生补上了最为重要的一块基石,向家乡父老递交了最为赤诚的一份答卷。这份答卷捧在手里,火辣,滚烫!

记忆需要凝固。情感需要凝固。回望需要凝固。

  《高湾史记:一个运河村庄里的时代流变》是乃庆用心血凝成的一枚琥珀,凝固着曾经活泼的生命——端详高湾,不为把玩,只为永恒的凝视。

  作家、摄影家、海军少将陈俨

  2019 年 5 月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4.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