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被委屈的汉字
被委屈的汉字


被委屈的汉字

作  者:张之路 著

出 版 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570709267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文学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继《汉字奇兵》之后再度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以汉字为主题创作的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

  作者的创作立意为“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甚至有聪明的,也有受委屈的。作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选择一些容易被现代人误读或错解的字词,加以准确、权威的解释,以文学之笔写人文故事,以轻松笔调还原汉字世界被忽略的历史风貌,通过生动的形象、有序的编排、风趣的解读,把这些汉字描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串联历史,映照当下,讲述其前世与今生的故事,兼具文学性、故事性、人文性、科普性。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既能理解和把握这些字词,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汉语知识乃至中华文化。


TOP作者简介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国际林格伦奖提名。并荣获中国安徒生奖。

  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有老鼠牌铅笔吗》《弯弯》《弯弯的辛夷花》《汉字奇兵》(《千雯之舞》)《替身》《会飞的狗》《因为有你》《永远的合唱团》《霹雳贝贝2  乖马时间》《吉祥时光》《金雨滴》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小说《羚羊木雕》、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分别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作品曾在中国台湾出版,并多次被评为“好书大家读”作品。

  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足球大侠》《疯狂的兔子》《妈妈没有走远》《乌龟也上网》等。电视连续剧作品有《第三军团》《妈妈》等。电影理论专著有《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等。电影、电视连续剧剧本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童牛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电视剧飞天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等。

  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文字出版。


TOP目录

故事一 《三个臭皮匠走了吗?》 

故事二 《射与矮的身份之谜》 

故事三 《七月流火是热吗?》 

故事四 《崇文门的传说》 

故事五 《无奸不商和无尖不商》 

故事六 《弓长张和立早章》 

故事七 《呆若木鸡》 

故事八 《借光、劳驾和使声》 

故事九 《混沌的故事》  

故事十 《风马牛不相及》 

故事十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故事十二 《圣贤不寂寞》 

故事十三 《刻不容缓与“咳”不容缓》 

故事十四 《为朋友两肋插刀》 

故事十五 《空穴来风的命运》 

故事十六 《上下与尊卑》 

故事十七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故事十八 《女子无才便是德》


TOP书摘

《故事一?三个臭皮匠走了吗?》

上小学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人们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赶得上诸葛亮的才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都佩服诸葛亮。众人的智慧真是厉害呀!这里的“臭”是说手艺不高的意思。小孩儿不求甚解,就这样囫囵吞枣地记住了,还经常运用。

上了中学,开始思索了,偶尔一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讲干活吗?显然不是。三个皮匠再无能,做的鞋也比诸葛亮做的好呀!是讲带兵打仗、是讲智谋吗?可是三个臭皮匠,他们可能连行军打仗都没有见过,怎么比得上诸葛亮呢?这根本没有可比性呀!论打仗他们怎么能顶诸葛亮呢?

那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不说三个臭裁缝顶个诸葛亮呢,不说三个臭瓦匠顶个诸葛亮呢?听的时候觉得这个成语意思我们明白了,但是经不住思考和推敲。

后来看书,我明白了。“皮匠”其实是音被误读了。这个词应该是“裨将”,被误读成“皮匠”。在古代,裨将就是部队中分管一方的军官。这方面的出处和典故不少。我们只说当代作家沈从文作品中的一个例子。

沈从文的自传《从文自传?我的家庭》中有这样的句子:“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作他身边一员裨将。”

如果这里是裨将,那么全句就可以这样解释:三个小军官的智慧集中起来就顶得过元帅的才智。

“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义和原字。也就是说,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误传成了“皮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有专家推测说,裨将和皮匠是同音字,而且皮匠容易写,容易记,容易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百姓口头上使用和口口流传。就像中国老百姓许多同音讹用一样,比如将杜拾遗(杜甫)写成杜十姨(见《聊斋志异》)、梁武帝讹成梁五弟(见《彷徨?长明灯》),又像辛亥革命期间偏僻乡下农民,像阿Q一样,将自由讹成“柿油”,所以“裨将”被讹传成“皮匠”也就毫不奇怪了。

现在想想,裨将多委屈呀!表扬他的谚语居然被皮匠冒名了这么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句老话叫作“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说,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老的男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慢慢地转换了语音,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小时候还听过一个更吓人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当时就想,啊!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

长大了,又想起这句话就觉得有些怪了。这个世界有什么比自己孩子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呢?为了抓一只狼,居然用孩子的生命做代价。这家长不是疯子吗?

后来看了书,与大家交流了,我才发现有些地方方言把“鞋子”叫成“孩子”。外省人听了吓一跳。其实人家的意思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因为狼生性狡猾,且体格强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两双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é子”,而是读作“hái子”。后来,“há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á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é”,“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ái zi”。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44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23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