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孩子,你在想什么:场景化育儿心理学
孩子,你在想什么:场景化育儿心理学


孩子,你在想什么:场景化育儿心理学

作  者:[英] 塔妮思·凯里 著

译  者:大J

出 版 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  价:138.00

I S B N :9787512719149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素质教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2-7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独立探索、交朋友、掌握语言与沟通技能等,在这些关键的发育阶段,孩子体现出不同的发育特点。日常育儿过程中,父母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育儿冲突时刻,父母除了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外,还要注重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孩子所思、所想背后的真正心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的理解和认同。本书通过全景视角,为父母提供了一种育儿指南,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也让父母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各种场景,从而解决亲子冲突,改善亲子关系。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育儿场景,让家长能迅速找到对应的问题及场景,并提供了当时及长远的解决建议,让家长更加知道该怎样去应对,从而增加育儿的信心。


TOP作者简介

  塔尼思·凯里,英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执笔探讨现代家长所面临的最迫切挑战。她的8本著作已被翻译成包括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在内的15种语言。塔尼思·凯里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对大西洋两岸的教育都有深入的见解。她的文字曾在多种知名刊物上发表,包括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卫报》和美国的《纽约每日新闻》等。

 

  大J,英文名Jessica,成长型家庭教育引领者,中美融合式家庭早教实践者,资深亲子阅读推广人,中国家教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500万粉丝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

  因为女儿早产,大J在与医生和康复师长期的接触中,学到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还专门进入纽约的大学,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和脑神经科学方面的课程。她把学习到的理念和方法,结合自己的育儿实践融会贯通,通过微信公众号、图书、课程等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广大父母。

  大J以“前沿专业理论+亲身实践心得”的方式撰写了“家庭早教三部曲”《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等多部作品销量近百万册,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台湾、越南等地区和国家出版。她倡导的“先育己再育儿”“最好的早教在家庭”“做成长型父母、建成长型家庭”等理念,影响了中国上百万的年轻父母及其家庭。


TOP目录

前?言 8

导?语 10

第1章

你对孩子抱有怎样的期望

你个人的童年经历 14

你的价值观 16

将孩子放在中心位置 18

“差不多”家长 20

第2章

孩子的发育过程

孩子如何学习 24

孩子的大脑 26

里程碑节点:2~3岁 28

里程碑节点:4~5岁 30

里程碑节点:6~7岁 32

第3章

2~3岁的孩子

“这是我的!” 36

“我要自己做!” 38

“不!不!不!” 40

“不要西蓝花!” 42

外出吃饭 44

“蓝色的杯子。不,黄色的杯子。不,还是

?蓝色的。” 46

“爸爸,坐那里!” 48

“不要穿外套!” 50

“妈妈,不要走!” 52

孩子打人、咬人怎么办? 54

“我要你的手机!” 56

“再吃一个,好不好?” 58

“我不喜欢她。” 60

害 羞 62

过家家游戏 64

“我现在就要!” 66

“我还没玩好。” 68

“求求,求求你了。” 70

“不要妈妈,要爸爸。” 72

睡觉难题 74

“我要听这个故事。” 76

“我喜欢这根树枝。” 78

“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 80

“一个给你,一个给我。” 82

留出高质量陪伴时间 84

“明天是什么时候?” 86

第4章

4~5岁的孩子

“我想要抱抱。” 90

“看看我做了什么!” 92

“我想要我的奶嘴。” 94

“你是伤心了吗,妈妈?” 96

“我要气爆炸了。” 98

“我马上要动手了。” 100

“这太好笑了!” 102

“长颈鹿先生也可以坐下来吗?” 104

搬 家 106

“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108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110

“但我没有听见啊。” 112

“在我还小的时候……” 114

“我放弃了。” 116

“我怕黑。” 118

“我要告状。” 120

乘车出行 122

“你更爱她。” 124

“我把泰迪丢了。” 126

“你总是那么忙。” 128

“我讨厌她。” 130

“我感到很伤心。” 132

“我从没想要个弟弟。” 134

怎么照顾生病的孩子 136

“他们说我是一个‘哭包’。” 138

“我做了一个不好的梦。” 140

“我没做过。” 142

“我尿裤子了。” 144

“她太讨厌了。” 146

“我不想收拾。” 148

“你必须得这样。” 150

“你不能来我的派对。” 152

生日派对 154

“我不要!” 156

“我尿床了。” 158

“坏人会伤害我们吗?” 160

“这感觉很好。” 162

“刚才做得还好吗?” 164

“你也会死吗?” 166

“你答应过的。” 168

分居和离婚 170

“我希望这是完美无缺的。” 172

“不要在墙上画画。” 174

第5章

6~7岁的孩子

“我必须得告诉你一些事情!” 178

“这不公平!” 180

“我做不来。” 182

“我恨你!” 184

“但妈妈说我可以的。” 186

良好的举止 188

“没人喜欢我。” 190

“他们对我很不好。” 192

“我真想有个不同的家。” 194

“我不想去上学。” 196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198

学校的压力 200

“家庭作业真烦人。” 202

“我是最棒的。” 204

“你会让我丢脸的。” 206

“但我所有的朋友都有一个。” 208

“我真没用。” 210

钱的问题 212

“不要争了!” 214

“但我不累。” 216

“我无聊了。” 218

“我不如他们好。” 220

“我有男朋友了。” 222

“我再也不玩了!” 224

数字世界 226

“小孩是从哪里来的?” 228

“我必须得学习音乐吗?” 230

“什么是陌生人?” 232

“我的日记——不准看!” 234

“你为什么必须去工作?” 236

“你从不让我做任何事情。” 238

“我想要一部手机。” 240

“我不够漂亮。” 242

课外活动 244

参考书目 246

致??谢 252


TOP书摘

译者的话

去年我收到中国妇女出版社的邀请,来翻译DK这本What’s My Child Thinking。当时我看完原版内容,立马就欣然答应了。

很多朋友肯定会好奇,我自己已经写了6本育儿书,为什么还要翻译别人的育儿书呢?因为这本书有一些“不一样”。

成为母亲的这6年,我一直在学习育儿,回顾这几年自己成长的历程,我把无数育儿方法和理念总结成这四个字:互相“看到”。我们需要去“看到”孩子,看到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自己,看到我们作为父母的需求,以及我们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这也是这几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分享,不遗余力在做的一件事。

拿到DK的这本原版书时,我的确耳目一新,因为这是第一次,我看到一本育儿书里同时呈现了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想法。

长久以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怎么理解孩子,却经常忘记去理解我们自己。我曾经就有过因为学习太多育儿知识,而假装成为一位“好妈妈”的经历。而这本书告诉我,原来我这么想是可以的,只不过我可能忽略了孩子某些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被理解、被看到,其实是我们做好父母很关键的一课。

了解DK这个品牌的朋友应该知道DK的专业度和严谨性,但这本写给父母的育儿书的阅读体验却出奇地友好。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但书里没有干涩的理论,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段还原了一个个育儿的场景,即使我的女儿已经6岁了,我在读到两三岁这个年龄段的章节时,仍然有会心一笑的感觉,“原来大家都一样”。

书里针对每个场景都给出了方法,既有针对眼下的“救火”,更有着眼于“长期”的努力方向,让每位父母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明白背后的道理。这是非常赋能的——育儿不能只学“术”,否则我们会永远疲于“救火”;但育儿也不能只学“道”,否则我们总会有“学了那么多,仍然带不好娃”的挫败感。

我很荣幸自己可以翻译DK的这本《孩子,你在想什么》,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2~7岁孩子的父母,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是在提醒我们育儿的本质,即互相“看到”。父母是容器,只有我们内心稳定并且充盈,孩子的问题才不是“问题”,而是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找麻烦”都不是麻烦,而是孩子深陷麻烦,渴望得到大人的帮助。

愿我们在成为好父母的路上,也能时刻不忘记“自己”。看到自己,看到孩子,亲子关系就是可以这么简单。

大J

2020年10月

 

前?言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经常觉得,好像自己就得神奇地知道该怎么“做”一样。不管是孩子不肯穿外套,还是拖拖拉拉不肯上床睡觉,你都会发觉自己在寻找“正确的”措辞和反应,希望能够碰巧找到一种有效的策略。

我们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提供帮助,让你洞悉孩子小脑瓜中的种种想法,从而知道遇到这些时刻该怎么做。这本书参考儿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最佳研究成果,将帮助你从孩子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本书也在提醒你,角度不同,看法会有多大的差别。

本书还在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独树一帜:很多育儿书将家长与孩子的互动视为单向的,由更强势的成人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但育儿一直都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父母的内省同样重要。我们所有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剧本,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为人父母。但除非我们留神倾听它的指示,否则我们很可能不会认识到,自己抱有不少无益的想法和偏见,而这些会阻碍我们与孩子的真实沟通。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做到最好,却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为“立规矩”所说的话会让已经失去控制的孩子更加难过。这是首本同时呈现父母以及孩子想法的育儿书,你可以在本书中看到100多个真实的亲子互动场景和冲突时刻。

2~7岁正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耶稣会士们有一句名言:“让我把孩子带到7岁,我会给你一个虔诚的信徒。”这句话背后有科学的依据。孩子到了7岁,90%的大脑发育已经完成。孩子从出生到7岁的经历和所得到的关爱照顾,已让他的大脑初步成形。

作为父母,我们这一代人无比幸运,因为由于神经科学的进步、大脑扫描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年来的儿童发育研究,我们知道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和受人尊敬的安哈蕾德·拉德金博士(以及我和她的5个孩子)一起合作,组建成育儿作家与儿童临床心理学家的团队,已挑选出这些成果中最优秀的部分,其中很多都是大家至今无法轻易接触到的知识。

据我们了解,还没有任何图书能够给父母们带来360°的全景视角,将重要的研究应用到如此多的真实场景中。当然,没有一本书能够包罗一切可能。但我们相信,本书中的指南必然可以改善你与孩子的沟通之道。

作为父母,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候,自己刚发完火、争论完或发完脾气,却又陷入新一轮的发火、争论和发脾气中。那就把这本书当作改变的指南,让它帮助你理解孩子在这些时候真正想要告诉你什么,让自己更加自信地做出应对。将本书当作你的资源,我们相信你会获得更深的认识,而这会改变你与孩子的关系,最终帮助你和你的孩子做到冷静从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后记】(致谢)

作者塔妮思·凯里:非常感谢我的两个孩子莉莉和珂莱欧,谢谢她们俩促成了本书的面世。本书正是在你们还小的时候我就想找到的书,希望在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它能为你们提供一些洞见,你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向我的丈夫安东尼表达我的爱意,他的支持让我得以从容不迫地慢慢写书。还必须特别感谢我最好的经纪人卡罗琳·蒙哥马利;同样理所当然地要感谢冷静、博学且始终保持理性的顾问安哈蕾德·拉德金博士,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始终是她工作中的最优先事项。最后,创作一本真正原创又能浅显易懂且友好的育儿书,并非易事,支持本项目运作的DK伦敦部的编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这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团队!

顾问安哈蕾德·拉德金:非常感谢格温达和亚瑟,感谢你们让我的童年如此幸福,如此充满爱和信念;也感谢大卫、诺拉、布丽姬特和亚瑟,感谢你们教给我的一切,这远超任何教科书能给予我的。

出版社:我们想感谢在本书创作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以下人员:负责校对的凯西·斯蒂尔和编写索引的凡妮莎·贝尔卡。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6.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