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都会的诱惑——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
都会的诱惑——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


都会的诱惑——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

作  者:满建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3265515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考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之间的关系,揭示海派散文作为地域性都市散文的独特生产机制、审美功能和文体特征,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梳理了海派散文产生的都市文化空间和物质空间,分析了消闲刊物对海派散文的影响,探究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良友》《天地》《红杂志》等消闲刊物的编辑策略、散文观念及其刊登的散文作品,并评说上海现代消闲刊物影响下的海派散文得失。本书借鉴都市文化学、文化地理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清晰的思路、翔实的资料、开阔的视野,对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努力形成独到的见解。本书着力填补关于海派散文研究的某些空白,对把握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认识现代都市的丰富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为当前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建设及当下散文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TOP作者简介

满建,1978年生,安徽宿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多项,参与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并任项目组主要人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都市文化研究》《当代文坛》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TOP目录

目  录

海派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杨剑龙

引  言   海派散文研究的上海现代消闲刊物视阈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主要术语界定及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构架 

第一章  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的生长空间 

第一节  现代都市物质空间与消闲娱乐风尚 

一、中国商业之中心地位 

二、海上移民潮

三、现代生活方式和消闲娱乐风尚 

第二节  现代都市文化空间与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 

一、市民读者的高层次文化消费诉求 

二、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和繁盛时代的到来 

三、现代刊物的高度发达 

四、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 

第三节  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生产方式 

一、海派作家的身份转变 

二、海派作家的生存状态与文学生产方式 

三、上海现代消闲刊物凝聚的海派散文作家群体 

第二章 上海现代消闲刊物影响下的海派散文 

第一节  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的发展脉络

一、萌芽期(1872-1912) 

二、成长期(1912-1927) 

三、成熟期(1927-1938) 

四、承传期(1938-1949) 

第二节  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的新变 

一、消闲刊物的大众化定位与散文的市民文化品格 

二、消闲刊物的娱乐化倾向与散文的消闲功能 

三、消闲刊物制约下的散文文体类型变化 

第三章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读者市场与消闲风尚 

第一节  消闲刊物的读者意识和市场路线 

一、从栏目设置看《论语》的读者意识 

二、从《人间世》与《太白》之争看林语堂的转向 

三、从《宇宙风》看消闲刊物的市场路线 

第二节 动态制衡:在市民趣味和文人情趣之间 

一、市民趣味的认同与表现

二、文人情趣及散文格调 

三、消闲功能的提升 

第三节  近情、亲切和谑而不虐的现代都市话语 

一、话语内容:言必近情 

二、话语姿态:自然亲切 

三、话语风格:谑而不虐 

第四章《良友》:海派散文走向时尚的最前沿 

第一节 《良友》的时尚编辑理念和散文的时尚表达

一、时尚:《良友》的编辑策略 

二、时尚都市生活的风景线 

三、中产阶级市民生活观念和趣味的表现 

第二节   现代都市的“时尚”话语 

一、文字和图像相互指涉 

二、文学话语的图像化 

第三节 《良友》散文三家:梁得所、马国亮和予且 

一、梁得所:现代知识者心路历程的记录 

二、马国亮:抒写心曲,品味生活 

三、予且:市民趣味的倾心表现者 

第五章《天地》:海派散文与市民日常生活 

第一节 承传与新变:《天地》的编辑理念 

一、《天地》对《论语》等刊物编辑理念的承传 

二、沦陷区特殊文化环境对《天地》编辑理念的制约 

三、日常生活主题:编辑思路的拓展与新变 

第二节  特殊语境中的都市日常话语 

一、“以常人地位说常人的话”:写作姿态的日常生活化 

二、“人情总该是差不多的”:日常生活的呈现 

三、“只要你谈得有味道耳”:日常生活的审美表现 

第三节 苏青:《天地》散文的集大成者 

第六章 《红杂志》:为市民阶层代言 

第一节  新文学压力下的自我调适 

一、纸片战争:争夺读书市场 

二、“趣味”:消费文化的自我定位 

三、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市民生活的多方表现 

一、都市中的衣食住行 

二、都市消闲娱乐生活 

三、奇闻异事与文坛趣闻 

第三节  适应市民阅读需要的散文形式 

一、从“苍蝇之微”着笔 

二、短小精悍、活泼无拘的形式 

三、“以滑稽有味者为合格” 

结语  上海现代消闲刊物影响下的海派散文得失

一、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相互选择

二、上海现代消闲刊物对海派散文的影响及其文学史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后  记

大约是2005年的酷暑,应大学同学之邀,我自芜湖启程去上海游玩,惊鸿一瞥间,对魔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修完硕士学位课程,谢昭新老师问我打算做什么毕业论文课题时,我脱口而出,说要做施蛰存的小说,谢老师竟一口答应了下来。毕业论文做得勉勉强强,辜负了谢老师,上海却跑了不少趟,去文庙的旧书市场,去复旦附近的古月旧书店,去华东师大校园内大夏书店,也去外滩,去福州路,去南京路。眼前的上海,小说里的上海,待化作论文里的上海时,却发现并非心中的那个上海。

于是就有了2010年9月开始的读博之行。感谢杨剑龙老师不弃,收下了愚鲁的我。时逢世博会召开,在铺天盖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中,我开始近距离打量上海。然而,美好却是以漫长的等待为开端的,与上海大学读博的汪孔丰君一起早上五点钟出发,到下午五点钟才进沙特馆的排队经历恐怕此生再也不会重现。为了完成杨老师安排的“上海消闲文化”写作任务,有段时间,我每天乘坐830路公交车去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田林路减价商品的卖力吆喝,宜山路的家装店奇奇怪怪的店牌,汇金商场上海六百美罗城的巨幅广告,衡山路酒吧的异国气息,日常的摩登的,一股脑扑进车窗。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打开的则是另外一个上海,民国旧书杂志中的上海,泛黄的,却同样热闹的,活泼泼的,一百年来从未在任何时候稍逊风骚的上海。

犹记得是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某间教室里,向杨老师提出博士论文做“海派散文”这个课题,得到了杨老师的允许。本打算做一个全面的研究,但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开题报告会上,陈思和、陈子善、郜元宝、栾梅健等先生提出宝贵建议,要我从具体刊物入手进入海派散文。范围缩小了,研究目标更明确了,接着也就成为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的常客了。印象较深的一次是,早上进入文献室打开胶卷机浏览《宇宙风》杂志,不久后便为发现其办刊策略的灵活多变而激动不已,眼前的文献资料不断变成大脑里的一些想法,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文献室下午五点钟下班后,便转到中文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继续作战,直到晚上八点半闭馆,在工作人员的频频催促才悻悻地收起了电脑。然而,这样的快意是少有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刊物,更多的是困惑、迷茫、痛苦,无从下手。幸运的是,有杨老师一路引导前行。杨老师总是给学生们提供各种机会,去体验文学,去感受都市,去接近作家。多伦路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虹口的鲁迅纪念馆,武康路的巴金故居,常德路的张爱玲寓所,陕西南路的丰子恺旧居,置身其中,作家们似乎就在面前。在巨鹿路的上海作家协会听作家们纵论海上文坛百家,在奉贤海湾园听学者们畅谈叶辛《客过亭》中的知青岁月,在上海文新报业大厦听专家们热议“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文学价值重估”,无不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启发文思。散文史家范培松先生,散文家韩小蕙女士,台湾文史学者蔡登山先生曾热情对本课题进行点拨,虽已过多年,仍时时回荡耳畔。

在论文撰写时,我按照杨老师的嘱咐,踏踏实实读原刊,小心翼翼出结论,自觉尚有些许心得。然而,涉及上海经济、历史、文化等事实时,每每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为使得本书更为客观科学,引用了张仲礼、熊月之、罗苏文等诸位先生的专著中的一些观点和材料,特别要向这些先生致敬。本书部分内容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出版发行研究》《都市文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江汉大学学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谨向付出过辛勤工作的杨帆、石河、陈恒、夏畅兰、喻进芳、张榕、王群丽等各位编辑致谢。

本书为我2016年承担的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AHSKHQ2016D14,并受宿州学院2019年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编号:2019xjzdxk3)资助。从今年7月末开始,我放下一切手头上的事,潜心修订,或删削,或改写,或拓展,或新增,较之几年前,书稿面貌有了大幅改观。然而,总体却难以尽如人意,努力去捕捉还原建构的上海,仿佛永远在遥远的虚无缥缈的彼岸。本书的诸多粗疏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批评。

最后交代一下,书名借用自张若谷于1929年收入《异国情调》文集中的同名散文。张若谷在文中讲述了《圣经》记载的一个故事: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昼夜,魔鬼企图诱惑他。最后一次耶稣被带上最高的一座山,魔鬼指给他看世上的万国和万国的荣华,说:你若俯拜我,我就把这一切给你。可见都会之魅力由来已久。在张氏看来,都会已成为近代文学绝好的题材和无上的灵感,但文学出版物却不敢对之大胆赞美。这本小书,就权当对张若谷九十年前呼吁的一个微弱的回应。

满 建 

2019年9月24日凌晨于汽笛声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96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91.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