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游荡的影子
游荡的影子


游荡的影子

作  者:[法] 帕斯卡·基尼亚尔 著

译  者:张新木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丛 书:守望者·文学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  价:52.00

I S B N :978730523221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外国随笔    

标  签:外国随笔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曾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法国文评人奖、法国文化大奖,并于2002年凭借本书《游荡的影子》荣获龚古尔文学奖。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游荡的影子》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段,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做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

  这部难以归类的作品看似随心所欲,繁芜错杂,实则别具匠心,思想深刻。帕斯卡·基尼亚尔将历史想象、文学虚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辨融为一体,以“不合时宜的人”的“不合时宜的沉思”鞭挞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试图在艺术中找到通向永恒的秘密。


TOP作者简介

  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1948—),法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法国文评人奖、法国文化大奖得主,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少年时期曾患自闭症,这对他日后的创作生涯影响重大。其作品以形式碎片化、内容杂糅、思想深邃为特征,代表作有《游荡的影子》《罗马阳台》《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符腾堡的沙龙》《秘密生活》等。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学术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与法国文学。出版专著《法国小说符号学分析》和《普鲁斯特的美学》,译著《巴黎圣母院》《论诱惑》《模糊性的道德》《文学的政治》《景观社会》等50余部,教材及编著1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


TOP目录

第一章(德国姑娘)1

第二章(性享受的影子)6

第三章(第三者)12

第四章(巴米扬大佛)13

第五章北滩岛17

第六章(我们)24

第七章新生儿25

第八章(最后的王国)29

第九章圣瓶37

第十章(不在者)41

第十一章Cras42

第十二章(马)45

第十三章小船46

第十四章(黑色天空)48

第十五章影子49

第十六章2001年的清单58

第十七章(电视)61

第十八章关于圣西朗先生1638年5月14日被捕一事63

第十九章(普路托)65

第二十章(莫加多尔)78

第二十一章烛剪80

第二十二章(Ubi)87

第二十三章(曙光的方位)88

第二十四章(晨雾)91

第二十五章(荣纳河河岸)93

第二十六章数个世纪的不朽国王95

第二十七章圣巴泰勒米99

第二十八章惜别109

第二十九章韩愈111

第三十章贞女118

第三十一章(污泥)121

第三十二章莱顿的教堂122

第三十三章Post tenebras123

第三十四章Perditos133

第三十五章(万森纳城堡)134

第三十六章赤脚读者135

第三十七章Terror136

第三十八章(国王池)142

第三十九章(圣西朗)143

第四十章(朗斯罗)155

第四十一章(神奇先生)156

第四十二章手推车157

第四十三章(修道院)160

第四十四章(从贝克海姆到法兰克福)168

第四十五章(睡梦)179

第四十六章(猎人)181

第四十七章艾米莉190

第四十八章历史193

第四十九章(避难权)195

第五十章(潮滨)205

第五十一章在涌向花丛的河流上206

第五十二章(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214

第五十三章另一个王国217

第五十四章(耶路撒冷的王国)223

第五十五章索菲尤斯的最后日子224


TOP书摘

译者序

  帕斯卡·基尼亚尔1948年生于法国阿弗尔河上维尔讷伊镇。就读于塞佛尔中学和巴黎第十大学文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先在伽利玛出版社任职,担任过凡尔赛国际巴洛克戏剧节主席,万国音乐节主席。从1969年起,他先后写作出版了30多部随笔和小说。代表作有《符腾堡的沙龙》(1986)、《香堡的楼梯》(1989)、《美国占领期》(1994)、《性别与恐惧》(1994)、《夫妻情分》(1994)、《思辨性修辞》(1995)、《仇恨音乐》(1996)、《秘密生活》(1998)、《罗马阳台》(2000)等。“最后的王国”三部曲2002年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分别为《游荡的影子》《关于过去》和《深渊》。其中《游荡的影子》荣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他曾获得法国总统荣誉勋章(骑士级),1998年获文人协会奖和巴黎市小说大奖。

  《游荡的影子》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最后的王国”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一样,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作品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段,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做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作者自述说,他从小就喜欢思考万事万物,从黄昏起直到日出,睡在床上辗转反侧,觉得能静静地思考,要比睡觉强上千百倍。于是对现代社会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看法,对世俗有了那么一点点感悟,对这异乎寻常的世界有了那么一点点另眼己见,但这仅仅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已。不过,他“只追寻那些震撼心灵的思想。有那么一点红光,它是属于心灵深处的东西”(第二章)。

  何为游荡的影子?作者在书中对书名做了阐释。法国作曲家库普兰曾经谱写过《游荡的影子》的乐曲。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远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他们中有罗马人的国王西亚格吕斯及其书记官索菲尤斯;有哲学家卢克莱修、伊壁鸠鲁、奥勒留、尤里安、笛卡尔、伏尔泰、卢梭;有宗教人士耶稣、圣西朗、冉森、蓬夏多、阿尔诺;有文学艺术家荷马、维吉尔、但丁、马拉美、勒南、夏尔梯埃、维尔高、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勃朗特姐妹、谢菲斯特伯雷、杜加拉姆;有中国人伯成子高、老子、庄子、公孙龙、李商隐、韩愈;有日本人清少纳言、和泉式部、善竹弥五郎、谷崎润一郎、大江健三郞等。这些记忆清单中的文人圣贤“就是影子的清单,是生活日积月累投射下来的影子”(第十五章)。这些影子在游荡,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在时间上,他们穿越古希腊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直至当代;在空间上,他们跨越欧洲、美洲,直到中国与日本。游荡的影子们在安谧恬静的大自然中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漂流,在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中畅游,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自己的栖身之地,在“不可见物和文字、古人的影子、寂静、秘密生活、无用艺术的无用统治、个性与爱情、时光与乐趣、自然与欢乐”(第九章)中寻觅,寻找充满快乐的“最后的王国”。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游荡的影子。他憧憬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想做一位对别人敬而远之的先生,隐居起来,潜心研读经典著作。作者的影子曾经独自来到荣纳河边的一个小镇,从船上卸下六只装满书籍的大箱子,在那里读书度过整个夏天。“夏天开始得不错。可以指望不会有任何人打扰。”“没有一点假装的快乐,在我周围,没有东西能引起我的欲望,让我丢下所有的事情去自杀。幸福感油然升起。我读着读着。幸福吞噬着我。我读了整整一个夏天。”(第二十五章)在那里,“流水般的阳光泛着金光,从天穹的深处流向荣纳河……在河面上,在阴暗中,一叶小舟抹着金光,显露出绰约的身影,那是一叶扁平的小舟,空空的,好像是空空的,匆匆行驶着,静静地驶向下游”(第十三章)。他也喜欢海边的美景,“大海上没有一丝泡沫,海面光滑如镜,闪着金光,异常壮观。每一个海浪犹如一块金色的瓦片,向上托起,向前推进”(第二十章)。作者喜欢做隐居的文人,喜欢做文化的游客,《游荡的影子》就是一次文化旅行。正如他自己精辟概括的那样,“在读书中有一种期待,它并不寻求什么结果。读书就是漫步。阅读就是游荡”(第十五章)。而且“过去的事情隔得越久,其爆炸能量就越密集……有的事情是要说理的,有的事情是要见证的,并把所见所闻写到书里去……我们在影子中构建成形”(第二章)。

  作为文化旅行,作者(抑或读者)当然会看到些什么,并会产生某些感想和“一闪念”。“在写书的人的孤独和读书的人的孤独之间,有很多很多的水泥。”(第四十四章)那么读者究竟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什么感受?又能得到什么启迪呢?纵观整部作品,作者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围绕“时间”而展开,是对时间所做的深刻思考,而且时间也是“最后的王国”后两本书的中心主题。“时间是一种游戏,它被放置在当前境况的中心,处于喷射状态,位于斜坡上,位于速度的飞逝中,处于过去的倾吐中。”(第十一章)

  作者从进步概念、语言表述和不合时宜等角度对时间做了探索,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作品首先对古今许多社会现象做了批评,而批评的焦点之一就是“进步”这一概念。作者认为,现在所谓的进步就是在“清除过去的时间”,形成社会性的对过去的整体“遗忘”,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消亡的征兆。人们总以为时间具有方向性,从起源到终结是可以定向的,可以赋予它意义,人们“愿意相信有一个初始的数字代码,有一个方向或对未来的一个承诺”。在西方哲学中,黑格尔就曾经将时间定向于人类的历史。作者则认为,这种定向就是走向死亡。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就谈论了历史的“作用与缺陷”问题,指出这是在“让死人埋葬活人”。“进步”这一概念虽能启发政治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实践,但也会将它们混淆为一体,从而抹杀过去的时间和历史。作者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告诉读者战争是怎样产生的,人们是怎样糟蹋作品和文字、动摇人类文明基础的。工业文明的发达、消费商品的丰富、信息技术的快捷,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的代价是牺牲自然生存环境和传统价值体系,即否定过去的时间。作者以因纽特人为例,说因纽特人有一句谚语:赠品培养奴隶,鞭子驯服走狗。“西方世界就这样开始保护人种学。实地调查变成了冠冕堂皇的借口,要向世界的偏远地区进行投资,因为这些地区还拒绝使用银行货币。”“赠送的医药与食品破坏了他们的传统。救助让他们画地为牢。这种帮助让不同群体屈服于工业产品,依恋于酒精,向他们打开了通往无用消费和头脑迟钝的大门。通过金钱把他们紧紧抓住,牢牢系在信贷桩上。”“因纽特人发现,三千年的文明是怎样在十年内完全消失的。”(第二十七章)因此要反对经济的全球化,尤其要反对文化的全球化。

  从语言表述来看,时间是自然的时间,而非人为表述的时间。在人类用语言表达时间之前,时间就已经有了一个“从前”,正像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有了个体的人一样,“在太阳光射刺我们的眼睛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生命,我们已经在那个生命中听到了某种东西,这东西既不能看见也不能读到”(第三十九章)。书中还列举了克洛维统治的两个关键时刻,“一是当他种植无花果树时,二是当他种植杏仁树时”(第四十九章),这里揭示了时间中的“优先时段”问题。在人为定向的时间里,在用语言链编织的时间里,时间似乎是历史长河中的涓涓细流,没有特定的时刻或高潮时段,其实这并不符合时间的自然轨迹。作者还认为,沉默与说话是相反的举动,重要的东西往往处于“语言的背后”,要听到“不可见物后面的王国”。我们人类已经很难有这种体会了,也许某些动物还能不自觉地显示这种天性。正如第十二章中所回顾的那些马匹,“它们昂着头,似醒非醒,像一群并不饥饿的野兽,像一群失去了野性的猛兽,像是一群巨大的野兽的记忆,四周围着一圈铁丝网。当我靠近时,有一匹马打着鼻响,摇摇晃晃地从草地上站起来,笨拙地蹒跚着向我走来,那种怪怪的雅致不由得让人瞠目结舌,似乎它刚刚从千年沉睡中醒来”。这里有趣的是将雅致和笨拙联系在一起,通过思考与时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令人惊奇的伦理和美学。作者强调说,“让人惊喜的能力还没有消失。即将来到的未来不应该来到,而必须让人惊喜”(第九章)。

  《游荡的影子》是现今最美的“不合时宜的沉思”,但这也是在时间中寻找并通向永恒的唯一途径。书中说,“必须迎接喷发着的废墟,那是破落中的慷慨,颤抖着的和不可见的热情的光晕”,要“停留在喷射着的源泉周围”(第四十三章)。通过这些打破常规、不合时宜的表述,作者期盼着一种永恒的回归。德勒兹曾谈到永恒的回归,“在他们的创造中有一些永远新颖的价值,永远不合时宜的东西,永远显示时事性的东西。即使这些价值已经被社会所承认并吸收,他们还会面对其他的力量,向社会请求另一种性质的无序的力量”,寻找新的创造力和永恒的回归。基尼亚尔就是一个很“不合时宜的人”,跟他谈论自由、战术、在时间中把握自己、生活的轨迹、作品和书籍的永恒、文化的古老、抢救在时间中丢失的文化、立足点的消失、对价值的关注,还有轮回的形象等,他都有不合时宜的(抑或永恒的)看法。例如,他说,“无所适从是一种比自由更为深刻的选择,偶然则是一种比战术更为智慧的安排,突然出现的遗忘,愤怒,渴望,觊觎等,它们是时间的结果,而非时间的存在状态”;他还说,“每一件作品都可以比作一块被压碎并掉入水中的岩石边角;每个季节也是;许多的水圈向四周扩散;它们迷失在未来之中,而未来又会不断重复,正像它们所创造的不断重复的过去那样;它们迷失了,但并没有消失”(第十一章)。总之,不合时宜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艺术。“艺术是一次分裂后的现代永恒物,它不可能被分裂所奴役。它在可分裂的树形亲缘关系成形前就已经降生了。这种树形关系存在于许多事物之间,如人类与动物,社会的与非社会的,秩序与非秩序,有装饰的与令人厌恶的,天堂与地狱,生命与死亡,有形与无形等。”(第三十三章)艺术作品是暴露的作品,它的迷惑作用在于能够相隔数千年,牵引出对某种已经不存在的东西的怀念。这就是艺术能够实现永恒的秘密所在。

  《游荡的影子》是一个短文构成的迷宫:文章的结构,总体的思想,书中的生灵,古时的文人,词汇的意义,句子的声音,远方的噪音等,都别具匠心。特殊的散文体中充满学问、传说和诗歌,作者用文字花絮勾画了人类神奇而又忧郁的视角,还有他们所处的社会。其科学性超过历史性,个体高于团体,观察精神胜于主观臆断。作者所做的就是言语活动,即“语言的工作,一件沉重的工作,思考的工作,有倾向的工作,也是伤筋劳神的工作”(第三章)。文学艺术不听从任何时间秩序的安排。它“是非定向的,就像时间本身那样。它无进步可言,无资本,无永恒,无地域,无中心,无首都,无战线。当时间溢出时,那就是时间的高潮”(第四十九章)。所以作者便与文学做着不合时宜的游戏,其作品既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他只喜欢片段,格言,谜一般的冲击,反论,简短的寓言,童话,语言创新;他喜欢挑衅性的文字和过分的罗列,如“各大商店都跟在占领军后面,来到生了锈的军事基地,废弃了的空军基地,起了泡的网球场,接踵而来的还有歌舞厅,种族歧视,公墓,电视,生吃的花菜,美元,仇恨等”(第四十九章),又如“人类的过去,坟墓,记忆,前人故事,古代语言,过去撰写的典籍,被遗弃的宗教、政治、艺术和个人的传统等,这些从传奇的活力中制取的东西,被一一发现和一一排序的东西,从来都是与现实分离的东西。那些不再被嘴巴所说的语言,人们称它们为死的(古)语言。然而它们却是正在积累的欢乐金库”(第九章)。

  在玩弄形式与标准的同时,作者还注重作品的乐感和节奏。作者似乎很喜欢蒙田,认为蒙田的随笔是语言中最了不起的杰作,是既自由又严谨的作品。他想把自己置于社会的边缘,放弃权力和地位,割断与祖国和亲属的关系,从中分离出共同的价值。他要远离社会,在写作中寻找创新,迎接语言的黎明。用思考的方式去体验尚不知道但该说的东西,这就是写作运动。运动让人在它的搏击或昏厥中听到节奏声,听到它就是音乐,正像布斯凯所说,“节奏是时间之父”。那么通过音乐,我们也许可以寻回时间,寻回那“最后的王国”,“人类的两种节奏(心脏的和肺部的)相互抓住不放,它们在自己周围产生出声音的狂喜,也许还产生出音乐,再从音乐产生出时间”(第十九章)。那个顶在舌尖上的词,与写作时手指间流动的词汇一起形成文学,形成艺术作品。正如大江健三郎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我匆匆赶路/在不长的路上/潮汐给我留下开阔的路”(第五十章)。这种匆忙建立起的失衡状态,就能产生马匹的优雅,在打破平衡中激发出新的艺术形式,以冒险的方式去迎接“颤抖着的思想”,“写作的手就像暴风雨抽打着的手”,在这种震撼与逃逸的形式中,人们感觉到一个丢失了但尚未消失的东西,一个出自事物深处和先于话语的东西,从人们习以为常的词语中挖掘出来的东西,这就是艺术。

  游荡的影子,就得像提比略皇帝那样,做“一只野狼,憎恨城市,不要帝国,亵渎上帝,逃离罗马城。他情愿生活在卡普里岛的山地高处,栖息在岩石的影子里,俯瞰着大海”(第一章)。作者真正理解到,父亲的去世让他对光宗耀祖,对事业的成功,对未来的雄心都淡漠了。“在我们平生所做的事情中,大部分是做给生我养我的人看的。随着他们的谢世,我们的某些雄心也随之消失。我竭尽全力去教书,干出版工作,去搞音乐演角色,其实我对集体生活并不在行。实际上还有比轰轰烈烈的生活和始终不渝的爱情更为古老的生活,一种远离社会的孤独生活。我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我已经从爱国热情中脱离出来,我也要从亲情中解脱出来。”通过阅读和创作,通过艺术回归人性的本源,追回原始的幸福,回到基尼亚尔所期盼的“最后的王国”里。

亦如辛辛纳图斯,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到自己的田里:

  隐士只想找到沙漠;

  鱼儿只想回到水中;

  读者只想找到书籍;

  影子只要一个角落。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34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76.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