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套装全2册)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套装全2册)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套装全2册)

作  者:欧丽娟 著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5964139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诗歌  >  中国古诗词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诗歌赏析书,也是一本中国诗歌史。从神话、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诗跨越七个时代,解读47位诗人,涵盖20个主题,旁征博引200余首诗歌。帮我们厘清文学史对部分诗歌的误读和偏见: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吗?日本为什么称为“扶桑国”?杨贵妃真的终老日本吗?除了“窈窕淑女”,我们还能怎样称颂美人?织女竟然出轨,移情于通西域的张骞?……充满人性温暖的诗歌鉴赏方法:《古诗十九首》中感悟生命的短暂,及时行乐的畅快;从《上邪》中感悟爱到世界末日的浪漫;或与孟浩然一起渡过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机……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充分感受到台大优秀教授的独特魅力。

TOP作者简介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自2012年在台大开放式课程陆续开设《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以来,广受海内外华人欢迎,让读者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的精髓。2015年荣获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杰出开放教育奖”(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学者奖”(Education Award)。著有《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历代诗选注》《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大观红楼》等。

TOP目录

第一章 神话

第一节 诗歌为什么要从神话讲起

第二节 创世神话

第三节 自然神话

第四节 变形神话

第五节 其他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来历与分类

第二节 《诗经》的形式风格

第三节 《诗经》中的美人

第四节 《诗经》中的相思(一)

第五节 《诗经》中的相思(二)

第六节 《诗经》中的恋爱与道德

第七节 《诗经》中的婚姻与爱情

第八节 《诗经》中的婚姻与道德

第九节 《诗经》中的离别

第三章 《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诞生

第二节 屈原和《离骚》

第三节 屈原之死和《渔父》

第四节 《招魂》

第五节 宋玉《九辩》

第四章 汉代诗歌

第一节 李延年《李夫人歌》:倾城倾国的美人颂歌

第二节 《薤露》《蒿里》:生死的感慨

第三节 《上邪》:爱到世界末日

第四节 《有所思》:决绝的告别

第五节 《羽林郎》:婚姻的坚贞

第六节 《咏史》:刚强女性的颂歌

第七节 《古诗十九首》(一):死生新故

第八节 《古诗十九首》(二):远距离别

第五章 六朝文学

第一节 曹操《短歌行》:霸王诗人

第二节 潘岳《悼亡诗》:复杂深情的感伤诗人

第三节 顾恺之《神情诗》:四季的讴歌

第四节 陶渊明(一):田园诗中的田园生活

第五节 陶渊明(二):挣扎的智慧

第六节 谢灵运:宏伟而寂寞的山水

第七节 鲍照:边缘者的悲愤

第八节 谢朓:精致的自然

第九节 吴歌、西曲:谐音双关的爱情表达

第六章 隋唐诗歌

第一节 隋炀帝《诗》:寂寞狂乱的灵魂

第二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永恒的叩问

第三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孤独的坚强

第四节 王梵志《诗偈》:冷眼旁观的警钟

第五节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机

第六节 王维(一):深水静流的深情

第七节 王维(二):发现桃花源

第八节 李白(一):永恒的哀愁

第九节 李白(二):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花源

第十节 杜甫(一):齐物的胸怀

第十一节 杜甫(二):面对困境的良方

第十二节 杜甫(三):生活小确幸

第十三节 杜甫(四):天鹅的挽歌

第十四节 杜甫(五):学习、成长的态度

第十五节 王昌龄《闺怨》:一个女性的成长

第十六节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观人术的秘诀

第十七节 元稹《遣悲怀三首》:悼亡诗的巅峰

第十八节 李贺《苏小小墓》:鬼仙的悲歌

第十九节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不可自拔的情痴

第二十节 杜牧《题乌江亭》:包羞忍耻的大丈夫

第二十一节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暴政与德政的辩证

第七章 宋诗

第一节 苏轼:豪放的智慧

第二节 程颢《秋日偶成》:理学家的从容自在

第三节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求知的快乐

第四节 朱淑真《自责》:早的女性主义者


TOP书摘

神话为什么这么吸引人

  因为神话飞跃的想象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时空,表面上看起来那个超现实的世界似乎天马行空,突发奇想,却又有着某种特殊的内在思路。神话虽然看起来不合乎现实的逻辑,但其实一点也不荒诞。经常会有一些人说,神话都是胡编乱造的,读起来一点用都没有,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到神话的表达方式,以及其中的象征寓意。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庄子》里面有一位中央之帝“浑沌”。《山海经·西山经》对浑沌的描写是: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hóng)也。

  在天山汤谷这个地方,有一只神鸟,浑身火红,有六只脚、四张翅膀,它懂得歌舞,叫作“浑敦”,也就是“浑沌”,最主要的特征是“无面目”,没有脸孔五官。到了《庄子》这本书里,保留“无面目”的这一个特征再加以变化运用,进一步改装成寓言,也就是寄托着教训或道理的故事,于是形成了“七孔凿而浑沌死”的寓言。在《应帝王》这一篇中说: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天下最大的中央大神,叫作浑沌,他对两个比较小的地方神很好,一个是南海的神,叫作“倏”,一个是北海的神,叫作“忽”,这两个地方神也感恩图报,两个神就彼此商量,想要回报浑沌给他们的恩德,讨论了很久,想到人人脸上都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这七个孔窍,才能去看、去听、去闻、去吃,享受各种快乐,浑沌却偏偏没有,这不是太没有乐趣了吗?于是两个神就好心地给浑沌凿出了七孔,没想到却让浑沌因此死去了。

  这个神话真是充满哲理。首先,请你注意,这两个地方神的名字,也就是“倏”和“忽”,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倏忽”,这个词本来就是代表瞬间、时间很快的意思,例如一转眼,倏忽就到了年底。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神要叫作“倏忽”呢?原来,庄子是要暗示我们,这两个地方神就像一般人一样,用眼睛、鼻子、耳朵去看世界,也注重享受各种感官的快乐,但这些都很表面、很短暂,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非常有限了,有限到稍纵即逝,所以才会把它们叫作“倏忽”。

  但是反过来说,那位中央之帝没有眼睛、鼻子、耳朵,一点儿也没有损失,因为各种感官的享乐根本不重要,反倒因为不停留在表面,所以能够深入到表象之下,也扩大到看不见的世界,于是更广大、更深刻,它也就代表了真理。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庄子要传达的道理是:人固然因为眼耳鼻舌的感官而领略到各种滋味,包括美食歌舞之类的享受,但这么一来,人也会失去用心灵去体验、不被表象蒙蔽的能力,因此失去了真理,浑沌的死就象征着真理的死。例如,我们讲究证据,一切都要“眼见为凭”,这固然并没有错,但很多时候,真理或者是有价值的东西,却是眼睛看不见的,《小王子》这本成人童话里不也是这样说的吗?可见,浑沌的故事就是庄子利用神话表达哲理的好例子。

  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我们都通过神话理解到人生的哲理或先民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理解了这些,如果你之后在创作中有一些思想或感受想要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借取神话善加运用。

  比起西方神话,中国的神话比较贫乏,西方即使到现在,神话故事依然流传很广,宙斯、阿波罗、雅典娜、达芙妮、维纳斯、丘比特……都可以说是全球化的知识了,而且到了今天仍然还是许多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素材,连商业广告都可以用得上。

  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到今天,神话的普及反而没有西方广泛呢?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性格着重于现世,而不是超现实世界。早在三千年前,周朝就已经脱离了原始宗教,发展出高度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周公制礼作乐影响最深,礼乐就是人类生活的文化原则,所以现在当我们说一个社会文化低落的时候,就会说“礼乐崩坏”。

  周公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他以继承周公为己任,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就是在强调要把注意力和努力都放在活着的人身上,思考人类社会怎么才能发展得更好,所以才会那么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养生送死。也因此,即使之前中国有许多的神话想象与超现实传说,却没有大量地留存下来。

  但即使如此,神话还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后来诗歌与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国这个神话比较不发达的文化里,保存神话的文献就更加弥足珍贵,今天如果你读到《庄子》《楚辞》《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等,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零零星星的神话材料,在分散的状况下留住一些神话故事的遗迹。

  比如说,《庄子》里面有一位住在姑射山的神,《逍遥游》中说:

  藐姑射(yè)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个神,简直就像一位仙女,那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清朝还有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薛宝琴。

  再看《淮南子》,里面提到了昆仑山,那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仙境,《坠形训》和《时则训》篇说: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淮南子·坠形训》)

  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淮南子·时则训》)

  昆仑山丘,也叫作“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以后凡是提到仙境,昆仑山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

  既然有仙境,那就有不死药,人就可以长生不死。《列子》这本书里说:

  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列子·汤问》)

  珠玕之树,它的花和果实都很有滋味,吃了以后会“不老不死”,那不就是青春永驻、长生不死的仙丹吗?

  而且,《淮南子》和《列子》这两本书里,都记录了女娲补天的故事,说古时候天塌了,地也倾斜了,到处都是洪水猛兽,四处都是火灾蔓延,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女娲就出来补天了。请你注意一下,女娲用来补天的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她苦心精炼过的五色石,那其实就是玉石,只有玉石才有资格去补天。补了天以后,天空就回稳了,地面也平静了,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所以说,女娲是一位伟大的保护神。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也是用“女娲补天”来开场的,可见这些远古神话有多么重要。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696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