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开放式创新:中国式创新实践指南
开放式创新:中国式创新实践指南


开放式创新:中国式创新实践指南

作  者:黄震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  价:52.00

I S B N :978730820505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管理  >  管理读物  >  企业管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华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同全球顶流学府开展研究合作,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商业实践,逐步成长为全球企业;

从发现顾客痛点到确定技术方案提供商,海尔集团的卡萨帝F+冰箱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结果大获成功,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来自海尔HOPE平台的支持;

BP在中国的出行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积累了许多行业经验,融入创新生态系统,加速了自身的低碳转型;

宝马初创车库将德国的经验和流程本地化,与本土科技企业合作,融入了许多关于中国市场的洞见,做初创公司的“风险客户”;

……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和人才的剧烈流动,企业已经无法单纯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否实践开放式创新,借势、借力、借智发展,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不仅有理论研究的经验,同时还有深入开放式创新一线工作的经验,十分熟悉高校、初创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投资公司等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节点。他通过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开放式创新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数十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并通过这些案例总结出企业实践开放式创新的五个进阶步骤和四个具体方面。未来会有更多中国的企业可以依靠开放式创新,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TOP作者简介

黄震,开放式创新的观察者、研究者、实践者,德国曼海姆大学EMBA、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

在德国曼海姆大学商学院学习期间,开始系统研究开放式创新,近几年专注于观察和研究开放式创新在中国的实践。曾参与创建国内领先企业的创新孵化中心,并担任运营部总监。《第一财经》、36氪、FT中文网等众多知名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并在国内领先的创新媒体开设开放式创新专栏。

目前在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担任中国区战略和合作业务发展总监。在此之前,曾服务于沃尔沃汽车集团、BP和罗兰贝格。


TOP目录

引言

开放式创新在中国/

 

第一章

开放式创新的缘起与中国机遇/

为何最顶尖的研究中心会错失改变世界的机会?/

神奇技术在哪里与硅谷的崛起/

欧洲最具创新力的1平方千米在哪里?/

以开放姿态应对突如其来的颠覆/

从山寨时代到深圳崛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理论与真实商业实践的距离/

创新生态系统:两个重要的节点/

 

第二章

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开放式创新实践/

始于技术,但不仅是技术/

华为:联动高校,高效创新/

巴斯夫:通过NAO汇聚专业人才/

上海交大: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

清华大学x-lab:挖掘未来的创新之星/

 

第三章

企业与初创公司的开放式创新实践/

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戴姆勒:百年国际汽车巨头为何牵手年轻的中国创业者?/

飞利浦:和创业公司的合作共赢之路/

米其林:立足商业化和落地化的中国创新加速计划/

默克:一家独特的科技企业在中国做起了加速器/

法国巴黎银行:在中国“谋定而后动”/

宝马:初创车库,做初创公司的“风险客户”/

海尔:HOPE平台背后的创新机制/

博世:企业创新是否可以流程化?/

冯氏集团:利程坊是如何发展并迭代的?/

BP:如何快速融入中国出行领域创新生态系统?/

 

第四章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内部创新、转型升级/

开放式创新外延的扩大/

英特尔:科技巨头内的“斜杠青年”/

霍尼韦尔:为何会鼓励员工“脱产”搞创新?/

华润集团:“试一下”试出的产业加速器/

上海仪电:老国企跳起新舞蹈/

第五章开放式创新的外部支持系统/

听起来很美,看起来很好,其实差异挺大/

微软加速器:不断迭代和更新的B2B平台/

Plug and Play中国:硅谷范儿与中国洞见的碰撞与融合/

中关村创业大街:大企业和初创企业相会在北京/

 

第六章

开放式创新的实践框架/

开放式创新为何知易行难?/

开放式创新的五个进阶步骤/

构建开放式创新文化/

打造和发展创新组织/

获取内部支持快速起步/

试错、探索与重构/

 

尾声

再出发,十字路口的徘徊/

 

参考文献/

 

致谢/


TOP书摘

微软加速器:不断迭代和更新的B2B平台

2020年4月,上海。

在一家沃尔玛门店,马先生像往常一样把亲手挑选的橙子放到自助服务秤上,他正准备在屏幕上做翻页选择,屏幕上就已经跳出了窗口,显示出橙子的名称、单价及重量等,马先生点击确认,标签就立刻打印完成了。

马先生看着这台自助服务秤,满是好奇,他发现称重机上方加了一个摄像头,其他也没什么不同。“非常方便,快了很多啊!”马先生推着车走了。

不远处,沃尔玛的员工Amy和Alice正在观察和记录顾客使用自助服务秤时的反应,她们翻看2020年4月的运营数据,发现顾客称重时长比原来减少了6~8秒,高峰期的称重效率提升了40%。

看似普通的自助服务秤,背后包含着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项黑科技,服务提供商是一家名为深圳码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码隆科技)的初创企业。沃尔玛、码隆科技、世界500强、初创企业、零售巨头、科技公司……这一系列组合的背后,浮现出一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微软加速器!

在国内的创投圈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微软加速器比哈佛大学还难进。”更有意思的是,微软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为何要做一个加速器呢?

故事要从12年前一场并不怎么热闹的发布会讲起……

 

微软:从Windows到Azure

2008年10月27日,美国洛杉矶。

时任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的雷·奥兹(Ray Ozzie)在洛杉矶会展中心正在举行的2008年微软专业开发者大会(Microsoft Professional Develops Conference,PDC)上,发布了Windows Azure(2014年4月起改名为Microsoft Azure)。从当时发布会现场的录像来看,雷·奥兹在宣布发布Windows Azure之后,场面并没有十分热烈,两三秒的冷场之后,现场响起了非常礼貌的掌声,雷·奥兹在台上也开始为自己鼓掌,带动一下气氛……

当时可能没有人能想到,个人计算机时代当之无愧的王者,从2008年开始显现出颓势,财务增长陷入停滞,到2009年股价更是一度创下10年来的新低。也没有人能想到,从个人计算机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迁竟然发生得如此迅捷,在这期间,微软慢慢远离了聚光灯的中心,迅速取代微软那万众瞩目的位置的是那些年轻的互联网企业——脸书、亚马逊及王者归来的苹果。

更没有人能想到,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软,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时代又再次崛起,市值更是在2019年4月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苹果和亚马逊之后,全球第三个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科技巨头。

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200多个国家中,2019年只有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等16个国家的GDP超过了1万亿美元!

而驱动微软转型升级的,正是以Microsoft Azure为代表的云业务版块。2019年7月,Microsoft Azure业务部门的销售收入,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Windows部门。Canalys(世界著名调研公司)于2020年2月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云服务的市场中,亚马逊AWS占比32.3%,Microsoft Azure占比16.9%,谷歌云(Google Cloud)占比5.8%,阿里云占比4.9%……云计算领域的双巨头格局已然呈现。同时,从云计算的细分领域来看,微软的布局包含了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3个领域。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