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南斯拉夫通史
南斯拉夫通史


南斯拉夫通史

作  者:马细谱 著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  价:128.00

I S B N :97875520302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南斯拉夫地处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虽然它的存在时间极为短暂,也没有在欧洲的历史进程中起过主导作用,但它却对欧洲以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它的兴亡也给今天各国带来很多警醒和反思。本书全面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壮大乃至瓦解这一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包括从古代直至第1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英勇表现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其后,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走上自治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剖析了南斯拉夫所处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的背景及其根源,力图为读者深层次理解南斯拉夫古今兴衰之变提供帮助。


TOP作者简介

  马细谱, 193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世界历史研究所苏联东欧史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欧洲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文明区划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巴尔干各国的历史和现状问题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史学科带头人。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发表约300万字著作和论文,主要著作有《巴尔干纷争》、《南斯拉夫兴亡》、《巴尔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保加利亚史》、《追梦与现实——中东欧转轨25年研究文集》,合著有《巴尔干百年简史》、《从国王到总理——保加利亚末代国王沉浮》、《保加利亚概览》、《阿尔巴尼亚》,译著有《戈尔巴乔夫现象》,等等。


TOP目录

前言 我说南斯拉夫(代序) 

 

第一篇 南部斯拉夫人的梦想与现实 / 1

第一章 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建立和发展(9—19世纪) 

一、中世纪南部斯拉夫国家 

斯拉夫人定居巴尔干半岛 

中世纪塞尔维亚的辉煌 

克罗地亚中世纪国家 

斯洛文尼亚中世纪国家 

中世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中世纪黑山 

二、反对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的斗争 

奥斯曼帝国崛起 

从“哈伊杜克”运动到民族解放运动 

塞尔维亚两次大起义 

黑山的独立之路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 

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并存和影响 

南部斯拉夫问题与《柏林条约》 

奥匈帝国兼并波黑 

建立南部斯拉夫国家的理想与现实 

统一路上的“拦路虎” 

三、塞尔维亚和黑山与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 

黎明的枪声——黑山打响第一枪 

战争进入倒计时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伦敦和约》艰难产生 

内讧引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 

马其顿被邻国瓜分 

作者点评 

第二章 南斯拉夫王国的兴亡(1918—1941年) 

一、塞尔维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萨拉热窝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塞尔维亚起死回生 

南斯拉夫的“出生证” 

二、王国的政党和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之争 

党派斗争难解难分 

备受争议的首部宪法 

亚历山大一世专制独裁 

“看管好南斯拉夫” 

三、王国的经济和民族问题 

落后的经济 

尖锐的民族矛盾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和解梦难圆 

四、王国的外交政策 

王国没有统一的外交政策 

王国与小协约国

王国改善与希腊和保加利亚关系 

王国和《巴尔干公约》 

王国与德国的关系错综复杂 

五、王国的文化与教育 

多样化文化 

教育与学校 

文学创作 

艺术 

作者点评 

 

第二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南斯拉夫(1941—1945年) / 100

第三章 南斯拉夫王国崩溃和开始武装起义

一、王国加入德意日三国公约 

巴尔干国家难守“中立” 

王国政府面临生死抉择 

希特勒迫使南斯拉夫就范 

“3·27”军事政变 

二、南斯拉夫被侵占和瓜分 

希特勒下令消灭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沦陷和被瓜分 

傀儡政权纷纷出笼 

三、南斯拉夫是欧洲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旗手 

南共是武装起义的组织者 

武装起义和“乌日策共和国” 

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旗手 

作者点评 

第四章 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战争 

一、生死攸关的1942年 

成立第一无产者旅 /

从游击队到人民解放军

二、决战1943年 

奈雷特瓦和苏捷斯卡两次战役创造奇迹 

意大利投降 

粉碎敌人的第六次攻势 

三、人民政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民政权初露雏形 

“阿夫诺伊”第一次会议

“阿夫诺伊”第二次会议及其决议 

四、关键的1944年 

德军空降德尔瓦尔失败 

附录一 敌伪的七次攻势 

附录二 游击队与各种伪军的力量对比 

解放贝尔格莱德 

铁托—舒巴希奇协议 

丘吉尔向铁托施压 

丘吉尔和斯大林划分势力范围 

五、胜利的1945年 

《贝尔格莱德协议》和联合政府成立 

流亡政府自动消亡 

全国获得解放 

奈迪奇政权倒台 

克罗地亚独立国灭亡 

米哈伊洛维奇的可耻下场 

南斯拉夫对战胜法西斯的贡献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特点 

作者点评 

 

第三篇 南斯拉夫联邦时期(1945—1991年) / 181

第五章 人民民主时期的南斯拉夫(1945—1953年) 

一、人民民主的政治和经济 

建立人民共和国 

战后重建措施 

土地改革和土地国有化 

计划经济艰难起步 

南共第五次代表大会 

勇于创新的工人自治制度 

二、南斯拉夫处于东西方夹缝之中 

“一边倒”与苏联结盟 

成立人民民主国家联邦方案流产 

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爆发震惊世界的冲突 

西方国家干涉南斯拉夫的企图失败 

参加巴尔干联盟公约 

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 

同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 

作者点评 

第六章 南斯拉夫联邦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社会政治生活 

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政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二、南共联盟的执政地位 

南共的光辉道路 

南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南共联盟的所谓引导作用 

铁托痛失左膀右臂 

三、制定和完善宪法制度 

制定人民民主宪法 

1963年新宪法 

1974年宪法

四、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取得重大成就 

从工人自治到社会自治 

60年代自治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70年代的“经济奇迹” 

附录 几个社会效益较好的知名大型联合企业 

作者点评 

第七章 铁托之后的南斯拉夫联邦 

一、继续坚持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铁托逝世与“轮流坐庄”制 

南共联盟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实施稳定经济长期纲领 

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危机加剧 

附录 1945—1991年南斯拉夫历任总理(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 

南斯拉夫是不结盟运动旗手 

同苏联、美国保持平衡外交 

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复杂多变 

南斯拉夫联邦的多元文化 

教育 

出版事业 

广播电视和电影 

作者点评 

第八章 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一、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南斯拉夫国家多民族的特点 

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 

加速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南斯拉夫主义和“南斯拉夫人” 

二、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及其表现 

“克罗地亚之春”运动 

塞尔维亚《备忘录》出台

斯洛文尼亚等共和国的民族主义

围绕“联邦”与“邦联”的斗争 

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接连暴动 

三、南斯拉夫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 

作者点评 

 

第四篇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1991—2003年) / 302

第九章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1990—1992年)

一、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编年史 

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在劫难逃”

1989年:南斯拉夫生死挣扎 

1990年:南共联盟终结 

二、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各共和国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

1991年各共和国分道扬镳 

三、联合国、美欧大国和巴尔干邻国的态度 

联合国:无所作为 

美欧大国:中饱私囊 

巴尔干邻国:隔岸观火 

四、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的原因 

众说纷纭的原因 

民族矛盾激化 

南共联盟引火烧身 

外部势力的干涉 

南斯拉夫前国王也想有所为 

严重的后果和惨痛的教训 

五、内战爆发 

南斯拉夫联邦对斯洛文尼亚的“十日战争” 

克罗地亚与境内塞尔维亚族的战争 

波黑面临内战 

六、波黑内战 

内战烽火蔓延 

多种调解方案未果 

波黑冲突久拖不决的原因 

代顿和平协议出现曙光 

七、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领土的一部分 

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要求成为“共和国” 

经历惨绝人寰的两个半月的战争 

作者点评 

第十章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2003年) 

一、南斯拉夫联盟生不逢时 

“第三南斯拉夫”诞生 

南斯拉夫联盟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二、塞尔维亚与黑山同床异梦10年 

塞尔维亚社会党执政 

塞尔维亚民主反对派上台 

强人米洛舍维奇的悲剧 

黑山谋求独立 

三、南斯拉夫联盟分崩离析 

南斯拉夫联盟经济难以为继 

制定塞尔维亚和黑山关系的原则协议 

建立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共同体 

黑山脱离南斯拉夫联盟 

塞尔维亚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四、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各奔前程 

前南斯拉夫地区国家加盟入约道路艰难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加盟入约 

黑山对入盟寄予厚望 

马其顿加盟入约前景渺茫 

波黑融入欧洲一体化道路遥远 

塞尔维亚入盟梦难圆 

作者点评 

结束语  

附录一 南斯拉夫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中外文参考书目 

后记 


TOP书摘

丘吉尔和斯大林划分势力范围

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亲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讨论了欧洲和巴尔干问题。关于这次会晤,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写道:

我们在10月9日下午抵达莫斯科,晚上10点我们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第一次重要会晤。当时在场的只有斯大林、莫洛托夫、艾登和我,另有译员皮尔斯少校和帕甫洛夫。这是达成协议的合适时机。我说:“让我们安排一下巴尔干的事情吧。你们的军队已经占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我们在那里有我们的利益、使团和谍报人员。我们不要在小事情上造成误会。至于英国和俄国,你看,你们在罗马尼亚保持90%的优势,我们在希腊保持90%的影响,在南斯拉夫各占50%,如何?”

我把纸条从桌子上推到斯大林面前。斯大林听完了翻译,停了一会儿,然后拿起蓝铅笔,在纸条上画了一个大钩,之后便把纸条还给了我们。解决全部问题所用的时间还没有写这张纸条所用的时间多。此后是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写着铅笔字的纸条在桌子中间放着。最后我说:“人们会不会认为,对于千百万人命运攸关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解决得如此轻而易举,这是否显得有些玩世不恭?还是让我们烧掉这个纸条吧?”“不,您还是把它保存起来吧。”斯大林说。

南斯拉夫时事评论员雷·菲亚奇科曾在《在雅尔塔的幕后》一文中说,丘吉尔那张闻名的纸条上写的是:

罗马尼亚俄国90%

其他国家10%

希腊大不列颠

(同美国协商)90%

俄国10%

南斯拉夫50%∶50%

匈牙利50%∶50%

保加利亚俄国75%

其他国家25%

丘吉尔从莫斯科回国后,于10月27日在下院称,他同斯大林“就棘手的巴尔干问题达成了圆满的协议”,也就是说,双方“就所有这些国家,即就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分别地以及就所有这些国家整个地达成了很好的工作协议,以便集中力量对付敌人,以便确保战后的协议,如果可能的话”。

1944年10月21日,苏联《真理报》也发表文章说,苏联和英国一致同意在南斯拉夫奉行共同的政策。

尽管当时舆论界还不知道丘吉尔和斯大林达成了按对半开的原则在南斯拉夫划分利益范围的协议,但英苏双方确实在施加压力,要求全国解放委员会和流亡政府尽快成立南斯拉夫联合政府。铁托和舒巴希奇正是按照英苏建议的精神开始了第二轮会谈。

……

《贝尔格莱德协议》和联合政府成立

10月20日贝尔格莱德获得解放后,铁托和舒巴希奇在这个自由城市继续举行会谈。经过反复磋商,双方于11月1日签署了关于成立南斯拉夫联合政府的第二个协议,即《贝尔格莱德协议》。该协议规定,“阿夫诺伊”继续保持最高立法机构的地位,而由全国解放委员会和王国政府的代表共同组成联合政府。这个政府将在全国解放后的3个月内举行立宪议会选举,而关于国家体制的最终形式问题将在战争结束后由人民通过全民投票来决定。在此之前,王国政府及其国王都不得回国。在此期间,国王的职权将由国王任命并经全国解放委员会主席铁托同意的摄政委员会来行使。摄政者们的任务是批准第一届南斯拉夫联合政府。

《贝尔格莱德协议》签字后,卡德尔和舒巴希奇于1944年11月18日访问莫斯科,向苏联政府通报了协议内容。苏联和南斯拉夫代表团在斯大林主持下举行了会谈,并于11月24日发表了会谈公报。苏联政府认为,成立南斯拉夫联合政府是必要的,表示支持。

12月7日,铁托—舒巴希奇会谈公报发表,双方就产生联合政府和立宪议会选举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表明了共同看法。舒巴希奇将《贝尔格莱德协议》的内容书面通知了国王。

铁托—舒巴希奇协议受到国内外进步舆论的欢迎,却引起国王及其王室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1944年12月20日,舒巴希奇将《贝尔格莱德协议》的内容书面通知了国王。国王对将权力移交给摄政委员会这一条款大为恼火,借口生病,避而不见舒巴希奇,以拖延批准协议的时间,从而制造政府危机,迫使舒巴希奇内阁自动辞职。

国王的这一态度遭到了一直袒护他的英国政府的反对。1945年1月4日,丘吉尔致函佩塔尔国王,要求他不要延误时机,立即接受《贝尔格莱德协议》。佩塔尔对此并不甘心,又打电报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罗马教廷,祈求他们进行干预,不要设立摄政委员会。君主和保守分子活动的唯一目的是让英美等大国出面反对《贝尔格莱德协议》的规定,战后让国王和流亡政府全体成员回国,恢复君主统治。

1月11日,佩塔尔发布文告,仍声称不接受摄政委员会,特别反对全国解放委员会作为一个合法政府机构,因为这意味着剥夺了他的王权。他甚至召集流亡伦敦的南斯拉夫少数右翼资产阶级首脑人物开会,策划推翻舒巴希奇内阁。国王的倒行逆施引起国内各地人民群众的抗议游行,这使他在国内和国际上处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1月21日,铁托发出最后忠告,如果国王不立刻承认《贝尔格莱德协议》,如果王国政府不在近日内派代表来贝尔格莱德,全国解放委员会将采取行动,单方面成立政府。

1月29日,国王迫于人民和同盟国的压力,几经犹豫后被迫签署诏令,同意将自己的权力移交给摄政委员会,但他对未来的全民投票仍抱有一线希望。

在1945年2月召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意承认南斯拉夫新政府,条件是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应该扩大,成为临时国民议会,1938年旧南斯拉夫最后一届国民议会的议员,凡是没有与占领者合作的,都可以参加。“三巨头”还要求在南斯拉夫民主联邦临时政府里由民主党首领米兰·格罗尔(1876—1952年)担任政府副总理;伊万·舒巴希奇担任外交部长。只有作出这些让步,南斯拉夫才能得到国际承认。

王国流亡政府的多数成员在经过3年又10个月的流亡生活后,于2月17日到达贝尔格莱德,参加组织联合政府的工作。3月2日组成摄政委员会。斯尔贾·布迪萨夫列维奇博士(原大臣)、安特·曼迪奇博士(律师)和杜尚·塞尔内茨工程师3人被钦定为摄政者。同日,佩塔尔二世签署诏书,将权力转交摄政委员会。

3月5日,摄政者宣誓就职。同一天,舒巴希奇政府和铁托的全国解放委员会同时宣布解散。3月7日,南斯拉夫民主联邦临时政府诞生。实际上,它是全国解放委员会的继续和扩大,铁托任总理兼国防部部长,舒巴希奇任外交部部长,铁托的战友卡德尔和曾流亡国外的原民主党首领米兰·格罗尔担任副总理,原流亡政府和其他政党的代表分别充任不管部、垦殖部、邮电部和新闻部的部长,其他22个部长职务由原全国解放委员会的代表担任。从政府的组成来看,南斯拉夫国内人民解放运动的代表占绝对优势,从而捍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革命成果。

临时政府成立后,铁托总理代表政府发表了声明。他指出,政府面临着结束战争和重建国家的艰巨任务,对内要广泛团结一切没有同占领者及其走狗勾结的人,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迅速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家园;对外要加强与盟国的友好关系,收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外国侵占的土地。

这样,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之前,南斯拉夫民主联邦临时政府便成了合法的政府,得到了包括正在从事抗日战争的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进步人士的祝贺和承认。早在1945年3月9日,《新华日报》就发表评论,欢呼“南斯拉夫新的民主联合政府,已在铁托元帅主持下成立。南斯拉夫的民主团结实现了”。

接着,新南斯拉夫获得国际承认。英、美、苏三国相继于3月20日、28日和29日承认了临时政府。新政府又同苏联和新近解放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铁托再次访问苏联,并于4月11日在莫斯科签订了南斯拉夫与苏联友好、互助和合作条约。1945年4月11日,铁托访苏签订友好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南斯拉夫人民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开展了艰巨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其目的是要向世界舆论表明,只有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运动才是国内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唯一代表,只有人民才能决定新南斯拉夫的命运。

同时,铁托—舒巴希奇协议的产生和实施,是反希特勒同盟施加压力的结果,也是南斯拉夫人民反对大国控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立场的结果。这场斗争揭露了大国干涉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斗争进程和破坏南斯拉夫团结的野心,从而保证了新南斯拉夫的顺利诞生。铁托—舒巴希奇协议是革命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南斯拉夫民主联邦临时政府成立(1945年3月)1945年5月27日,铁托在卢布尔雅那发表演说,在谈到临时政府成立和得到国际承认时,对盟国在新南斯拉夫问题上的态度提出了批评。他说:

我们不会承认强加给我们的历史不公的决议,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决议。不许拿我们的新南斯拉夫做交易,搞阴谋活动。我们不是交易的棋子,不会为别人买单,或者把我们拉入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政权从资本主义过渡到人民民主制度,通常经过3个阶段,即: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的阶段;共产党占优势和反对派逐渐削弱的阶段;共产党执政、反对派退出政府和实行经济全面国有化的阶段。南斯拉夫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还在1945年11月,当多数东欧国家已经解放一年还未宣布成立共和国,仍处于摄政委员会和联合政府阶段时,舒巴希奇等旧南斯拉夫的代表人物已宣布退出刚刚成立半年多的临时政府,停止了合作。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建立共和国,这是铁托—舒巴希奇协议的积极成果,也是南斯拉夫走上人民民主道路的一个特点。


TOP插图

前言

我说南斯拉夫(代序)

何谓“南斯拉夫”?

1985年4月,在我南斯拉夫进修即将结束的前夕,我夫人获得了到南斯拉夫探亲一个月的机会。在那个年月,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允许家属到国外探亲是破天荒的大事和机会。那时,人们的经济还拮据,无法负担昂贵的机票。她从北京出发,乘莫斯科—北京国际列车七天六夜到达莫斯科,然后转乘莫斯科至索非亚的国际列车(没有莫斯科直达贝尔格莱德的国际列车),又是两天两夜;我则从南斯拉夫到保加利亚去接车。她说自己在漫长的旅途中非常疲劳,但也遇到不少趣事。例如,有外国人问她到哪里去,她还没有学习英语,便用中学里学到的俄语回答:“南斯拉夫!”可“老外们”基本上不大懂,好不容易才猜到是南斯拉夫。

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按发音翻译过来,就成了对外国人名、地名的称呼。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可行的。然而,对南斯拉夫国家的称呼却是例外。英文的“南斯拉夫”一词是“Jugoslaviya”,一个集合名词“优哥斯拉维亚”,意即“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这是意译加音译的结果。所以,这个国名往往难倒了不少中国人。

1982年10月至1985年4月,我获得了在南斯拉夫进修的机会,目睹和实地考察了南斯拉夫。由于我先前较好地掌握了保加利亚语和俄语,进修期间又学习了塞尔维亚语和马其顿语,所以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结交了一些历史学家,参观了一批博物馆,走访了较出名的历史名胜古迹。进修后期,我在南斯拉夫知名的《二十世纪历史》杂志和马其顿《历史》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我还参加了几次南斯拉夫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在马其顿斯科普里大学和历史研究所获得了南斯拉夫历史学博士学位。特别是1984年年底,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夕,马其顿科学技术局提供经费,让我在一个月内遍访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拜访了各地著名的历史学家,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这一切更加鼓舞我去进一步研究南斯拉夫历史。其间,我购买和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并做了一些笔记。

在这两年半时间里,我为南斯拉夫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法西斯主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为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独立思考的创新态度以及敢于同外来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而感动。

这样,我有缘认识了南斯拉夫,可以扼要说说这个国家从1918年成立至1992年解体的74年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南斯拉夫是世人津津乐道的一片乐土,在国人眼中则是改革开放的榜样。于是,前去参观访问的团组络绎不绝。一些从事汉语和塞尔维亚语翻译的南斯拉夫人和中国人爱用“1—8”这些数字来表述,以简明地介绍南斯拉夫,即:

1个国家(南斯拉夫联邦)、1个政党(南共联盟)、1个领袖(铁托);

2种文字:基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

3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4种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或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和阿尔巴尼亚语;

5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

6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和黑山;

7个邻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

8个联邦单位:即6个共和国加上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

这一组数字真实地反映了南斯拉夫境内复杂的人种、宗教、文化情况,便于人们记忆。然而,在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却隐含着无穷无尽的灾难。据说,7个邻国国名的微妙排列组合,就能组成“麻烦”一词,而8个“联邦政治实体”的巧妙组合,又可以出现“找麻烦”一词组。这是这个国家命中注定还是一种巧合?真是令人感慨。

提起南斯拉夫,国人并不陌生。两部热映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虽然讲述的是南斯拉夫游击队同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战斗的故事,却使南斯拉夫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几乎老幼皆知。

我个人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知道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的。1953年秋至1959年夏,我在湖南省岳阳县一中(今天的岳阳市一中)初中和高中学习。我们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立第十一中学,享有盛誉,有一支特别优秀的教师队伍,保持着严格的校风,学生也都是本县和外县来的成绩优异的孩子,且农村子弟居多。学校有一个午后20分钟读报的好传统,实际上是由班级的几个同学轮流给大家宣读当天的《人民日报》和《湖南日报》。许多国内外重大新闻正是通过这个渠道向学生传播的。我很关心时事,经常参加读报活动。那时,从课堂上和报刊中我模模糊糊地知道有个南斯拉夫国家,好像它同当时的“苏联老大哥”有摩擦和矛盾,距离中国亦非常遥远。

1959年8月,我被选拔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准备派往苏联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一年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我被分派到保加利亚留学。同时,我母校的陈正中同学被派遣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这时,我才搞清楚,原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是南斯拉夫的官方语言。从这时起,我们找了一些最基本的资料来看,知道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语言的国家。

1959年9月,我进入了保加利亚国立索非亚大学哲学历史系学习历史,重点是巴尔干各国人民的历史。索非亚距南斯拉夫边境仅40千米,这是我了解和学习南斯拉夫的极好机会。6年当中,我从教科书以及同南斯拉夫同学的接触中,从报刊和社会舆论的反应中,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和它从古至今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收集了大量有关南斯拉夫的保加利亚文和塞尔维亚文(尽管我当时还看不懂塞尔维亚文)书籍和其他资料。这为我后来研究南斯拉夫问题打下了基础。1966年5月我毕业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

1990年10月,我由文化部借调到我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负责文化工作,直到1994年年底。这是南斯拉夫各种矛盾大爆发、冲突和内战频发、分崩离析的阶段。在这4年中,因工作关系我经常路过或出差到南斯拉夫,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跟南斯拉夫朋友接触,了解了更多关于南斯拉夫的现实情况,并得到了许多有关南斯拉夫的信息和图书资料。从这时起,我开始关注南斯拉夫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南斯拉夫联邦瓦解的内外原因、科索沃问题以及美欧大国的巴尔干政策,等等。

1995年5月,我应邀出席南斯拉夫纪念战胜法西斯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发言。那时塞尔维亚受到美欧国家不公正的制裁和封锁,经济十分困难,但会议主办方慷慨地为我提供了往返机票,使我有机会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交流。1998年9月,我随团访问了塞尔维亚,对科索沃问题和南斯拉夫联盟的政治经济情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近年,我又两次到贝尔格莱德会见朋友和购买图书。

1999年10月,我的《巴尔干纷争》一书出版,并获得世界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2009年《南斯拉夫兴亡》专著问世,获得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

上述生活实践和研究活动便形成了我对《南斯拉夫通史》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南斯拉夫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西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该地区领土面积最大(约23.5万平方千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2300多万人)。公元7世纪前后,斯拉夫人开始定居巴尔干半岛,史书称他们为南斯拉夫,以区别于多瑙河以北的西斯拉夫和东斯拉夫。他们先后建立了中世纪南部斯拉夫国家,有过辉煌的历史,与拜占庭帝国关系极为密切。15世纪起,南部斯拉夫国家分别为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后来的奥匈帝国)长期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毁了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大厦,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统一国家的努力终成正果。1918年12月1日建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史称“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该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6日,希特勒(德国)和墨索里尼(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王国遭到肢解。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诞生,史称“第二南斯拉夫”。1992年,南斯拉夫联邦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组建南斯拉夫联盟,史称“第三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在铁托和南共联盟的领导下,顶住了1948年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无端攻击,开始摆脱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探索自己的“南斯拉夫道路”,并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它对内推行大小民族一律平等的“兄弟团结”政策,对外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保持了40多年的繁荣与稳定,受到世人瞩目和景仰。

1980年铁托逝世之后,南斯拉夫联邦磨难不断,开始风雨飘摇。1989年西方疯狂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崩溃”,共产党“垮台”,多民族国家南斯拉夫被推到了风口浪尖。1991年起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陷入冲突与内战的泥潭。2003年,南斯拉夫国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南斯拉夫国家从成立、发展、兴旺到危机、分裂的全过程,完全可以“盖棺定论”。尽管如此,南斯拉夫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伤心和怀念。它值得我们书写,也值得我们记住。

但是,在研究、分析和写作过程中我也碰到许多困难。我的心情和思绪有时难以言状,对一些问题感到迷惑和茫然。我时常自问:(1)南斯拉夫政治经济改革搞得最早、最成功,为何夭折?(2)南斯拉夫宽松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到底有何得失?(3)南斯拉夫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几乎一脚踏进了北约和欧洲联盟的门槛,为何现在却落到加盟入约的最后?(4)南斯拉夫瓦解的一般原因和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5)南斯拉夫早就是欧美大国的朋友和东西方争夺的缓冲地带,它们为何要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它们对南斯拉夫的支离破碎应该承担什么责任?(6)欧盟和北约疯狂东扩,推销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价值观,难道它们能够像南斯拉夫一样坚持70多年而不分崩离析吗?等等。

这也是《南斯拉夫通史》一书想与读者分享的一些问题。

近百年来,巴尔干半岛战乱不休,南斯拉夫地区更是处于一系列事件的中心。巴尔干乱,则欧洲乱。南斯拉夫崩溃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人们的警示颇多。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南斯拉夫的历史教训,总结导致这个国家悲惨命运的国内外原因,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然,这不是笔者在给一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国家写祭文。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凡有老人去世就得请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先生写篇祭文悼念。祭词无非是说亡故者一生为人磊落,含辛茹苦操持家业、教育子女,因而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我清楚地意识到,对南斯拉夫这么一个复杂的国家,我们对它的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南斯拉夫的功过应该留给世人、留给历史去评说。所以,本书只是研讨这一课题的成果之一和观点之一。诸多问题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我也期盼未来的研究者利用新史料、新观点和新视角,写出新的南斯拉夫历史论著。

本书可以说是我一生研究巴尔干历史和南斯拉夫问题的总结,也许是我要写的关于南斯拉夫问题的最后一部著作。我想,有的南斯拉夫朋友可能赞同我书中的观点和提法,而有的朋友可能不大同意我对一些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这没有关系,因为一个中国人和“旁观者”去研究和撰写某一外国的历史,其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难免挂一漏万。而且,我要涉笔的又是南斯拉夫这么一个充满苦难而又争议颇多的国家。因而每每落笔,难免胆怯,唯恐笔力不逮,招致是非,只有尽力而为。

我是怀着对南斯拉夫的敬仰和惋惜的心情在思考,用自己的心血在写作。我衷心希望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放下沉重的历史包袱,面向美好的未来,开创新型的和谐睦邻关系。我遥祝他们和平发展,繁荣昌盛,人民幸福。也就是说,如果本书能为中国和前南斯拉夫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大厦添砖加瓦,能为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尽绵薄之力,我将甚感欣慰。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04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