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共12册)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共12册)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共12册)

作  者:苏文菁 总主编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  价:0.00

I S B N :978752010129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向海”发展历程,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在,我国的海洋族群——疍民及其信仰体系;分析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涉及中国传统民居——土楼、具有波斯文化因素的南音、妈祖和郑和崇拜、峇峇娘惹族群的生活习俗等;展示了中国海洋移民在移居地的付出与成就;褒扬了敢于挑战海洋的中国海盗(海商)王直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并详述了中国的物产——茶和瓷器——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TOP作者简介

苏文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为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任教。中国大学慕课首门海洋人文类课程“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的主讲者。


TOP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向海”

一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

二 宋代:“开洋裕国”

三 元代:打通欧亚贸易通道

四 明清:第二次曲折“向海”

五 清代:“闭关自守”、“十三行”与闽商

六 当代:第三次“向海”闽粤先行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的“名”与“实”

一 “海上丝绸之路”之名从何而来

二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

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与空间

四 东南沿海在“向海”过程中的“要角”作用

第三章 海洋族群的先祖“亮岛人”

一 “亮岛”离我们很近

二 “亮岛人”怎么来的

三 “亮岛人”是谁

四 海洋族群的前世今生——疍民

五 “亮岛人”想说什么

第四章 海洋族群女性与妈祖信仰

一 中华知识体系中的海神

二 为何东南沿海多女神

三 海洋族群中的女性

四 海洋族群的“女书”

五 妈祖信俗在中国

六 妈祖信俗在全球

第五章 土楼是中外不同文化对话的产物

一 山海交融中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 土楼真的姓“客”吗?

三 土楼的特质不是“防”

四 土楼的主人多姓“商”

五 烟草—白银—土楼

六 土楼姓“土”也姓“洋”

第六章 南音是中原古典音乐吗?

一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陈三五娘》

二 《威尼斯商人》在中国

三 《一千零一夜》

四 南音中的古代波斯文化因素

第七章 明朝公主嫁给马六甲苏丹?

一 “明朝公主下嫁”

二 郑和下西洋

三 闽人下南洋

四 峇峇娘惹的生活习俗

第八章 郑和的宝船

一 温麻五会和水密隔舱

二 闽人经略海洋成就了郑和下西洋

三 是谁最早发现美洲?

四 中国航船引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

五 重视全球化时期的东方因素

六 郑和崇拜——从人到神

第九章 中国人在南洋的“经济实验区”

一 从《乌托邦》到“五月花”号

二 一个海外移民家族——邱公司

三 寻找“兰芳公司”

四 马来亚“客家人开埠”

五 跨洋越海再造家园

六 中国海洋族群的社会理想

第十章 大航海成就的霸业与海禁之殇

一 大航海成就的霸业

二 倭寇是谁?

三 诱杀王直,官逼民反

四 从“余孽”到“郑成功”

五 海洋族群的“国姓爷”崇拜

六 海洋时代的新英雄

第十一章 中国物产影响世界(上)——茶

一 “茶神”与北苑茶

二 中国茶——“一带一路”的核心交易物

三 茶在日本

四 茶在欧洲

五 茶在北美

六 茶叶的传播者——罗伯特·福琼

第十二章 中国物产影响世界(下)——瓷

一 海洋贸易与外销瓷

二 瓷器与东南亚

三 瓷器与中东

四 瓷器与日本

五 瓷器与欧洲

六 瓷器与“中国风”

索引

后记


TOP书摘

第四章 海洋族群女性与妈祖信仰

  一 中华知识体系中的海神

  今天,我们最为熟知的女神妈祖,1123年获宋朝廷赐庙额“顺济”,1156年被册封为“灵惠夫人”;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海神妈祖在1123年才进入神的谱系?其实,中国知识体系最古老的海洋女神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中学时代都读过的故事——“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把“精卫填海”的故事列入中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在全国各地的教材中不少见,我们掌管知识传承的教育者要我们年轻一代掌握什么样的精卫形象呢?或者说,“精卫”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位置呢?让我们来看看上海中学语文课本中“精卫填海”的课文。课文点评是这么说的:多么执着的精卫鸟啊,它明明知道大海无边无际很难填平,为了让别人不身葬大海,它从未放弃自己的填海计划,它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令人敬佩。精卫填海的故事传递了课文编写者对大海的恐惧以及对精卫不屈不挠的填海事业的赞许。对大海的恐惧一直是先民对自然恐惧的一部分,这种心理在一代一代中国人心里不断被强化,这种“恐惧海洋”的文化心理在社会的长期影响下,就成了我们的主流文化对海洋的一种恐惧。人们是在学校的学习中系统地培养起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培养起自己热爱土地、热爱家园的知识体系系统。但是,“精卫填海”就把中华文明中本来有的海洋知识体系遮蔽掉了;这也是精卫——我们熟知的海神,逐步蜕变成农业神的原因。

  除了精卫,中国传统中最古老的海神是“四海龙王”。今天,“四海龙王”已经成了妈祖神庙系统里配殿祭祀的神仙。四海龙王作为中国官方最早承认和册封的海神,与现实生活中的海洋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一种表述。古代的中国人把由许多的星体组成的宇宙称为天,把立足于其间的赖以生存的土地称为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和地的二维结构中没有海洋,在古代被称为“天圆地方”。晋代天文学家何承天描述“浑天说”的宇宙结构为“天形正圆,而水周其下,四方者,东旸谷,日之所出,西至濛汜,日之所入”。“浑天说”就是把天地看成一个半浮在巨大面积的海洋之上的内部充满了水的球体,球体的一半在水面之上,为人所居;另一半浸在海水里,人类无法居住。中国就在这个世界的中心,四周环海,海支撑着大地。这里的“海”的意义不同于今天我们生活中所认识的海洋,所谓“海”其实是一种文明的边界。“四海,犹四方也。”“四海”一词,首见于商遗民所作的《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海”,在中国古代曾是方向的代名词,不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海”。所谓“中原”“中土”,即“中国”居中,与其对应的地理概念是“四方”。古人既然将海视为世界的边界,所以四方往往被表述为“四海”,与四海相对的正是中央的中国。

  《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中国古代宇宙观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四周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在四周居住的人们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教化,被认为是半野蛮人,比较低级,因而使用了“夷、戎、蛮、狄”这样歧视性的命名。而四周之外是海,即一大片水域,由四海龙王来管理,这个“海”完全不同于今天作为人类重要生活资源的“海”。这种以“中央-四海”表述的观念在中华民族先民对自然的初步认识阶段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样的概念之下,四海龙王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作用主要就是农业神。

  宋代的一个重大的转型就是提出了“开洋裕国”,在这样新的国策之下,宋代政府突然发现传统的海神都退化成农业神了,中国需要一个新的海神。中国东南沿海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的一个巫女——妈祖林默,就在这个时候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宋宣和五年(1123年)获赐“顺济”庙额。

  林默在福建确有其人,她羽化升天的时候只有28岁。28岁的林默是如何成为“妈祖”的呢?“妈祖”在福建区域是对家里女性年长者的称呼,如对奶奶、外婆、姑婆的称呼。28岁的林默向82岁的妈祖形象的转换使得中国区域的海洋文化和中国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在一起,以妈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信仰不单单是民间的信仰,而且是带有浓厚的中国沿海区域色彩的中华文明,在维护家庭伦理达到家和国兴、太平盛世方面有了内在的关系。妈祖在宋代成为中国海洋神,是因为宋代在实施“开洋裕国”的新国策时需要新的意识形态。在妈祖之前中国的海神无论是精卫还是四海龙王,都不具备在海上避难救援的功能。妈祖从福建区域的巫、仙升格到国家层面的海洋神,标志着中国东南的海洋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哺。2009年,妈祖信俗,作为中国第一个信俗类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妈祖文化必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深海的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也是中国东南海洋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再一次反哺。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印  次:1

版  次:1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