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
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


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

作  者: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主编

出 版 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807099307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深圳市在短短40年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奇迹,在此后的城市发展史中也未必会再次发生。在光鲜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背后,是每个鲜活个体的不懈奋斗和家族聚散的故事。这些来自不同阶层、背景、故乡的个体的城市轨迹和生活空间,构成了今日深圳的“社会”的丰富内涵:“她”即拥有“本土”聚落的丰富历史,又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发生着不同人群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塑成新一代深圳人的共同的家谱。

  本书从深圳城中村的发展与变迁的角度切入,介绍了白石洲、坑梓、笋岗村、桂庙、湖贝等地方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呈现出不同发展脉络,记录快速发展的深圳背后多元而富有层次的社会含义,也在更长的时间和更丰富的空间层面细腻展现城市的历史切片。本书希望带读者走进城中村,并一起思考其中的空间、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系统性问题。

  在城中村内,人们可最直接地感知家谱的存在,以及构筑城市的各组社会基因。《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作为《深圳新家谱》丛书之一,通过对传统“家谱”的当代诠释和扩展,从个体尺度视角逐步切入家庭、社会和城市空间,呈现一些理解深圳城市发展的文献和人文价值,促进这个“移民城市”的贡献者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TOP作者简介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城促)是由规土委发起的、相对独立运作的公共机构。2010年12月,城促加挂牌子于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履行“城市设计创新的推广促进工作”职责。作为事业机构的一种改革探索,设计中心一直致力于整合政府、企业和设计资源并力图以创新的方式改善现状。其主要工作职能包括研究和诊断城市问题,鼓励公众参与式的城市设计,建立深圳城市系统设计思想库,同时提供设计交流、竞赛、课题调研和推广等方面的服务,促进深圳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创意设计行业的发展。


TOP目录

白石洲:发现后工业社会深圳 

洗脚上田

一部国家成长小说

后工业化重构之典范

转型之扰

 

白石洲:建筑的故事 

塘头村瓦房:社会主义的农场宿舍

农民房:务工潮下,野蛮生长

沙河工业区:“三来一补”的工业遗产

商品房小区:别无二致的门禁社区

曾氏祠堂:微弱延续的乡土文化

 

坑梓:“围屋”里的深圳 

边陲的边陲

围屋:滨海客家的生活遗迹

身份认同:不是问题的问题

 

笋岗村:有神的“城市”

祠堂:城市宗族文化的兴与衰

庙:潮汕人的“朝圣”中心

蜕变与融合

 

桂庙:大学旁边的城中村 

城中村里的大学宿舍

大学生的“深夜食堂” 

一个自由的夹缝

 

甲岸村:“关外”少年生活飞地

甲岸村,童年的飞地所在

从飞地过渡到老宝安的心脏

遇无地瓶颈,在大时代中的追赶

 

湖贝观察:从古村保护到公共想象 

开端 

尘封的历史故事

唯一的湖贝:如何思考历史的正义

空间象征性:从个人回忆到集体想象的游戏

复杂事物的仲裁人

在“运气的剃刀边缘”生活

 

单反、打招呼和闲聊

 

城中村美食,一种都市传说

制造美食

人间烟火味

家门口的食物

 

艺术的实践:城中村实验

大芬:产业作为出发点

从双年展到“湖贝120”:艺术“帮助”了城中村? 

“握手302”与鳌湖:从外来到“在地”

 

时空边缘: 龙岗老墟镇城市研究 

老虚镇关键词

建筑空间研究

上街一号

结语

 

附录

城中村关键词1.0


TOP书摘

前言

  从词语的情感属性上说,“城中村”有时更像是一个贬义词, 曾经被视为藏污纳垢、影响市容的“毒瘤”,遭主流媒体嫌弃。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城市语境中,快速城市化所催生的“城中村”,却是千万人涌入城市的最初落脚点,其避风港的地位无法替代。就像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说的,新事物产生在低租金的地方。正是因为提供了可负担的居所、商业和生活配套,城中村才持续不断地吸引着无数新移民参与到城市的社会生活中。

  尽管如此,我们从来不知道总共有多少人曾经在城中村生活过,也从来没有人估算过它为城市贡献的价值。一直以来,“城中村”的身份是在“城”的中心视角和光辉映照下被零零星星揭示的,缺乏独立、自主的定位。它生存在现代都市的缝隙中,并与现代都市的时髦形成鲜明对照。

  深圳素来被认为是座移民城市,没有太多历史和文化底蕴。然而,鲜活的城中村质疑了这种说法:它是很多人初到深圳时蜗居的地方,是人们会与小贩就廉价商品大声讨价还价的地方,是在深夜里喝啤酒、吃烧烤的地方,是能够找到修鞋补衣处的地方…… 城中村仿佛是城市的万花筒,透过它,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极其丰富又瞬息万变的社会景观。这也是我们把“城中村”纳入《深圳新家谱》丛书的原因:只有在城中村内,我们才可能最直接地感知家谱的存在,以及感知构筑城市的各组社会基因。

  近年来,尽管关于城中村的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关于城中村的写作却很少直面问题。我们在认识、评价城中村时不能仅仅依赖于一种怀旧或乡愁情感,或者走到另一个极端去漠视其存在转而大肆宣传城市更新的未来。基于此,本书希望带读者走进城中村,并一起思考其中的空间、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系统性问题。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讨论肯定是尖锐的,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角度:经济学者认为村中的非正式经济是对城市主体经济的有效补充;社会学家关注低收入人群和他们的生存状况;民俗学者着迷于宗亲关系和村落文化的延续;城市和建筑设计师对城中村内部丰富多样的建筑风貌、公共空间和步行系统兴趣盎然;开发商则看到其中的价值洼地,以及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空间;而生活在里面的普通人跟其他千千万万“村外人”不同,只是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本书的策划过程中,每位作者都带着自己的问题,思考着自身进入到城中村的身份。不管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他们都在用文字来探究自己与城中村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有描绘家乡记忆的本地人,有曾经在城中村生活过的学生,有在地策划和创作的艺术家,有讨论拆迁问题的知识分子,有常年观察城中村的摄影师等等。身份各异的作者提出了解读城中村的多元角度,让城中村的问题在本书聚焦的语境之下可以得到更立体、维度更为广泛的讨论。

  书中作者之一杨阡写到,有些失去的东西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在城中村不断消失的背景下,希望本书的讨论可以为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聚落找到一些新的价值,也为之后的城市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城中村,可否有另一种未来?

  刘磊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125.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