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
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


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

作  者:[加拿大] T.V.保罗 著

译  者:刘丰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 书:东方编译所译丛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定  价:52.00

I S B N :978720816393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均势是国际政治界最经久不衰,也是蕞具争议的概念和战略。本书探讨了从19世纪的欧洲开始,大国及其盟友如何运用软制衡来达到均势的目的。作者在书中指出,全球化为几乎所有国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繁荣,使得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的零和竞争比以往时代更加艰难。各国越来越依赖国际制度、有限的协约以及经济手段来制衡权力、抑制有威胁的行为。军事实力仍然很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当今世界唯一可行的制衡手段。

TOP作者简介

T.V.保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于2016—2017年担任国际研究协会(ISA)主席。

 

刘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主要著作包括《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美国军事干涉与国际秩序》(主编)、《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译著)等。

TOP目录

译者序/Ⅰ

中文版序言/Ⅴ

致谢/Ⅸ

 

第一章 当今时代的均势/1

第二章 其他约束手段/22

第三章 欧洲协调至冷战期间的软制衡/46

第四章 冷战期间的制衡/75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约束美国/98

第六章 崛起中的中国与软制衡/122

第七章 制衡复兴的俄罗斯/150

第八章 均势的未来/167

 

TOP书摘

中文版序言

均势是国际政治中最经久不衰的主题。它可以追溯至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彼此为战的古典时代,而且自17世纪以来它被视为大国稳定的基石。然而,均势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政治中最具争议的概念和战略。它到底是导致和平还是战争这个关键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回答。

我在本书中指出,均势并不像某些学者和决策者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战略,而是由当时的国际政治所塑造的一个概念。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了不同的工具,以制衡和约束强大或具有威胁性的国家。人们通常认为,在欧洲帝国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国之间通过正式联盟和扩充军备来制衡彼此。但是,它们也利用国际制度和经济制裁作为软制衡的手段,来约束其他国家的权力和威胁行为。19世纪的欧洲列强之间的协调体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软制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国际联盟及其后继者联合国成为大国竞争和制衡的舞台。在冷战期间,较小的国家在不结盟运动的旗帜下也采取了软弱形式的软制衡,以抵制超级大国的主宰。经济制裁——通常得到国际机构的批准——被用作约束或惩罚具有威胁的大国的软制衡工具。随着冷战的结束,扩充军备和正式联盟等传统制衡手段变得不那么重要。在大约20年间(大约从1991年到2010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作为占据优势的大国没有遭遇与之抗衡的力量。美国不仅在总体实力上胜过其他国家,而且也利用这种能力发动针对中东等动荡地区次要国家的战争。同样,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力量也得到提升,但它所面临的仅仅是其他大国的有限制衡。对于其在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攻势行动,弗拉基米尔·普京的俄罗斯只遭遇了有限的硬制衡——特别是来自美国及其北约盟友。

所有这些案例都是均势理论的异常现象。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传统的权力工具与以往相比不再有效了吗?我在这本书中的主张是,各国越来越依赖国际制度、有限的协约以及经济手段来制衡权力、抑制有威胁的行为。军事实力仍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当今世界唯一可行的制衡手段。拥有威胁性较小的工具使得各国比以前更多地诉诸非军事手段,因为这些工具改变了有关制衡的成本—收益计算。

只有在全球化发展以及各国通过经济联系和技术进步变得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使用强制性较小的制衡手段的趋势才能持续下去。全球化未能带来持续的增长和繁荣,或者主要国家的扩张主义或本土民族主义的复兴,可能会改变这种格局,导致军事力量再次成为可以选择的制衡手段。全球化为几乎所有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繁荣,使得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的零和竞争比以往时代更加艰难,当时欧洲列强为增加其物质财富和权力而展开大规模战争。如果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相互依赖不能促进持续合作,那么竞争性的国际政治可能会重新出现。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当选美国总统,其他右翼领导人在欧洲上台的可能性也使得硬制衡的回归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但是,对寻求让地缘政治竞争和孤立卷土重来的力量加以限制,可能需要更多地使用软制衡。

我们不应该假定美国或崛起国永远不会使用军事大国或非对称战略来实现其目标。受影响的国家除了采取软制衡措施外,还采取了有限硬制衡措施。主要国家大规模经济衰退或提高贸易保护壁垒可能会重新引发对资源和财富的竞争。在防止世界陷入激烈的竞争和潜在的军事冲突方面,审慎的治国之道变得越来越重要。仅仅依靠传统军事手段的均势战略不能保证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实现长期和平与稳定。为了维持未来几十年的和平,必须采取一种既包括硬制衡又包括软制衡的混合手段,依靠足够的防御性军事能力提供威慑作用。这些手段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既包括既成大国也包括崛起国——如何看待国际秩序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制度的合法性。如果这些制度保持健全,具有坚实的规范基础,权力和平转移就可以实现。既成大国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软制衡和有限硬制衡手段,以及深度的经济和外交接触,从而接纳崛起国。

本书探讨了从19世纪的欧洲开始,大国及其盟友在当今世界如何运用软制衡。我的目标是从过去200年的丰富外交史中找出关键事件,探讨即使在硬制衡仍然是主导的手段方法时大国是否也采取了软制衡。如果是这样,软制衡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在一个更加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世界里,这些案例对于外交和大国政治的和平开展有什么启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期重新出现激烈的传统硬制衡?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在21世纪的复杂国际体系中,当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上升时,软制衡仍然是制约这两类国家有威胁的行为的关键战略手段。这并不意味着软制衡总是会成功,或不可避免地促成和平,但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一种比单纯依靠昂贵的军备建设、结盟和升级至战争更好的战略。即使目标国忽视了这些“轻制衡”战略,受影响的国家可能也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手段,它们可能不得不使用软制衡作为对冲,同时等待运用不同战略(包括硬制衡)的适当时机。

中文版希望能够吸引中国决策者的注意力,重视软制衡对中国和平崛起为世界大国的价值。在21世纪,比较柔性的手段可能会成为各国经济和安全手段宝贵的补充,尤其是对新兴国家而言,它们需要力图避免历史上的崛起国及其敌人未能实现相互包容的妥协所犯的错误。军事制衡具有局限性,因为这种制衡措施常常会导致无限的军备竞赛以及出于方便而缔结联盟。中国的崛起可能伴随着对现有国际制度的改革以及新制度的创设,以实现权力和平转移的目的。在未来的时代,软制衡很可能仍然是崛起大国和既成大国的关键战略手段。

 

译者序

均势理论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分支,聚焦于国际体系的力量分布如何影响国际体系稳定以及大国战略行为。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围绕均势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认为,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冷战后美国霸权没有遭到其他大国制衡的现实,经济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均势逻辑变得失灵。为了回应这些批评,均势理论的辩护者们试图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正、扩展和更新。

均势理论的发展从三条不同路径展开。其一,从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解释制衡缺位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导致制衡缺位的原因并不是制度、规范和认同等因素,而是因为单极结构本身极大地提高了制衡的实力门槛,暂时抑制了其他大国的制衡行为。其二,对国家战略选择的一般性讨论,主要是对国家的战略行为做更加精细的分类,厘清国家在面对潜在或实际霸权威胁时采取制衡、追随和对冲等不同行为的条件和机制。其三,深化对制衡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扩展制衡的类型,提出了软制衡、低度制衡、制度制衡以及复合制衡等诸多概念。

采取第三条路径的学者认为,制衡在后冷战时代并未完全消失,只是采取了不同于传统硬制衡的其他方式而已。在这一路径中,软制衡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根据肯尼思·华尔兹的经典论述,制衡行为包括内部扩充军备和外部缔结联盟两种方式。从2005年开始,罗伯特·佩普、T.V.保罗和贺凯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软制衡。在他们看来,扩充军备和缔结联盟只是代表了军事领域的制衡行为,忽视了国家在非军事领域的制衡行为。随着大国之间互动领域的拓展,为了抗衡潜在或实际的威胁,国家既可以选择军事手段,也可以运用非军事杠杆。不少研究者都关注到,其他大国倾向于运用国际制度来限制美国的行动,增加其采取单边行动的成本,削弱其合法性。软制衡概念逐渐变得流行起来,吸引了一批学者围绕其展开理论构建和经验拓展。

T.V.保罗教授是最早引入软制衡概念的学者之一。在《软制衡:从帝国到全球化时代》这部新书中,他对软制衡做了更加系统的阐述。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部新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将软制衡概念追溯到更加久远的19世纪,而不是局限于后冷战时代。二是对软制衡的手段和具体运用做了详细讨论,区分了国际制度、协调外交和经济制裁等三种政策工具。三是从施加成本和否定合法性的角度探讨了软制衡发挥作用的机制。四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大国综合运用硬制衡、有限硬制衡和软制衡手段的经验事实做了系统梳理。

中国实力的快速提升是影响国际结构调整的重要变量,也受到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围绕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的前景,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的讨论存在着很大的分化,既有像中美权力转移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样比较悲观的论调,也有对中国保持和平崛起的乐观预期;既有对中国会挑战美国主导秩序的担忧,也有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一道推动现存秩序良性改革的期待。从均势理论的视角看,中国的持续崛起有助于推动全球体系的力量对比朝着恢复平衡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实力提升也会引起地区体系中的中小国家的焦虑,需要采取审慎而明智的战略来规避它们采取制衡行为的可能。当然,T.V.保罗在书中对中国正在或可能遭到其他国家制衡的讨论,以及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正当权益采取的政策行为的评论,只是代表研究者的特定立场和观点。

软制衡研究的兴起反映了均势理论家们回应国际政治现实变化的一种努力。这种尝试在多大程度上对均势理论做了最佳辩护,或者构成进步的问题转换,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传统均势理论关注体系中的次等大国应对潜在或实际霸权的行为,如果将制衡理解为恢复体系中力量平衡的政策努力,那么它应该是实力较弱一方对实力较强一方的反应。但是,软制衡概念的使用者经常讨论主导国对崛起国的制衡,并不符合均势理论的本来意义。另外,即使讨论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的行为,软制衡是否具有恢复国际体系力量对比失衡的效果,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具体条件,也是需要澄清的问题。显然,并不是所有的软制衡,比如经济制裁和外交抵制都能够对改变体系的实力对比起作用。

近几年,在大国战略调整的背景下,战略竞争和权力博弈正向每个互动领域迅速扩展和渗透,使得冷战后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经历剧烈变动,原本容易实现的国际合作变得脆弱。不仅是软制衡,传统意义上的硬制衡也重新成为大国博弈的手段,国际政治现实的发展似乎又提供了支撑均势理论有效性的证据。无论软制衡是否构成均势理论的一个成功发展,此书确实反映了过去十多年里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议程,对于理解当今时代大国战略行为的多样性及其制约因素也具有启发意义。

刘丰2020年3月28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06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4.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