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传
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传


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传

作  者:赵敦华 著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21424513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赵敦华先生的思想自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的家学渊源、父亲影响、启蒙书籍、社会历史中思考的问题,以及1977年之后大学和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第二部分回顾了作者1988年回国之后在北大工作和思想的经历。作者浓墨重彩于自己与陈修斋、洪谦、王太庆、汤一介、汪子嵩、梁存秀等老一辈学者的交往细节,治学的几次转变,以及参与学校和哲学系管理的苦乐之事。第三部分述说了当时对其学术观点批评的回应,涉及关于基督教哲学性质、“全球伦理”的讨论、中西马关系等等问题。最后,作者对近四十年学术争鸣中与西方哲学相关的十大问题做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思考。透过作者保留至今的大量学术笔记和心得、留学日记、成绩单、习作、阅读书单、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学位答辩实录等,读者能从中领略到一位学者的不平凡的成功之路。


TOP作者简介

  赵敦华,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攻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督教哲学。著有《基督教哲学1500年》《回到思想的本质》《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人性和伦理的跨人性研究》《当代英美哲学举要》《西方哲学通史》(古代中世纪部分)《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西方哲学简史》和《圣经历史哲学》等著作。


TOP目录

自 序 / 1

第一篇 志于学 / 3

一、“我去上学” / 3

二、天赋和遗传 / 4

三、开卷有益 / 5

四、厄运 / 6

五、驽马跬步 / 7

六、转知成智 / 8

附:我的父亲赵伦彝 / 13

第二篇 艰难探索 / 25

一、至暗时刻/25

二、初读马恩 / 26

三、知青岁月 / 28

四、我注马恩 / 32

五、持续探讨,杂乱思考 / 38

六、第一篇习作 / 41

七、我的第一次失败教训 / 43

八、成熟的希望 / 44

九、七七年高考 / 46

第三篇 文史哲知识训练 / 50

一、我的大学生活 / 50

二、自学西方哲学 / 51

三、专业文史知识 / 59

四、我的毕业论文 / 67

五、阜阳师范大学毕业生成绩单 / 80

六、八一年考研 / 81

七、我和武大 / 84

八、我的导师陈修斋先生 / 88

九、我在广外 / 93

第四篇 走进哲学殿堂 / 95

一、入学 / 95

二、记两个美国学友 / 99

三、我的哲学士的成绩单[中文翻译件) / 100

四、硕士学习成绩单 / 101

五、课程和笔记 / 103

六、考试 / 112

七、硕士论文及其副产品 / 119

八、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 / 128

九、博士论文写作和答辩 / 143

十、重新开始的迷惘 / 152

第五篇 融入北大传统 / 157

一、有容乃大 / 157

二、忆洪谦先生 / 160

三、忆王太庆先生 / 167

四、忆汤一介先生 / 170

五、忆汪子嵩先生一段往事 / 174

六、Der Geist 在中国的传奇人物 / 175

七、我所感知的北大哲学传统 / 179

八、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面向世界的一般哲学 / 182

第六篇 我在北大的乐和忧 / 192

一、乐在图书馆 / 192

二、创办宗教学系的喜悦和烦恼 / 194

三、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199

四、网络世界的乐和烦 / 204

五、北大教学改革:由文史哲试验班到元培计划 / 210

六、古典学传统的启示 / 217

第七篇 学术争鸣 / 223

一、简谈金银铜铁律 / 224

二、关于国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 232

三、关于西学的理论问题 / 236

四、百年回首话“五四” / 246

五、“学以成人”的通释和新解 / 252

六、如何看待中西哲学传统? / 258

七、什么是马克思哲学? / 261

八、40年来西方哲学问题争论 / 265

九、我看哲学的危机和未来 / 274

跋 / 279


TOP书摘

  1988年7月初,卢汶大学哲学所公告栏贴出一份通知:

  赵敦华先生将进行论文答辩,博士论文题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对话》,以及为获博士学位提交的三篇副论文。答辩将于1988年7月9日上午11点开始,地点:哲学所麦西埃主教大厅。敬请诸位光临。

  我提交的三篇附论文题目是:1.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应被理解为:既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对一种常识的颠倒,也是在本意上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规划;2. 海德格尔的“此在”观念不是胡塞尔的一个对手(如同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而是胡塞尔先验自我的一个发展;3. 中国和西方文学在主题上的差异可被解释为中国和西方哲学在关注点上的差异。

  从原则上说,答辩问题不限于主论文,答辩委员和听众也可以针对附论文的观点提问。麦西埃主教大厅是哲学所最大的会议厅,主要活动都在此举行。

  我翻看日记,7月9日(周六)只有一行字:“上午11—12∶20答辩,获最优秀,招待会至2时,下午见De Parte教授,晚去弗朗克处聚餐。”这一天是我的人生最大日子,这一天日记记载的每个字都很重要,每件事都历历在目。

  年7月9日上午11时答辩准时开始,答辩委员会由五人组成,除了导师德丹,副导师德?帕特,合作导师伯姆,还有所长东特,所学术主任斯蒂尔,由东特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这五人都是大牌教授,阵容强大。

  大厅里的听众很多,我的太太、朋友、中外学生,还有不少不认识的人,约七八十人。

  答辩程序和国内差不多,主席宣布开始后,先由我做20分钟陈述,然后提问答辩。东特和斯蒂尔教授没有提问题,德丹最后象征性地提了个问题,时间主要留给德?帕特和伯姆斯这两位教授,他俩是世界一流的分析哲学的专家,我的分析哲学知识是从他们的课堂上入门的。伯姆斯提了两个关于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我对他的观点比较熟悉,做出自信的充分回答。

  德?帕特在课程考试时比较和善,而在论文答辩时以严格著称,他主要针对论文涉及的逻辑提出了一连串技术性问题,我一一先记录,后回答。

  问:第67页第3行:Fx好像不是二阶逻辑的例子。

  答:罗素在Principia的分类不考虑量词,他把Fx和F(fx)归于一元二阶命题。 

  问:第120页,在罗素逻辑原子主义中,事物与事实的结合蕴含它与事态的结合吗?

  答:罗素区分了原子事实和事实两个层次,维特根斯坦把原子事实叫做事态,事物被叫做简单事物。对罗素而言,事物结合为原子事实,原子事实结合为分子事实,事物在事实中的结合是分子事实,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事态没有蕴含关系。

  问:第124页说《逻辑哲学论》前言中忽视了罗素和弗雷格的区别,提到两个理由,维特根斯坦难道不知道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重要性吗?

  答:维特根斯坦采纳罗素对指称与意义的区分包含对摹状词理论的认可,但没有把这个理论放在重要地位,后期干脆抛弃了它。

  问:第203页倒数第8行:“x先于(before)y”是逻辑命题吗?x,y 是逻辑变元吗?指称什么?

  答:那是罗素认为的原子命题,x,y是“这”“那”的简单名称,有直接指称,但依照直接指称的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意义。

  问:第505页第5行奎因的本体论命题的“特殊变元”指什么事物?

  答:个体。

  最后,德?帕特问:在一阶命题函项fx中,如果x=0,谓词f陈述什么?

  我知道这是“一针见血“的问题,答案或对或错,没有含糊的余地。我思索片刻,全场没有一点声响,我回答一句话:

  f predicates all that is not itself (f陈述一切与自身不相等同的东西)。德?帕特教授含笑首肯:Well,that’s a good idea(不错,是个好主意)。全场发出会意的笑声,我也松了口气。

  东特询问在场的人有没有其他问题,无人响应,宣布暂停。五位答辩委员到小会议室评议片刻,出来时全场起立,东特教授宣布答辩结果:通过答辩,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绩为summa cum lauda。全场爆发热烈掌声,我太太手捧不知谁给她的一束鲜花,代表亲友上前祝贺,我们与答辩委员合照,五位委员在卢汶大学哲学所签发的具有法定效力的博士学位证书上一一签字,当即授予我博士证书。按照学校规定,我正式发表了博士论文部分内容的出版物。

  随后,在楼下的接待室举行我个人的答谢招待会。一些没有参加答辩的任课老师,如伯奈特、莫尔斯、范德?普特等教授和朋友来了。我和诸位教授和朋友们频频举杯,表示他们多年来对我的教诲、帮助。他们向我取得好成绩表示祝贺。summa cum lauda是中世纪表示最好成绩的拉丁文术语,summa意思是大全,cum意思是非常,lauda意思是好,翻译成英文是highest distinction, 可中译为全部最优。提交博士论文是博士学位的部分要求(partial requirement),答辩委员会综合评审博士阶段讨论课、附论文,特别是答辩表现,各环节全部优异,才给予这个难能可贵的评价。我是哲学所第一个获得这个最高评价的亚洲学生,三年时间内获得这一评价殊之不易。 

  德?帕特教授叫我下午会面。招待会散后,我去他的办公室,他把一叠纸交给我说,这是他为答辩准备的评论和问题,让我回去看一看,希望对我以后修改论文时有用。我回来后一看,密密麻麻写了五大张纸,如果照着念至少需要一小时,答辩时只抽出其中少数几个提问。德?帕特教授用平等协商的表述写了一篇完整的审读报告,抬头是Dear Mr Zhao, 最后一段总结几个问题,用请求口气提问:help me to solve those matters? 完全是英国绅士的口气。读后不禁为之动容。德?帕特教授是我的副导师,但我只在实在想不通的时候才向他请教过几次,平时由德丹教授审核初稿。想不

到德?帕特教授一丝不苟地审读了论文定稿,提出全面、细致的修改建议,名副其实地履行了副导师的职责。如果有机会出版博士论文,一定要把德?帕特教授的审读报告附上。可惜他于2015年逝世了,愿他在天堂幸福。

  晚上我和太太到弗朗克家里,参加他和克瑞斯以及斯蒂夫夫妇为我们举办的祝贺聚会,回忆学习的艰难时光,不胜唏嘘;看到我的成功,他们和我一样高兴。弗朗克赠送最新第九版的《韦伯斯特学院大辞典》作为贺礼。我有点伤感地说,以后你不能帮我改英文了,用这本词典代替吧。弗朗克说你有需要时可以把稿子寄来,我还可以帮你改。可惜当时没有e-mail这样快捷的电子通讯方式,回国后忙于事务,与他们的联络竟冷落了。我们和弗朗克夫妇于1990年和1995年在北京见过两次,第一次他们来旅行,我们尽地主之谊;第二次克瑞斯去西安参加比利时杨森医药公司的业务会议,他们顺访了北京。至于斯蒂夫夫妇,回国后再没有和他们见面。现在只能默默在心里祝福弗朗克和斯蒂夫这两个兄弟,祝愿他们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6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