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透过日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
透过日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


透过日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

作  者:[日]渡边弥生

译  者:黄少安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122362544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透过日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 儿童微动作 心理学)》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用“keyword”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第二部分是用“小动作”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每一部分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别阐述,分成了婴幼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前半期(6~10岁);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是不一样的,针对成长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以阶梯分析的方式来帮助家长答疑解惑。

TOP作者简介

渡边弥生,生于大阪。教育学博士。专业为发展心理学、 发展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研究对象 为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发展、霸凌等人际关系 中问题行动的预防及应对。目前任法政大学 文学部心理学专业教授,同时兼任该校研究 生院生活技能教育研究所所长。著有《亲子 必备社会技能》《孩子“10岁的墙”是什么?》 等,编著有《孩子感情表现工作手册》《发 展心理学(系列心理学和工作)》等。


黄少安 北京大学日语口译硕士毕业 CATTI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日语一级 翻译出版东野圭吾推理小说《假面之夜》、 散文《每天都是小春日和》、百科《地球简 史》《你不懂巧克力》等。曾旅居日本,于 日本知名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行为心 理学有一定的研究。

TOP目录

从“关键词”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02 

01 怎么啦?没事的哟! 002 

02 因依恋而认生 004 

03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006 

04 培养会话与交流的能力 008 

幼儿期(3 ~ 6 岁) 010 

05 挑战外面的世界 010 

06 想象力的丰富 012 

07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014 

08 体会喜怒哀乐 016 

儿童期前半期(6 ~ 10 岁) 018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018 

10 积极努力的时期和消极怠慢的时期 020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岁) 022 

11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 

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022 

12 明白自己“还有什么不懂” 024 

13 重要的人从父母变为朋友 026 

14 心理成长追赶不上身体的变化 028 

15 想更亲密,也渴望独处 030 

16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032 

17 我是谁? 034

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38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038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42 

03 夜间剧烈哭泣 046 

04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050

05 不亲近爸爸 054 

06 总是说“不要” 058 

07 总做一些危险的事 062 

08 抱着布偶不肯撒手 066 

09 连简单的指示也听不进 070 

10 自己的东西不借给别人或抢别人的东西 074 

从“关键词”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02 

01 怎么啦?没事的哟! 002 

02 因依恋而认生 004 

03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006 

04 培养会话与交流的能力 008 

幼儿期(3 ~ 6 岁) 010 

05 挑战外面的世界 010 

06 想象力的丰富 012 

07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014 

08 体会喜怒哀乐 016 

儿童期前半期(6 ~ 10 岁) 018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018 

10 积极努力的时期和消极怠慢的时期 020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岁) 022 

11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 

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022 

12 明白自己“还有什么不懂” 024 

13 重要的人从父母变为朋友 026 

14 心理成长追赶不上身体的变化 028 

15 想更亲密,也渴望独处 030 

16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032 

17 我是谁? 034

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38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038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42 

03 夜间剧烈哭泣 046 

04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050

05 不亲近爸爸 054 

06 总是说“不要” 058 

07 总做一些危险的事 062 

08 抱着布偶不肯撒手 066 

09 连简单的指示也听不进 070 

10 自己的东西不借给别人或抢别人的东西 074 

幼儿期(3 ~ 6 岁) 078 

11 频繁眨眼和口吃 078 

12 明明做不到还要逞强 082 

13 打滚、哭闹、爱发脾气 086 

14 无法和小伙伴们很好地相处 090 

15 很少说话而且很固执 094 

16 不懂小伙伴的想法和心情 098 

17 总是独自一个人玩耍 102 

18 明明在家里很爱说话,在幼儿园却一言不发 106 

19 不听话 110 

儿童期前半期(6 ~ 10 岁) 114 

20 闹别扭或情绪低落 114 

21 只在客厅学习 118

22 嚷着“不公平”,兄弟姐妹间总吵架 122 

23 对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温柔, 

却欺负其他小朋友 126 

24 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130 

25 不开口说话 134 

26 没有干劲,变得懒散 138 

27 明明是该开心的时候却心神不宁 142 

28 一到上学的时候就肚子痛 146 

29 不想主动说话 150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岁) 154 

30 尽管有朋友,却为朋友的事烦恼 154 

31 总是心态消极 158 

32 脸上长了痘痘,心情郁闷 162 

33 不将感情表露出来 166 

34 沉迷手机和游戏机 170 

35 越来越不顾自己的形象 174 

36 变得不怎么吃饭 178 

37 总说“我被讨厌了” 182 

38 绝不穿父母特意买的衣服 186 

后记 190


TOP书摘

因为依恋而认生

认生是孩子依恋父母的表现,这种依恋会成为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石。

随着“回应性关联”的持续,在孩子长到 7 个月左右时,他会渐渐认识到“这个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从而与这个人建立起心与心的联系,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恋”。孩子会开始区分与自己有依恋关系和没有依恋关系的人,因此就会出现认 

生的现象。 

这种婴幼儿时期的依恋情感,会成为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孩子会获得一种表象认识:与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内在工作模式”。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情特点。这要求我们了解并配合孩子的特点。

根据精神科医生托马斯和切斯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自出生起就有着自己的性情特点。有的孩子总是一口气喝完奶后安静地睡觉,有的孩子则对外界声音和环境的变化 

很敏感,动不动就号啕大哭。 

这些性情并无好坏之分。敏感是因为孩子富有感性认识,爱哭闹 

的孩子也正说明他健康且充满活力。 

孩子究竟在寻求怎样的回应性关联?让我们在考虑了孩子性情特 

点的基础上再做出反应吧。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交织复杂的情感,逐渐掌握了一套关心他人、顾虑他人感受的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

虽然很欣慰但心里还是不忍心,虽然害怕但是又挺想挑战……孩子在进入儿童期以后,开始会同时抱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等两种以上的心情,这也影响着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次比赛我赢了,虽然挺高兴的,但是觉得很对不起他”抑或“虽然我不喜欢她,但还是要笑着跟她说谢谢”等,孩子开始顾虑他人的感受,在尽量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即掌握了情绪表达规则。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有不少父母都在烦恼—“我家孩子太认生了”。认生的反应过分激烈或许会让父母担心,但婴儿出生 7个月后出现的这种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表现。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依恋”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孩子认识到“这个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在有了这种“心灵联系”之后建立起信赖关系的状态。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还不能说话时,便用“哭泣”的方式开始与父母交流。孩子会把“肚子饿了”“热了”“冷了”“不舒服了”等情感,通过“哭”这一行为来倾诉。 

因此,父母用语言回应孩子也极为重要—“肚子饿了吧?”“热了吗?那我们把衣服脱一件吧”“我们把尿布换一下就舒服啦”,等等。 

附和孩子表露出来的话语或情绪,带着满满的爱意去回应孩子,这种“回应性关联”对于依恋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认为“反正说什么孩子也听不懂”就冷淡不语,坚持回应孩子,孩子才会渐渐把养育者当作“可以信赖的存在”。 

于是,孩子出生 7 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区分“有依恋关系的人”和“无依恋关系的人”,一旦离开有依恋关系的人他们便会哭泣、惧怕生人,这些都是依恋行为的表现。                                换句话说,“认生”或“无法离开爸爸妈妈”正是一种健全的依恋关系得以形成的“良好表现”。 

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依恋的情感与日俱增,他们开始明白“这个人即使不在眼前,他也会作为自己的‘避风港’一直存在”。 

随着这种回应性关联的持续,孩子与父母间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那些一会儿看不到爸爸妈妈就号啕大哭、爸爸妈妈要离开时追着不肯撒手的孩子,到了 3 岁左右,会对父母有更加深刻的信赖,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就算现在走了也一定会回来”,于是在父母外出时,他们能够开心地跟父母说:“注意安全,早些回来呀。” 

假如过了 3 岁,孩子还是无法与父母分开,孩子可能是患有“分离性焦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回应性关联不足,同时父母又希望孩子早些自立起来,因此孩子对分离有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情况下,不要强行将孩子与父母分开,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度过一些悠闲的时光吧。

试试这样做吧

认生,是孩子能够区分“有依恋关系的人”和“无依恋关系的人”的证据。

如果觉得给予孩子的“回应性关联”不足,不妨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吧。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89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5.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