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从深圳到雄安:中建三局争先之道
从深圳到雄安:中建三局争先之道


从深圳到雄安:中建三局争先之道

作  者:许名波 著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0514883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个人理财  >  投资理财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深圳与雄安,是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本书通过深度剖析大型央企——中建三局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的“每一步”,特别是对其从创造“深圳速度”到建设“雄安新区”一路辉煌走来的探索和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解析,以此为缩影描绘国企改革图谱,重现改革开放40多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时代之变、管理之变和文化之变,阐释了为什么改革开放是“重要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

本书通过中建三局的生动案例,为研究国有企业,研究中国经济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为新时代的国企改革进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TOP作者简介

许名波,当代青年作家,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建三局员工。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武汉晃晃》《利益链》《十恶之城》,长篇报告文学《敢为天下先》。作品获湖北省第九届文艺楚天杯特等奖、全国建筑业经典史志成果奖等。


TOP目录

序一 伟大进程中的生动案例(高尚全)    1

序二 坚守初心使命 致力世界一流(陈华元)  5

引 子   001

第 一章 出征特区

1 真理标准之辩  006

2 时代之问  011

3 特区之特  016

4 特区首战  021

5 抉择之难  024

6 奖金之争  027

7 “深圳速度”  030

第二章 拓者无疆

第 一节 从“等饭吃”到“找饭吃” 042

1 等米下锅  043

2 用脚投票  045

3 布局全国  050

第二节 从“抢饭吃”到“挑饭吃” 055

1 三大战役,地标中国    056

2 从“三大”到“三高”  066

3 现场促市场    069

4 第 一 次转型    071

第三节 从“挑饭吃”到“造饭吃” 074

1 有破有立  076

2 BT 首单   081

3 投资湖北化    085

4 地产得与失    090

5 新窗口 新模式 096

第四节 从“土灶饭”到“洋大餐” 102

1 搭船出海  103

2 坦桑尼亚之痛  105

3 借船出海  108

4 老外蛮“怪”  110

5 造船出海梦想无疆  114

第三章 智者常虑

第 一节 从经验到规范 122

1 管理觉醒  123

2 鲁布革冲击    127

第二节 项目法管理   132

1 项目法是什么法?  132

2 革谁的命?    137

3 “双高”传奇  140

4 精细化管理    145

5 法人管项目    150

6 两个消灭  154

第三节 总承包管理   157

1 正大经验  158

2 工程总承包    161

3 “441 计划”  165

4 互联网 建筑  171

第四章 因势而变

第 一 节 战略之变 176

1 危机常在  177

2 顺势则昌  180

3 多元之变  182

4 聚合之力  188

5 战略接力  191

第二节 体制之变 196

1 谁来负责?    197

2 决策之变  204

第三节 人文之变 209

1 文化嬗变  210

2 第 一资源  214

3 有人有事业    222

第四节 时代之变 227

1 寻找标杆  228

2 技术革新  231

3 拐点已至  235

4 “五期叠加”  241

5 变和不变  247

第五章 千年雄安

1 千年大计  254

2 雄安第 一标    256

3 建功雄安  260

4 从高速转向高质    270

5 二次南下  278

6 百年梦想  280

后记    287


TOP书摘

序一 伟大进程中的生动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40 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一;是因为改革的进程无比艰难曲折,无论是思想层面、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微观经济层面,每一次进步都可谓步步惊心。我十分有幸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亲眼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

还记得1956 年,我在第 一机械工业部工作时曾看到这样的事:沈阳有两个相邻的工厂,一个变压器厂、一个冶炼厂,都是政府行政主导的企业。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由主管的一机部从云南等地运到沈阳;而冶炼厂生产的铜则由冶金部从沈阳运往全国各地。现在看起来挺可笑,但当时就是那样。一墙之隔的两个厂由于行政主导,没有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1982 年,我被调入刚成立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此,研究经济改革成为我的主要工作。这一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明确提出要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这是党的文件第 一次提到“市场”,第 一次提出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划分,从而撕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口子,为下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

我在《从深圳到雄安》这本书稿中看到,中建三局也正是在这一年走向深圳特区,开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饭吃”到向市场“找饭吃”,承接到建设华夏第 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的项目,还创造了代表中国经济崛起的“深圳速度”。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深圳速度”,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深圳和今天中国“大海一样雄阔”的经济实力。

改革难的是,不断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激发和凝聚创造力。

记得在1984 年,我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份纲领性文件后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决定》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我注意到中建三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 一”。这就很好,我们谋生存、干事业、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就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许多如同中建三局这样由国家指令性计划成立的老国企,是组成中国经济板块的重要拼图,一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他们具有“红色基因”,有许多优良传统,但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将他们的问题研究透、解决好,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就不能算是完美。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中建三局的发展壮大历程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相互印证。中建三局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艰难,但是三局人百折不回、永远向前,一如中国的改革历程。

我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但是所有的宏观经济、顶层设计和各种政策规定由微观的实体企业来体现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片大海!”那么大海的形成正是由无数充满活力的企业汇聚而成,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汇聚成这片大海的欢快细流。研究中国经济,中建三局是生动的案例;研究国有企业,中建三局是鲜活的标本。

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两个重要节点,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建三局在这两个重要节点上都有突出贡献,这不是偶然。

如今,我每次路过长安街,都能看到一幢巨大的建筑正在悄悄长高,那就是“中国尊”。有人告诉我,这是北京第 一高楼,是由中建三局建设的。这些年来,我跑遍全球,也跑遍全国各地,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建筑上,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在长高、变大,路更宽、桥更多,更便捷、更绿色、更文明——就如同其建设者将一个个坐标标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是为序!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62.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