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简史

作  者:庞松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249.00

I S B N :978721309594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的当代史专著,凝聚了我国党史研究者的心血,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精品力作。全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立论,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和主线,着力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

 

本书史论结合,主要写史,但又生动展现不同时期党的理论成果,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与共和国历史互相融通。该书在呈现共和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的同时,客观公正地评价曲折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叙述中较为注重总结和体现历史经验,发挥了国史的镜鉴作用。

 

 

TOP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知名党史学者庞松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主要撰稿人之一)

 

庞松,1949年生,广西北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术成果:独著《新中国诞生实录》《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一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合著《滑轨与嬗变——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立国兴邦:1945—1956年的毛泽东》《30年:转型与变迁》;主编《创新中国——改革发展的世纪性变迁》等。在全国社科核心期刊及主要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TOP书摘

【精彩样章】

 

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由于支援战争的开支浩大,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对旧政权留下的数百万军政公教人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也给政府带来很重的负担。为迅速恢复生产和铁路交通,暂时只能靠大量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亏空。在这种情况下,新解放城市的不法投机资本趁机兴风作浪,使物价持续猛烈上涨。为遏止物价上涨、防止市场混乱,党和政府依靠国营经济和老解放区农民的支持,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继组织了打击不法投机资本的“经济战”。

 

首先是“银圆之战”。进城初始,各大城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均发布以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的法令,限期收兑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明令禁止金条、银圆、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但投机商对政府的法令置若罔闻,他们乘人民币在市场上立足未稳,大肆炒卖银圆外币,使银圆价格轮番猛涨,带动物价指数成倍上涨,严重影响人民币的流通,给正当工商业经营造成极大冲击。在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金融投机势力尤为猖獗,他们甚至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针对金融市场的混乱状况,上海市军管会采取果断措施,一举查封了全市非法投机活动的大本营——证券大楼。这一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银圆价格立即大幅度下跌,全国粮油市场价格也随之回落。武汉、广州等城市也相继缉获破坏金融的首要分子,查封了专事投机的地下钱庄和街头兑换店。“银圆之战”狠狠打击了金银外币投机活动,使人民币迅速占领了市场,对于进城之初稳定物价、打击投机活动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投机资本家趁中央人民政府财政开支困难之际,再次掀起全国物价大风潮。北京的奸商趁机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上海资本家则抢购棉纱、五金、化工原料,推波助澜,造成全国物价猛涨,持续时间达40余天。陈云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审时度势,部署了一场“米棉之战”。从11月1日起,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集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到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上海、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等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致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催征税收,进一步收紧银根。投机商借高利贷囤积的货物不得不贱价抛售,使大批投机商因周转不灵而破产。国营贸易公司利用物价下跌及时购进物资,为进一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作准备。

 

“米棉之战”,是新生人民政权采用经济的而非行政的手段建立经济新秩序的重大举措,投机资本家遭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人民政府在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和资产阶级反限制的斗争中,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正常合法经营的工商业人士的普遍支持。上海有资本家感叹说:6月银圆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物价,实在给上海工商界一个教训。这表明,刚刚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通过大规模吞吐物资等经济手段,已经取得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打击不法投机资本使市场物价趋于回落,还只是暂时的。要从根本上稳定物价,制止通货膨胀,必须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但是,由于战争还在进行,原解放区财政工作的分散状态尚未改变,地方政府征收的公粮和各项税收主要用于地方的支出,中央政府实际担负着军事费用、经济建设投资、救济费用等巨额支出,出现赤字只能靠发行纸币来弥补。随着全国大陆的解放(除西藏以外),金融、铁路、邮电、外贸等方面开始逐步实行统一管理,全国财政工作的统一也势在必行。

 

1950年1月,全国性的军事行动已接近尾声,全国开始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加快了货币的回笼,使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具备了条件。为此,中央财经委员会在陈云的主持下做了一系列工作准备。2月,中央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对统一财经、紧缩编制、现金管理和物资平衡等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经过一系列准备,政务院于3月3日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即: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资金之间的相互往来,使用转账支票经人民银行结算。这个决定,立即在全国各地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各级政府部门紧急行动起来,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推行公债、节约开支;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踊跃缴纳公粮、税款和认购公债;各地隔日、隔旬向中央报告各项主要税收或公粮征收入库数字,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支出方面,严格统一全国机关编制与供给标准,由中央财政部根据实际收入情况,量入为出,尽可能权衡全局,支拨款项,集中力量办最紧迫的大事。在紧缩行政开支的情况下,全国军政公教人员克勤克俭,勉力工作,克服了暂时的困难。

 

在各级政府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统一财经工作很快取得明显成效。从财政收支来看,1950年第一、二季度,财政赤字曾占支出总数的43%和40%;实行财经统一后,第三、四季度即分别下降到9.8%和6.4%,财政收支当年已接近平衡。由于集中了财力,在可机动使用的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保证了解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战役的胜利,又支持了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还抽出10多亿元资金,有重点地推进水利、铁路及钢铁等重工业的恢复工程。从物价水平来看,随着中央财政有了稳定的来源,货币发行减缓;通过现金管理、整顿税收和推销公债等一系列措施,也使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减少,而商品供应却相对比较宽裕。在货币与物资相对平衡的基础上,物价开始趋于平稳。1950年3月的全国批发物价总指数为100,4月降到75.1,5月再降到69.2,到12月维持在85.4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并有所回落。

 

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从此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12年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个胜利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经此一役,国内外那些对共产党能否管好经济抱怀疑态度的人们,也不能不表示赞佩。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不可战胜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统一全国财经,初步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为全面实施建国共同纲领、进行国家各项建设提供了必要前提。同时,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也为建立集中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奠立了初步基础。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04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