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1-36卷)
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1-36卷)


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1-36卷)

作  者:柏杨 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1980.00

I S B N :978702013010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有诸多不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柏杨用独特的语言,将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为晦涩难解的文字,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读者不仅限于专家、知识分子,更扩及到学生、上班族等所有人群,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化为现代百姓的“明镜”,成为当下读者掌握历史规律,厘清混沌时局,看清未来道路的*佳读本。

《柏杨版资治通鉴》具有如下特色:

地名今注:柏杨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并亲手绘制地图,使历史人物于实际舞台上栩栩如生。官名今译:什么是“龙马”“洗马”?柏杨使用现代官名,夹注原称,使能确知其权力地位。西元纪年:《资治通鉴》以皇帝年号及天干地支来记时间,柏杨则使用西元纪年,确切显示时间距离。柏杨曰:《资治通鉴》有臣光曰,今《柏杨版资治通鉴》有柏杨曰,以现代中国人的观点,分析历史成败因果。

此次出版,我们按着国家地图出版标准,在原有历史地图基础上,还重新补绘了今天的中国疆域边界,使历史地图表达更规范和准确。

该书是现代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替代的入门读物。

 

为什么说《柏杨版资治通鉴》

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都应该读一遍的史书?

以史为鉴,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历代人竞相阅读:

 

——王夫之认为此书价值在于:“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

——清朝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曾国藩称之:“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很了不起。”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这部史书读过17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在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读史,吸取古人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

 

TOP作者简介

柏杨,中国人熟悉的作家,其创作大体可分为小说、杂文、历史三大类,总计百余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大陆,并引起广泛注意。著名作品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等。


TOP书摘

柏  杨 序

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 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 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先生 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先生在十一世纪宋王朝时,领导保守党(旧党),跟以王安石 先生为首的革新党(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就在保守党一度 失势期间,司马光先生完成这部巨著。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 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 :

战国时代  前四八○年——前二二一年

三国时代  二二○年——二八○年

大分裂时代 二一八年——五八九年

小分裂时代 九○七年——九五九年

司马光先生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 分明的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因为作者的保守立场,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 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为“驯服术”,指控它专 供统治阶层之用。然而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先生已为我们留下宝藏。 何况,司马光先生处理史料时,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现在“司马光曰” 篇幅中。假使没有司马光先生,史料失散,即令今天的专业历史学者, 具备司马光先生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也无能为力。 宋王朝六任帝赵顼先生把它命名为《资治通鉴》,实是佛头着粪 之举,使一部史书,变成一部政治学问——帝王的镜子。但我们却感谢 他的命名和他所写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和最传奇的一 篇序文。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才惶然而止。不过,虽然它自认为和被认为是帝王的镜 子,事实上,却很少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明王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 权力同时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 镜子里的丑陋映像,原来美如天仙。所以,《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 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 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 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好比说,从王朝的嬗递、革命的频起,我们至少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人民最奢侈的盼望, 不过出现圣君贤相。而如何出现圣君贤相,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他们的 自我克制——品德。这就遇到困难,盖只有另一个权力制衡,才能使人循规蹈矩。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古代的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最高指导 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我们并不认为民主是万能灵丹,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条大河,政治的和军事的力量,都无法把它拦腰斩断,《资治通鉴》上 各式各样行为模子,迄今仍然不断的浇出同类的产品,不细读《资治通 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 根本不可能。

 《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缺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 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翻译上最大的困难约有三点 :一是地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勇于更改地名的民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云端。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 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三是时间,“年”不写“年”,而写着“雍摄提格”,“日”不写“日”,而写“甲子乙丑”。我们的方案是 :地名仍用古地名,夹注今地名,而另行绘制地图,越详细越好,使历史人物,生活在实际舞台之上。官名则全用现代人所了解的称谓,夹注原称,盖必须如此,才能确知他的权力关系。至于“年”,我们使用纪元。 只有纪元才可显现时间距离,不但不再沾惹“雍摄提格”,连年号也作为配件,摆脱争执最烈的“正朔”困扰。至于“日”,我们使用数字, 摆脱“甲子乙丑”。

我们自誓是,不但忠于原文,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还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 都可畅读。 翻译工作直到今年(一九八三),才获实现。因为远流出版公司在牛津大字典的澳洲版上,得到启示。澳洲购买了该字典的文字版权后, 因为分量太多,成本太昂,就分期发行,每月出版一册——即一个字母, 以两年余的时间,全部出齐。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并幸运的获得空前成功。虽然有人担心中文读者会不会有英文读者的企图心,但我们具有信心。决定也每月出版一册,以三年为暂定时限,全部完成。我不敢保 证译文没有差错。但我敢保证,决不是把“曰”译成“说”的白话文。 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 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決,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是为序。

一九八三·七·一五于台北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494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3.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