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白茶时光
白茶时光


白茶时光

作  者:王传意 著

出 版 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2041293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它不经炒和揉这两个程序,以萎凋为其核心制作工艺。近年来,白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爱。但关于白茶的知识,大众还是知之甚少。本书从普及白茶知识的角度,介绍了白茶的基本知识——白茶的制作、白茶的分类、白茶的冲泡和品饮、白茶的发展历程等,对于读者认识白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与此同时,作者王传意作为非物质传承人,从自身的经验出发,阐释了白茶制作这一技艺的经典之处,呈现了白茶这一健康饮品的迷人魅力。

TOP作者简介

  王传意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国家不错制茶师、国家标准紧压白茶起草人之一、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组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鼎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并荣获“2017 中国茶匠人匠心奖”“中国产茶区域靠前匠心茶人”“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等荣誉。

TOP目录

自序:做茶,也是人.....................5
白茶,自然之美...................... 15
一杯好茶的审美..........................23
福鼎,天赐茶乡.........................33
福鼎白茶崛起之路......................43
福鼎味道变迁史........................55
天生丽质的福鼎白茶树种................63
白茶与健康.............................75
茶寄于水..................................87
白毫银针,自然天成........................97
什么是传统工艺白茶?.............. 105
我的基地............................... 115
我想成为这样的匠人..................125
经典与“传奇”............................. 135
荒野之美...................................... 147
老白茶,让生命更有质量.................... 155
在茶里,你看见了什么?................... 167
如何存放白茶............................. 171

TOP书摘

序言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曾教导我:“当你能做出好茶来,你就不会为生计担心了。更重要的是,茶做好了,做人也不会差。”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我儿时在懵懵懂懂中就颇有感触。小时候过春节,压岁钱是要上交的,但没关系,开春以后我们很容易获取零花钱。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与茶相伴的童年,好像很少为钱发愁,在空闲的时候采些茶青去市集上卖,就可以赚到一些零花钱。

  那时候刚进入20世纪80年代,物质还是很匮乏,一些简单的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但到生活的层面,其实一点也不轻松。父亲的茶厂刚有些起色,我们兄弟三人都要给家里帮忙干活,并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对于春季,我们是怀有畏惧之心的,因为春节一过,就意味着需要帮忙清洗做茶的设备、器具。刺骨的冷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J怕的是茶季时要熬夜做茶,想睡又不能睡,还担心出岔子。

  尽管有赚取零花钱这样的小小快乐,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认同父亲教导的那句话。因为做茶这件事,对于童年、少年时期的我来说,更多的是苦与累。也许,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何为生计。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是“世袭”的。小家庭的建立把父亲推到了担当家庭重担的位置上,尤其是农耕生产领域,儿子继承和传承父辈的农耕技能是传统,也是必然。那个年代的我,和早期父亲去学做茶时的生活状态差别并不大,生活并没有给我太多选择。

  父亲做茶的手艺,是从我奶奶那里继承来的。我对爷爷是没有记忆的,只知道他曾是游击队员,参加了闽东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后来在战争中牺牲,是一名烈士。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才3岁,由奶奶一手带大。家里重要的劳动力没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结构失去了平衡。奶奶不愿改嫁,独自带着父亲生活。因为缺少劳动力,她只能种一些仅够解决吃饭问题的粮食,同时做些不算繁重的活儿,比如做茶,卖掉后贴补家用,或者直接换取生活所需。

  奶奶早先只在本地销售,都是街坊生意,需求不大,做的茶也不多。抗日战争之前下了南洋的伯爷爷和叔爷爷在马来西亚站稳了脚跟,他们的朋友回来省亲时,总要带一些奶奶做的茶回去。一来二去,他们总会客气地说到“很香,很甜,很有味道,很舒服”之类的评价,奶奶可能由此找到了评价体系。她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改进品质上,她向老师傅学做茶,去了解其中的奥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十来岁已经是奶奶的得力助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国营茶厂帮工,大半辈子都在和茶打交道。20世纪70年代,他的焙茶技术在十里八乡已颇有名气。

  为了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不管什么样工艺的茶,到了最后,都要完成干燥这个步骤,也方便时时可取。那个时候茶叶的干燥方式主要是炭焙,地上垒几个焙笼,做好的茶叶放在焙笼里,用—定的温度烘烤,焙干。

  在早期,做茶没那么讲究,焙茶的方式比较粗放。有时候技术处理不够细致,或炭不好,或者茶末掉进炭火中,会让茶有异味。父亲炭焙不一样,大家都说父亲做炭焙,香气好,不会有烟火味道,一个人顶三个老师傅。

  茶叶炭焙的核心是温度和细节,温度是靠炭和炭灰的厚度来控制的。燃烧的炭,要覆上一层炭灰,炭灰的薄厚是控制温度的调节器。

  父亲的炭焙技艺高超,来源于他对细节的把控,除了对温度的精准把控,他首先对炭有要求,干净、干燥的炭是首选,炭焙开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炭要先晒,将湿气去除,接下来要将炭烧透,目的都是在随后炭焙茶叶的过程中不产生烟和杂味。炭灰同样要先经过处理,要过滤颗粒物和杂质,炭灰要先烧一遍,将水分蒸发掉,确保炭灰干燥无异味。

  每年炭焙都会留下盖灰,又会消耗掉一些炭灰,这些攒下来的“老灰”不会被轻易丢掉,它们非常干净,好好存放起来,来年再利用。一到做茶时,父亲总要先用大铁锅“炒灰”,这是体力活,也是细致活,是为了去湿气和杂味。现在很多人喜欢喝炭焙的白茶,有些炭焙白茶能闻到炭灰的气息,大概是因为炭或者盖灰没处理好。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00

开  本:其他

加载页面用时:74.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