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作  者:张涛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  价:75.00

I S B N :978710017892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在华人大量涌入美国前,美国人早期的对华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图书、纸媒等各种印刷品文献。在这些文献涉及中国的内容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介绍占有相当分量。可以说,那个时期美国人熟悉的中国人非孔子莫属,孔子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他的思想观念对于美国人认知中国起了重要影响。《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通过深入发掘、研究大量的美国早期印刷品文献(包括流入北美的欧洲印刷品)来考察1849年以前美国人对孔子的认知史及孔子在美国的形象的起源和早期演变。该书梳理了孔子步入美国的初始途径,对孔子在美传播的主要推动者群体进行了分析,详细勾画了早期美国所理解的孔子及其思想,阐释了美国人对于孔子憎爱杂陈的态度以及对孔子影响下的传统中国的认识。该书还着重论述了孔子与美国早期伦理道德、政治原则、发展道路和外交思路等线索的交叉,展示了孔子思想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该书使用的英文文献有860种之多,这其中既有欧美各界人士写作并在早期美国流传的涉及孔子的介绍性材料,也有大量纸媒材料甚至连今天美国人都很少有人知道的当时的一些地方小报和以手稿信件为代表的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献,涵盖思想、文化、宗教、社会、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将这么多年代久远的文字材料用于研究孔子在早期美国的影响,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次。

TOP作者简介

张涛,四川岳池人,北京大学博士。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中华美国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文化关系史、美国华人华侨史、美国种族关系史、美国社会文化等,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国际A&HCI期刊和国内CSSCI来源期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数次获得学校和省级学术奖励。

TOP目录

自序
上篇 孔子初入美国的途径
第一章 耶稣会著译的开拓性贡献
一、《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重大意义
二、李明和杜赫德的影响
三、其他耶稣会成员的作用
第二章 新教传教士的贡献
一、英国传教士的儒学译介
二、英国传教士的非翻译类著述
三、美国传教士的现身说法
四、普鲁士教士郭实腊
第三章 新教孔子观的刊物载体
一、《印中搜闻》上的孔子
二、《中国丛报》谈孔子
三、两刊孔子观的来源及其向美国的传播
第四章 欧美世俗民间文献与孔子人美
一、商人的著译
二、美国商业展览和商人信件的媒介作用
三、商人在华报刊传回美国的孔子形象
四、传入美国的欧洲文人的孔子观
第五章 欧美外交文献传播的孔子观
一、英国外交使团眼中的孔子
二、英国在华官方人员刻画的孔子
三、美国及其他国家使华外交人员的孔子观

下篇 孔子美国化的开端
第六章 透过孔子看中国
一、孔子:堪称完人的异教思想家
二、孔子对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寓意
三、中国孔子崇拜的弊端
第七章 早期美国政治视野中的孔子
一、以孔子为参照的美国政治原则
二、孔子与美国的为政美德
三、孔子衬托的农商道路之争
四、美国早期外交视野中的孔子
第八章 孔子与早期美国的社会生活
一、孔子思想的道德参照意义
二、孔子衬托下的美国道德培养途径
三、孔子与早期美国的日常生活
四、孔子与早期美国的社会进步理想
第九章 孔子与早期美国对华文化攻势
一、区别对待耶稣会与英国传教士
二、鼓动美国传教士亲临中国的声音
三、在中国迎击孔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1):书籍、印刷品、手稿等
二、原始文献(2):报纸杂志
三、研究性文献
附录 孔子思想传人美国大事记(1849年华人移民之前)
后记

TOP书摘

《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英国在华的外交势力不局限于两次高调的外交使团,常驻中国、有官方背景的英国人也是英国外交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人同样有着大量观察、接触和研究中国人及其思想信仰的机会,他们中的某些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册,并最终付梓成书。著作虽出版于英国,但很快传人美国,成为美国人认识中国和孔子的重要渠道。官方人员看待孔子,其态度同样是赞赏与批判并存。
  作为这一群体的代表,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值得一提。1813年,年仅18岁的戴维斯来到广州,供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他1816年随同阿美士德使团到访北京,1833年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1844年充任香港第二任总督。戴维斯钻研中国文化与习俗,写下《中国人》一书,于1836年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出版。
  《中国人》从四个方面刻画孔子。其一,孔子与中国政治的相互依存关系。戴维斯指出,孔子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忠孝思想,尤其适合看重稳定和秩序的中国政治体制。政府因此把儒家思想作为教育和考试内容,并在各个层面贯彻孔子的思想原则。孔子毕生都在尝试将自己的思想用于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显示孔教本质上就是“道德与政治”体系。因为孔子思想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政府支持或鼓励的孔子崇拜达到了极其普遍的程度。戴维斯写道,中国人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几乎没有中断过,满清自己的信仰都无法与其比肩。汉明帝就是因为崇信孔子,把孔子所言“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与梦中见到的金人联系起来,从而派出使者,前往西方找寻所谓的圣者,结果从印度带回了佛教。戴维斯提到,早在汉代,皇帝就称封孔子为“公”,以示最高礼遇,到了明代,孔子有了“至圣先师”的称号,并一直沿用。遍布中国县府以上城镇的孔庙和孔子后人一直享受的贵族身份,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中国人崇拜孔子的状况。与孔子直接相关的四书五经,是孔子思想的载体,也是中国教育考试体系的核心。戴维斯表示,中国学生必须学习和记住四书五经,完整掌握九本典籍及其注疏,是中国人获得功名利禄的必备条件。到了中国的最高学府翰林院,四书五经依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二,戴维斯明确赞赏孔子的秉性、经历和人格。在《中国人》第二卷,戴维斯有专章叙述孔子的生平和贡献。他认为,孔子自幼就与众不同,对玩乐不感兴趣,而是专注于严肃认真的追求,思考道德与政治思想。孔子毕其一生,都在试图变革社会,恢复古代圣王的思想。戴维斯称赞说,孔子此举是“真诚的”,因为他不是以此作为实现个人野心的垫脚石,而是在发现无法改变现实时,就会放弃理应享有的地位。孔子简朴勤奋,待人谦卑,致力于教导各个阶层的人们,有弟子三千,成名者七十有二。孔子的阅历和品行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威望,戴维斯不但认为中国另一思想家老子都因孔子拜访而声名大振,而且也没有如其他西方人一样,讽刺与孔子有关的神话传说。戴维斯只是平静地叙述说,孔子据称身长超过9肘尺(约合4.5米),在孔子出生前夜.有双龙环绕房屋,其母则听到天奏仙乐等。
  其三,对于孔子思想以及儒家经典,戴维斯多有溢美之词。戴维斯表示,从这位东方导师的道德思想,人们可以看到人类普遍认可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作为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优点,尚无其他思想体系能够企及。具体而言,孔子思想表现出三大可取之处。一是健康的为政原则。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21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4.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