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作  者:令狐磊 主编,佟佳熹 等著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  价:128.00

I S B N :978755981960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史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一场寻访中国现存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中国民艺之旅。旅程中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艺匠人的大爱与坚持。

 

TOP作者简介

  主编:令狐磊,曾为《新周刊》主笔,创意总监。入职现代传播集团后作为创意总监参与创办《生活月刊》,并曾兼任《周末画报》城市版总监、《新视线》主笔等职。担任《生活月刊》创意总监期间,其主持策划的报道曾多次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卓越编辑奖项。上海精选时尚文化集合店『衡山·和集』创意总监。

 

TOP目录

卷一·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

茫茫九派流中国

|宜兴紫砂壶|小世界/7   

|苏州缂丝|丝路/14

|扬州漆器|与回忆无关/22   

|南京灯彩|蝶变/28

|南京云锦|寻造物之巧妙/35   

|江宁金箔|宛转黄金箔/45

|南通缂丝|通经回纬/53   

|南通印染|采蓝/62

|宣城宣纸|飞鸟和鱼/70   

|徽州徽墨|墨出青松烟/77

|万安罗盘|经纬天地/86   

|景德镇青花瓷|青花人生/93

卷二·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

致中和美学

|富阳元书纸|土纸元书/105   

|湖州湖笔|湖颖生花/112

|杭州天竺筷|竹子上断云闲/119   

|黄岩翻簧|雕簧/125

|乐清蓝夹缬|蓝染夹缬/131   

|王星记扇子|不需风/137

|龙泉青瓷|做瓷/143   

|西湖绸伞|竹底西湖/153

卷三·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

手艺与土地

|晋宁乌铜走银|铜银错/165   

|剑川木雕|墨斗迷津/172

|剑川甲马|诸神绝尘/179   

|晋宁鸟笼|鸟笼村/186

|尼西黑陶|锯末灰冷/192   

|三都马尾绣|马尾三毫/199

|腾冲皮影|最后的刘家班/205   

|丹寨芦笙|苦竹芦笙/213

|苗寨蜡染|彼时苗寨/219

卷四·手艺的情感与灵性

匠人之心

|控拜银饰|银匠村最后的太阳/231   

|绥德石雕|雕刻石光/244

|苗族蜡染|蜡笔光花/254  

|龙泉宝剑|铸剑龙泉/266

|崇明土布|忽逢崇明/272   

|潮汕灯笼|竹灯承忆/281

|木活字印刷|梓辑的光年/290

卷五·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

民艺守望者

|黄永松|皈依于平常/300  

|马可|心的作业/310

|南朗|寻找白衣黑裙/321   

|左靖|皖南村庄的日常/329

|蔡仕伟|我们欠缺的体验/338   

|陆斌|时光的灰烬/345

|邱志杰|破竹/354   

|《蜗牛》|慢慢走,一定会到达/364

|稀捍行动|寻回遗忘的美好/373

 

TOP书摘

  茫茫九派流中国

  撰文 令狐磊  摄影 祁明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里是毛泽东的长江。“九派”既指长江的支流众多,又应合文化长河的多种融汇之义。

  对我们来说,沿着长江,找九派民艺,这是一次关于长江中下游“物质文明”的知识考古之旅。福柯说:“物质文明”独有其缓慢性。流淌千万年的长江水依然如是,它和长江流域独有的文明相伴相生。“每一个层次都蕴含着自己特有的分割。人们越是接近最深的层次,断裂也就随之越来越大。”在福柯看来,如航道史、麦子或金矿史、旱灾和灌溉史、轮作史、人类的饥荒与繁育的平衡史莫不如是。

日本民艺宗师柳宗悦在定“民艺”的性质和界限时,提出其5个显著的特点:

  1.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作的器物。

  2.迄今为止是以实用为第一目的而制作的。

  3.是为了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着的。

  4.生产的宗旨是价廉物美。

  5.作者是工匠。

  柳氏的用意是将“贵族工艺”和“个人工艺”“民艺工艺”做一个明确的分离和对比,前者是指使用高贵材料精雕细刻的上层宫廷工艺;中者则是现代专业(职业)工艺家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及其作品;后者,则完全是那些可以大量制作的价廉物美的器物。

但在现实状况下,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贵族工艺与个人工艺之间并不能严格意义地分离。而随着我们结束帝制近100年以来,中国宫廷贵族的“贵族工艺”需求已基本消失,而“民艺工艺”则与民俗文化过多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考察的宜兴陶、南通蓝印花布等几个民艺代表来看,它们基本要走的路线是“个人工艺”与“民艺工艺”的结合之路,通过若干个工艺大师的技艺魅力,带动更大规模和数量的民艺制作。

从历史上来看,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是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中原战乱,人们不得不南下寻觅安逸之所,而礼俗承袭中原再融合当地水土,便是自然。也因为水稻良种的引入——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种植,繁荣状况一时无两。如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的中国赢得了一场“生物革命”,也让苏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然而太湖地带水路稠密的客观地理状况在人口大量繁衍后,很早就呈现了土地稀缺之势,也随着苏州、扬州这样的大城市的兴起,大量的生活器物需求促使了一些失去土地或者本身便有一技之长的人,成为民艺的创作者、工匠,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让自己的手艺成为家族的烙印。

  直至如今,如果不是靠桥梁、隧道,太湖和辽阔的长江入海口依然是这片区域地理沟通的天然屏障。水体庞大,相对的隔离,也如同瑞士般,有着大雪封山时期相对安静的时间段。我们可以想象在当年,很多的民艺作坊,在适合生产的日子潜心劳作,在赶集时节,通过船舶,穿越二十四桥、罗甸巷和漆货巷,来到商贩云集的集市,或是通过大运河直达汴京,甚至是通过扬州港,直通海上丝绸之路。

在更多寻常的村落,中国人安静而勤奋地劳作,可比繁星,这也是我们国家性格的一部分。泾县的宣纸就曾这样极为神秘地隐藏在黄山北里的茂密山林中,直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寻访到此,并将制作工艺“偷师”。可如今,等到我们在21世纪的2009年再去看,这里变得愈发像个情报机关,一个紧锁文明的情报机关。

  这次走访的民艺精粹,从地图上看过去,从苏州、南通、扬州、南京一路沿长江到万安、景德镇,绕到太湖西南岸的无锡,宛若一条珍珠项链,是民艺中国的璀璨之路。

  联系起我们这串中华文明的“珍珠瑰宝”的人,国家称他们为“工艺大师”或“传承人”,我们甚至还可以称呼他们为“人间国宝”——在日本便是这样封称的,自1950年后,他们为了保护“无形文化财”,便立法《文化财保护法》,把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封为“人间国宝”。

  这让我们想起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随行是一支庞大的团队,在其第二次试图东渡的清单上,带去的除了和尚17人,还有玉工、画师、雕塑工、雕刻工、铸工、抄写者、绣花工、文人、铸碑匠及各种工艺匠,共185人。假设当时能成功东渡的话,现在的日本也许会更多地存留中国唐代的工艺。而如今,日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品种有1000多种,说它是民艺大国,并不为过。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我并不认为宣纸传播到日本(只是偷师这个伎俩不大符合道德文明)是一种“国宝”的流失,我反而觉得如果宣纸不能“走出去”,为更多人所用,才是文明的没落、“国宝”的悲哀。

  中下游地带如今是继珠三角之后的又一片世界级制造工厂,也是富庶之地。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正在消灭传统的村落,而越来越快的动车组也将上海到武汉的旅程压缩到5小时左右。技术、城市化与速度都在改写着这片土地的风貌,技艺、生态与情感因素都在发生剧变。而这一块又正好是千年来民艺历史文化的巅峰记忆与遗存之地,所有这些因素的碰撞,也让我们对此地的民艺考察更具必要性与迫切性。

  我们试图阐述长江民艺的意义网络(the network of signification):以长江为干,周边的江河支流、湖泊为脉络,连接相关的历史、当代关系,经由对单个民艺技艺的传承及文化意义的诠释,扩大至探究地域文化和历史生成的意义网络,并试图重新建立民艺历史与当今生活的关系。

  我相信,这个意义网络只是一次示范。我们最终期待的是:民艺的整体复兴——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00

版  次:1版

开  本:16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72.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