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中大哲学文库)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中大哲学文库)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中大哲学文库)

作  者:张祥龙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10017612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中大哲学文库》中张祥龙通过现象学的方法,以礼、乐和亲亲为出发点,对孔子的思想、生平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该书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

TOP作者简介

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已退休),曾在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任教。研究方向:现象学、儒家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

已出版著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家与孝》等。

译作:《致死的疾病》(与他人合译)、《精神的婚恋》。


TOP目录

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第一节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第二节 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第三节 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第一节 “三十而立”的含义
第二节 “问学”之礼-理
第三节 教学
第四节 春秋格局
第五节 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第一节 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二节 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第三节 从政经历
第四节 周游列国
第五节 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第一节 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第二节 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第三节 《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第一节 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第二节 诗言的功能
第三节 以诗事君、事父
第四节 诗-思无邪
第五节 《关雎》之兴
第六节 王国维诗论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第一节 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第二节 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第三节 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第四节 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第一节 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第二节 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慈与孝——的时间分析
第一节 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侬人”之人性
第二节 时间性与意义
第三节 意义机制
第四节 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第五节 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第六节 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第一节 仁爱与亲子之仁
第二节 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第三节 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第四节 破解“黑洞”之“光”
第五节 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术化人生形态
第六节 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第七节 仁政与政仁
主要引用文献

TOP书摘

开 篇 辞

这门课是要探讨孔子的人生与哲理,由此而使你们能够通过新的视野来看待儒家。近一百年来,孔子的形象和思想地位已经有了重大变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真心认为他是我们的至圣先师,更少有人相信他的思想是指导中华民族当今和未来的天极北斗。有那么多的书讨论他,涉及他,大多或虚捧,或实贬;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还情不自禁地使用或窃用他的名字。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历史博物馆中的珍贵展品,而人们打量他和理解他的基本视野,都已经被相当陈旧的西方学术框架限定了、切割了和贫乏化了。而且,甚至在清末夷祸之前许久,对于孔子的解释就已经有所偏离,尽管相比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史,那还远不是致命的。

经过人生的多重经历和几十年的思想追求,现在可以说,我属于那极少数至今还真心相信他的圣人性和思想真理性的人。但是我不会在课堂上直接向你们灌输信念,而是会将我的授课限于讲道理和对于各种事实的挖掘和再解释,即便得出某些反映我个人信念的结论,也应该是建立在论证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要通过追究那些记载孔子言行的文献—以《论语》为核心的一批文献,并通过与其他看法的切磋,来揭示他的人生与学说的哲理,其中有些是还没有被前人探及的,不管这“前人”是信奉还是反对孔子。面向事情本身的展示有它自己的轨迹、脉络和生命,它是否能够引导到积极的信念,就要看缘分了。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中,哲理一般就意味着哲学,尤其在我们哲学系的氛围中,更是如此。但“哲学”这两个字后面有不少问题,需要辨析。这里首先申明,我讲的“哲学”不是狭义的,也就是不以传统西方哲学为模式,而是广义的。所谓广义的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思考就意味着诉诸理性,但是这种理性不一定限于逻辑理性、科学理性或者西方的概念思辨理性。理性要讲道理,不是上来就让人信仰或只是表达个人感受。那你说《易经》讲不讲道理?起码《易传》讲道理,因此《易传》也属于我们这里所讲的哲学,而《易经》的卦象也有直接显示出的道理。所以大家不要误解。本课的儒家哲学研究,恰恰是对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基本方法的某种隐含的批判,反映出我对于一百来年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中的儒家哲学研究,有一些我自己的看法,甚至批评,觉得以前的哲学观太窄太板,都是通过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化格局来看待儒家,把儒家哲学里面重要的,尤其是活生生的东西压抑和掩盖了。而这门课就要努力让它们再显露出来。

所谓儒家,是以孔子为源头,为中心的。以前有过这么一个倾向:研究儒家的创立,或儒家的道德、教育时可以讲孔子,但一涉及纯哲学或哲理,就退缩了,好像孔子这里没有多少真东西,要往下到孟子、荀子才有一些,而到宋明理学才达到高峰。我完全不同意这些看法,相反,我认为儒家哲学中最深奥的、最重要的,到现在还可以被我们活生生地体验到,而且未来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活的东西,应该首

先来自孔子。这是我心目中儒家的真正源头,我们首先应该回到这个源头,甚至更早。无论如何,最重要的应该是孔子,并且要讲他的哲理,而不只是从文化、文献上或一般的思想史上去考察他。

这门课计划讲两个学期。这学期主要围绕《论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第二部分探讨具有完整生命的孔子思想,一种活在“艺”中的儒家哲理、道德、政治和信仰;第三部分,如果能讲到的话(实际上未讲到),将讨论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际遇与未来。下学期将讲孔子后学,这部分以后再说。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17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2.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