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无泪而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无泪而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无泪而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作  者:[以色列] 吉迪恩·格雷夫 著

译  者:曾记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丛 书:万有引力书系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69.80

I S B N :978721813793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披露了二战纳粹灭绝营中最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特别工作队”是在纳粹实施种族灭绝的集中营中被挑选出来、被迫在毒气室和焚尸炉旁工作的犹太奴工。他们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杀戮场景,还被迫参与其中,同时也承受着外界的责难,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作者通过多年的资料采集和访谈(许多人是首次披露他们的经历),以丰富的细节和严密的逻辑,重构了“特别工作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煎熬,无声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反人类暴行。

TOP作者简介

  吉迪恩·格雷夫(Gideon Greif)教授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两所机构担任首席历史学家和研究员,分别是以色列Sham Olem宗教及犹太大屠杀研究所,以及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犹太大屠杀教育项目基金会,同时也是以色列奥诺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和历史学家。

  在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和灭绝营研究领域,吉迪恩·格雷夫教授是世界级专家。他对奥斯维辛历史z卓越的贡献在于他的开创性著作《无泪而泣》,该书记录了“特别工作队”的历史,这是奥斯维辛-比克瑙一支特殊的犹太囚犯工作队,卷入大屠杀机制的运行当中。该书最早经由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现已成为一本国际畅销书,被译为十二种语言。 

TOP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他们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他们

第二章

约瑟夫·萨卡尔:“活下去,才能揭露真相”

第三章

德拉贡兄弟:“始终相伴,不论希望还是绝望”

第四章

雅科夫·加拜:“我一定会逃出去!”

第五章

埃利泽·艾森施密特:“感谢一家波兰人……”

第六章

扫罗·哈赞:“生命已不重要,死亡就在眼前”

第七章

列昂·科恩:“我们已被非人化,我们犹如机器人”

第八章

雅科夫·西尔贝格:“焚尸场中,度日如年”

 

TOP书摘

  特别工作队的设立

  第一批被党卫队强迫去搬运、焚化尸体的并不是犹太人,起初也没有“特别工作队”这个说法。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里的屠杀设施包括毒气室和焚尸场,主要是为了大批量地处死犹太人而启用的。所有遇难者中,犹太人占绝了大多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九成以上的死者都是犹太人。不过,死于毒气室的也有很多非犹太人,包括波兰人、苏联战俘、吉普赛人(辛提人和罗姆人),以及其他屯提。第一批被挑出来用毒气处死的人是波兰囚犯,他们是死于一项所谓的“安乐死”计划,该计划旨在除掉一些无法治愈的病号。他们从集中营被运往位于索能斯泰因的“安乐死”设施,再用一氧化碳毒死。之后不久又有第二批病号,本来要从奥斯维辛运到索能斯泰因。不过,这批人最终被毒死在奥斯维辛一座焚尸场的停尸房内,这座焚尸场1940年就已启用。1941年9月3日,250名囚犯(大部分是波兰人)从集中营的医院被挑选出来,用于试验齐克隆B毒气的效果。他们被带到位于奥斯维辛主营二区的地窖。之后,又有大约600名苏联战俘、军官和政委从战俘营被运到主营区,带到了二区的地窖。这些人全部都被毒气毒死了。

  还有一些临时毒气室[称为一号地堡(Bunker)和二号地堡],也被用于处死非犹太裔的囚犯。比如,1942年6月11日,原先关押在一处监禁地的320多名波兰囚犯在地堡被处死。 同年8月3日,德国人又从医院里挑出了193名患病的囚犯,把他们押到了比克瑙,用毒气杀害。1942年8月29日,德国人又以同样的方式处死了一批波兰囚犯,多达746人。“特别工作队”(Sonderkommando)的说法于1942年9月正式使用。“工作队”几经变更,于1943年初才最终成形。“特别工作队”一词源于“焚尸场工作队”(Krematoriums-Kommando),后者指的是1940年奥斯维辛主营区的焚尸场启用以后被派去那里工作的一小批囚犯。关于特别工作队初始时期的情况,目前尚无目击者的证词。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这一时期工作队里具体有多少人,只知道其中很少几个人的名字,包括瓦茨劳夫·里普加(Waclaw Lipka)。这批队员的任务是往焚尸炉里添燃料,焚烧囚犯的尸体。这些囚犯或死于集中营中的恶劣条件,或是被党卫队的人杀害。

  起初,集中营的管理者并未将焚尸场工作队中的囚犯与其他囚犯区别看待,也没有把他们归为“知密者”(德语 Geheimnisträger,目睹罪恶的人),于是几个波兰队员就想办法重新分配到了其他的工作队。弗拉迪斯拉夫·汤米切克(Wladislaw Tomiczek)就是其中一员。我们还得知另外两名波兰队员的名字,分别是约瑟夫·伊尔丘克(Jozef Ilczuk)和米奇斯瓦夫·莫拉瓦(Miecyslaw Morawa),他们在焚尸场工作队一直做到1941年6月。而这份差事还有个名字,叫做“司炉工”(stokers, Heizer),这个说法符合他们在那一阶段的实际工作内容:焚烧尸体。1942年5月,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从那时起,焚尸场工作队开始由六名囚犯组成:三名波兰人和三名犹太人。其次,一度又单独组建了一个新的小队,称为“费舍尔工作队”(Fischl-Kommando, 以队长费舍尔的名字命名),附属于焚尸场工作队。“费舍尔工作队”由四到七名囚犯组成,听命于集中营内盖世太保办公室(政治部)。盖世太保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焚尸场管理(Krematoriumsleitung)。当时焚尸场的负责人是沃尔特·卡科纳克(Walter Quakernack)。

  “费舍尔工作队”的成立,是因为1942年5月起有大批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越来越多的尸体需要运送到焚尸场去,集中营里需要有一支特殊分队来执行这项任务——而此前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一个号称“运尸工作队”(Leichenträgerkommando)的小分队,专门搬运那些指定要焚烧的囚犯尸体。这些囚犯大都死于饥饿、疾病或纳粹的毒手。但是在毒气室里被处死的人太多了,超出了这个小队的工作负荷。于是,“费舍尔工作队”的囚犯们就被派去进行焚化尸体前的准备工作(焚烧环节则由“司炉”接手),并在毒气放完之后清扫毒气室。有段时间,他们还要把尸体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不过,从1942年6月底起,走向死亡的囚犯们在进入毒气室之前就被迫脱光衣服。“费舍尔工作队”的队员们则负责把衣服收集起来备好,交给另一个工作队运走。他们还需要清理焚尸场的院子。如果那些脱光衣服进入毒气室的囚犯留下了什么东西,也由他们来收起。工作队必须在下一批囚犯送达前迅速完成这些任务,这样新到的囚犯才丝毫不会觉察到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从一开始,“欺骗”便是大屠杀这一罪行的中心原则。

  作为一个单独的小队,“费舍尔工作队”只存在了几周时间。1942年6月前后,两个小队就合并到“焚尸场工作队”里面。据丹努塔·切克(Danuta Czech)的说法,1942年2月15日,按照“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第一批被指定处死的犹太人从上西里西亚地区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些人被带到了主营区中的毒气室,在那里惨遭杀害,尸体在焚尸炉里化为灰烬。1942年5月,因为要维修烟囱和锅炉房,主营区里的焚尸场暂时关闭。因此,所有的尸体都被运出奥斯维辛,送到了比克瑙,扔进了大坑里,用土盖上。所有这些任务都是“费舍尔工作队”的囚犯们完成的。焚尸炉修好以后,主营区里的焚尸工作便又恢复了。

  比克瑙的埋尸坑是由“埋尸工作队”(Begrabungskommando)的囚犯们挖出来的——这个工作队的成立就是为了这项差事。1942年5月,一批批的犹太人开始被定期运到集中营,于是又出台了另一项和灭绝犹太人有关的规定:系统的屠杀行动要在比克瑙进行,而不是奥斯维辛,因为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频出故障,已经不能进一步大规模使用。德国人决定在比克瑙集中营地面上挖出的大坑中焚烧尸体。他们把大坑的位置选在一片白桦林内。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时,鲁道夫·赫斯(Rudolf Höss )认为,这片树林边的两栋房屋可以改建成毒气室。这两栋房子一栋被称作“红屋”或“一号地堡”;另一栋则被称为“白屋”或“二号地堡”。可以肯定的是,一号地堡的第一次毒气屠杀发生于1942年的早春。随后,二号地堡也同样投入使用。前面提及过的“埋尸工作队”成员和被派到地堡的囚犯一起,构成了之后“特别工作队”的核心。党卫队选了一群来自斯洛伐克的犹太人到“一号地堡”工作。这群囚犯大约有200人,其中30到50人被派到地堡里面工作,而其余的人则负责挖坑和往坑里填尸体。另一队犹太囚犯由大约五十名男性组成,被挑选到“二号地堡”去工作。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囚犯们在进入毒气室前能尽快在地堡外把衣服脱掉(1942年8月起有了专门的脱衣室)。脱衣之后,工作队成员便带领囚犯们进入毒气室。在一过程中,他们还要把那些起了疑心、紧张不已的人隔离出来,以防扰乱其他囚犯的情绪。工作队队员要带着这些隔离出来的人,还有毒气室塞不下的人,来到地堡后面的一个地方,由党卫队将他们全部枪杀。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540

开  本:32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62.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