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 下册)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 下册)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 下册)

作  者:[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译  者:吴象婴,梁赤民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 书:培文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系列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30127027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升级版对照原版对译文进行了精校,修正了前一版中的瑕疵,让这本经典呈现出更完美的面貌。
  《全球通史》论述了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同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是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强烈的现实感。该著作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被认为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下册的内容主要为1500年以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世界。

TOP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1913—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州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他一生学术成果斐然,生前共出版了《1945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等18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享誉世界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可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实践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学均将其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


TOP目录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一、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葡萄牙在亚洲
四、世界的瓜分
五、征服者和新西班牙
六、伊比利亚的衰落
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一、西北欧早期的扩张
二、荷兰的黄金世纪
三、英、法竞争
四、英国的胜利
第二十四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一、俄国扩张的地理环境
二、俄国的早期扩张
三、征服西伯利亚
四、西伯利亚的行政管理和发展
五、征服乌克兰
第二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一、新的全球性视野
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
三、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四、全球性的政治关系
五、全球性的文化关系
六、历史展望中的近代初期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二十六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二、科学革命的进程
三、科学革命的意义
四、工业革命的根源
五、工业革命的进程
六、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七、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六、民族主义
七、自由主义
八、社会主义
九、政治革命中的女性
第二十八章 俄国
一、1856年以前的俄国和欧洲
二、俄国和欧洲,1856—1905年
三、1905年以前的俄国和亚洲
四、第一次俄国革命和结果,1905—1914年
第二十九章 中东
一、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徒
二、土耳其人
三、阿拉伯人
第三十章 印度
一、印度的传统社会
二、英国的征服
三、英国的统治
四、英国的影响
五、印度的民族主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和日本
一、中国的开放
二、中国的改革与革命
三、日本的现代化
四、日本的扩张
第三十二章 非洲
一、奴隶贸易
二、探险时代
三、非洲的瓜分
四、欧洲的影响
第三十三章 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一、种族欧化
二、政治欧化
三、经济和文化欧化
第三十四章 波利尼西亚
一、岛屿和航海者
二、商贸与殖民地
三、欧洲的影响
第三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一、欧洲的政治优势
二、欧洲的经济优势
三、欧洲的文化优势
四、白人的负担
五、对欧洲优势的最初挑战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一、战争的根源
二、萨拉热窝
三、战争的欧洲阶段:1914—1917年
四、战争的全球阶段:1917年的俄国革命
五、战争的全球阶段:美国的介入
六、和平解决
七、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十七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一、土耳其
二、阿拉伯中东
三、印度
四、中国
第三十八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一、共产主义在俄国的胜利
二、共产主义在中欧的失败
三、意大利成为法西斯国家
四、西欧的民主主义问题
五、欧洲的稳定与和解
第三十九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一、五年计划
二、大萧条
第四十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一、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二、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
三、西班牙内战
四、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
五、战争的到来
第四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后果
一、战争的欧洲阶段
二、战争的全球阶段
三、世界历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十二章 诸帝国的终止
一、殖民地革命的根源
二、印度和巴基斯坦
三、东南亚
四、热带非洲
五、南非
六、中东
第四十三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一、战时的团结
二、欧洲的冷战
三、远东的冷战
四、冷战的结束
第四十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源和性质
二、对发达的第一世界的影响
三、对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
四、对不发达的第三世界的影响
五、对全球的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索引

新校本编后记

TOP书摘

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节选)

  我们对人类过去的这一研究已到了*后的部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每个主要阶段结束时都要停下来盘点一番。我们会问自己:“历史对今天有什么启示?”我们在每个主要部分的结尾都会问这一问题,本书也是以此划分章节的。在最后部分该问题的答案之所以比以前的长,是因为现在每一年比过去几十年或几个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还要多;还因为生活在21 世纪前夕,我们正在回顾数千年来人类的正确和错误行为。

  这一跨时很长的审视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我们人类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就。很早以前,人类的首次登场很可能是在非洲大陆,作为弱小、相对稀少、似乎毫无防御力的生物,我们的未来似乎也因处在高度竞争的出生地而没有希望。我们没有大象那么大,没有狮子那么强壮,没有羚羊那么迅速,也没有像臭鼬、豪猪或乌龟这些动物的保护手段。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动物,这主要是因为只有我们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使环境来适应我们的遗传特点,而不是相反,像其他所有物种那样去适应环境。

  因此,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命运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产物。已故的宇宙科学家卡尔·萨根提到了这一品质的意义。他说,当今的高科技已使人类摆脱了遭到灭绝的双重威胁:绕地小行星的爆炸和早已形成的新冰川纪的袭击。小行星的轨道可以跟踪,我们可以使那些被发现将会和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偏离原来的轨道,或用核导弹将它们炸碎。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巨型行星太阳镜集中太阳的热能来温暖冰冷的地球,利用太阳能防止或缓冲新冰川纪的到来。这种行星伞和行星加热器的结合为人类提供了某些安全感,防止他们成为宇宙蝇拍的牺牲品,尽管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这个蝇拍会扼杀地球上的生命。人类不久将在其他星球上建立殖民地,这将使人类成为第一个多星球的物种,以此获得更进一步的安全保障—这是一个可以重新提供极称心的保险以防御未来灾难的本领。

  人类的首要地位似乎非常安全,以致有些科学家期盼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未来。斯坦福大学工程学教授及系统理论专家威利斯·哈曼宣称:“我看到,随着人们创造了可选择的发展、可选择的经济、新型的企业家、新型的社群,在整个地球上发生着各种奇妙的创新事物。新的社会的各个部分正在建成,它们不再威胁着任何人,因为它不是一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或类似的东西。它是十分有机的……我们的时代是人类生存的伟大时代之一,我们正在实现一种进化飞跃,人们将只需用一生的时间就可跨越。我对将要发生的一切充满信心。”同样热情洋溢的是加州理工学院地球化学家哈里森·布朗,“我很自信地认为,今天的人类已拥有比其所认识到的更大的力量。我相信,人类已有能力创造一个全世界的人们都过着自由、富足,甚至具有创造力的生活的世界……我相信,我们能创造一个将使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变得微不足道的世界“。

  与这些令人愉快的期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在一些国际畅销书令人沮丧的标题,例如《世界的末日》《未来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等。对人类前景的忧虑不仅局限于书店里。一个国际小组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黎巴嫩和新西兰随意调查了3 万名男女,发现这些人严重抑郁的发生频率比其祖父母辈高3 倍。

  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时代之谜:人类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而同时又因自我怀疑变得步履蹒跚—害怕不能登至峰顶,而是落到死亡之谷。这种自我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与哈曼和布朗所设想的潜在乌托邦相对应的是在报纸标题和电视屏幕上明显存在的敌托邦。福坦莫大学的年报《社会健康指数》明确提出了这种潜在性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该报告以人口调查局的有关青少年自杀、失业、吸毒、中学退学率及所得到的可购住房等统计数据为基础,检测了美国社会的健康程度。这个指数从1970 年的75 下降到1991 年的36,该年报负责人的评价是“糟透了”。

  为什么在有些科学家所期望的乌托邦与实际存在的敌托邦之间会有不断拉大的鸿沟呢?答案可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找到。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化都由为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而设置的控制机制构成。文化是在诸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因而体现了它们的生存智慧。构成各种文化的价值观旨在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存续能力。因此,通常体现在诸文化中的社会标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繁衍以保证种族的永存,最大限度地生产以保证经济的维持,最大限度地加强军事力量以保证实际的生存。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文化已成为它们各自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个体只有通过他们的文化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任何对文化价值的威胁就像对其他基本必需品如食物和水的威胁一样严重。为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价值的实质更替或改良。为此文化的僵化也是亘古长存,即使是在今天,在快速科技革新使相应的快速社会革新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不过,科技变革通常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一般都能提高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革则是令人恐慌和遭到抵制的,因为它威胁到传统、令人舒适的价值观和实践。

  这种二元对立在整个历史中一直盛行,结果就是社会在我们自己创造的科技风暴中停滞不前。这种脱节应对玷污人类历史的大量的长期暴力和血腥屠杀负有责任。现在这种脱节仍在继续,并且正在直接、消极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就像电视屏幕和报纸上的标题所不断显示的那样。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6.8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