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作  者:孙震

出 版 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54115440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摆脱了自然的束缚;经济的增长,使我们挣脱了物质的枷锁。我们仿佛朝着越来越美好的世界迈进,然而现实社会却是物欲横流、不思节制、为所欲为、浮躁喧嚣,焦虑、疲惫、迷失、茫然可说是现代人的通病。

      《论语》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结,小到举止言行、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大到修身立德、为政处事、治国理政,无一不涉及。

      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教授,以经济学视角全新解读《论语》,利用古人的智慧解决当前社会的各种难题,找出未来世界的运行法则──在物欲与自我利益高涨的当下,仁慈和伦理并非陈旧的观念,只要回归孔子指引的方向,世界就能永续发展。

TOP作者简介

      孙震

      台湾大学原校长,知名经济学家,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博士。

      本书的缘起始自“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论语》英译计划”。作者怀着对《论语》极大的兴趣和热忱投身于英译小组;计划结束后,作者自觉对《论语》仍有千言万语亟待诉说,欲罢不能,于是,便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版。

      经济学家的身份给作者在解读《论语》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即从经济学观点体认文化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解读《论语》的一次新的大胆的尝试。作者的这些努力,旨在鼓励大家都来读《论语》,因为读《论语》,此其时矣!

TOP目录

序读《论语》,此其时矣

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自序大家读《论语》

学而篇

学习是幸福的源泉

品德比才华更重要

儒家人格的特质:温、良、恭、俭、让

贫而乐,富而好礼

为政篇

礼乐教化胜过政令与刑罚

学习与思考使人生的智慧增长

八佾篇

礼在伦理之后

里仁篇

仁义必须在利益前面

利诚乱之始也

真才实学才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

君子与小人之别

公冶长篇

王者的气概与智慧

不要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子贡未闻孔子谈性与天命

四项君子的品德成就子产政治家的地位

说话真诚、做人正直才能受人尊敬

子路重情义,颜渊重品德,孔子心怀天下

雍也篇

子路果决、子贡通达、冉求多才,皆可以为政

心中怀着远大的理想才会不在意眼前的穷困

博施济众是仁的极致

述而篇

丰盛人生的四个条件

财富虽好,但我心中另有向往

孔子闻《韶》:音乐的社会功能

求仁得仁,道德本身就是人生的目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泰伯篇

忠、孝、友爱,不求人知,可谓至德矣

虽有珍贵的品德,仍须以礼节制

子罕篇

孔子少谈的主题:利、命、仁

既竭吾才,欲罢不能:学习的路上

岁月如逝水,不舍昼夜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先进篇

人生难料,天命难测:颜回与子贡

万紫千红总是春:听孔门弟子各抒心愿

颜渊篇

仁就是克制自己,依礼而行

君子不忧不惧

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天下就大治了

子路篇

孔子的正名主义

发展经济是施政的优先目标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与孝行的两全之道

宪问篇

洁身自爱,不接受无道之君的俸禄

造福百姓就是仁

正名的故事:陈恒其君

求学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

君子的三种境界

卫灵公篇

君子的美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应有远大的目标,不是为谋衣食

季氏篇

人、臣之道与治国安邦的方略

纪纲败坏,而国危矣

交友之道

君子有三畏

阳货篇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君子亦有恶乎

微子篇

孔子在齐国的际遇

子张篇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附录一孔子年表(周游列国时期及以后)

附录二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TOP书摘

仁义必须在利益前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4.5

夫子说:“富与贵是我们喜爱的东西,不过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纵然得到也不接受。贫与贱是我们嫌恶的东西,不过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纵然得到也不摆脱。君子失去仁,还有什么名声可言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匆忙之间如此,危难之间也如此。”

不论追求富贵或摆脱贫贱,都要用正当的方法,否则宁愿不要富贵,或宁愿处于贫贱。在儒家的价值系统中,“正当”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当必须加以选择时,正当居于优先的地位。什么是正当?怎样才算正当?这就涉及伦理问题。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应维持的关系,或人与人相处应遵守的原则。人与人之间要有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关心别人,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最好能帮助别人,增加别人的利益,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君子是有品德的人,而品德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仁。所以孔子说:“君子失去仁,还有什么名声可言呢?”仁是我们一辈子应守住的美德,就算是匆忙之间和危难之间都不可放弃。

不过,仁是关心别人的利益,富贵与贫贱则涉及自己的利益。我们不能否认,人的天性对自己的利益比对别人的利益更关心,这也是大自然为了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做的设计,让一切生物都知道趋吉避凶。因此仁虽然是一种高贵的品德,但若与个人利己之心发生冲突时,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刻都能坚守不移。所以孔子称赞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6.7)由此更见仁的珍贵,个人必须终身修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社会必须以制度加以支持,这在孔子时代就是“礼”,在今天就是所谓“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

正当的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义”,义者宜也,是指合理、不违背原则,也就是不违背仁的意思。

为人应把仁义放在个人利益前面的重大社会意义,可以用一个反例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理论家亚当·斯密(AdamSmith)认为,自利是人性中不可改变的部分,明智的做法是利用人性的自利,促进社会全体的利益。他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说每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冥冥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带领我们达成社会全体的利益。他虽然认为人的自利之心强烈,但也认为人皆有同情之心,人的自利之心常受理性、原则、良心和宗教信仰的节制。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中,自利与公益一致,是因为个人从事生产,创造就业与价值,从增加的价值中赚取个人的利润,因此利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然而资本主义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晚近的趋势愈加重视利润,而不重视创造就业和价值,使个人利益背离社会公益,这可能是亚当·斯密当年意想不到的结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把个人利益放在他人利益,也就是仁或义的前面。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4.12)孟子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每种主张可能有其正当甚至伟大的理由,但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可不慎乎!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88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9.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