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作  者:左崇良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52034274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在走向普及化过程中正遭遇变革的张力,推动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式与治理方式上的双重转型,是关键的两大任务。《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从多学科的视角来阐述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围绕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结构与功能、历史与现实、运行与保障等方面进行剖析,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形成研究结论,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学理依据,并确定权力运作的基础与界限。

TOP作者简介

左崇良,男,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是教育政策与法律、高等教育管理。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大学治理的法理证成》《现代大学治理的法权边界》《现代大学治理的法权结构》《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要义和内外格局》《高等教育治理的规约机制》等60多篇。2016年,左崇良主持的课题“治理现代化视域中高等教育的分权与共治”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

TOP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选题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外研究
二 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重点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观点和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概念释义
第一节 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黑格尔的国家干预理论
二 法人治理理论
三 \

TOP书摘

《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1.成败交织:民国大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始于20世纪初的民国,那是国家危机四伏的时候,也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大师辈出,英才涌现。民国大学的制度建设并非尽善尽美,可为今日之大学镜鉴。民国教育轻视实学、严重脱离实际,注重引进和模仿西方教育制度,而对创立完备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却拿不出自己的计划和方案。
  民国大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是非成败,皆可为今天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民国大学推崇教育独立和学术自由,大学有灵性,校长有理想,教授有骨气,学生有志气,形成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采。但其大学制度设计过于模仿欧美,排斥普通民众,独善贵族教育,且大学的文理比例严重失调,大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和封建官僚主义。
  2.幻象与真相:寻觅民国大学失去的乐园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民国大学有着很多回味,对于民国大学的校长和教授有着很多赞誉,并创造了一个很时髦的名词“民国范儿”。有人认为,民国时期虽是社会政治上的动荡乱世,却是人文精神上的蓬勃盛世。从清朝上溯整个中国古代的那种士子之气,那股“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于民国时期的教育界和学术界犹有遗风。蔡元培、梅贻琦、梁启超、陈寅恪这些人物,具有古典中华士人风骨,又结合了近代西方进步思想的“民国范儿”,实在是当代大学和学者应当仰慕和借鉴的经典对象。透过描绘的幻象,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章的作者持有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情结,他们呼吁重新找回大学中失去的乐园。
  从大学制度的特点来说,民国大学的制度变迁充满激进色彩,其制度导向充满了工具主义,其制度传承既有断裂也有绵延。民国大学制度的产生充满了理性设计与理想主义,充满了借鉴模仿的痕迹,其制度空间时而弹性时而刚性,对制度的重视程度既有制度神话也有制度虚无。相比西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着重解决教育独立、制度创新、协调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大学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大学在初创阶段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之后,政府、社会等外在因素一直在左右着大学的发展,而由大学内在发展促成的螺旋式上升的大学发展模式始终未能形成。①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今天,西方大学模式都影响着中国大学制度的演变。
  3.回望与前瞻:民国大学史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启示
  民国大学已成为历史的追忆,对于民国时期大学制度建设的考察,我们不只是回顾过去,还正在展望未来。
  民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是有关个人自由和政治民主的实验阶段。民国之所以出现了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是真正受到重视的,学术自由是有制度保障的,大学是有信仰和追求的。民国大学,大师辈出,英才涌现。大师之大在于思想的自由与独立,见解的深刻与独到;大师的养成需要的是一个不受政治干扰的环境,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激励机制,一个独立自由的学术空间。但是,民国大学“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两者之间事实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民国时期的多数教育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幻象与真相之间,有一条难以弥合的鸿沟。民国的教育界推崇学术自由,有先进的治学理念,有国学大师,有“民国范儿”,但并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能够抗日救国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没能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更没能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改善人们生活。大师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主要是引导性的,并没有落地生根,更没有开花结果。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51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