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孩子如何思考
孩子如何思考


孩子如何思考

作  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定  价:69.90

I S B N :9787213093913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对大部分人来说,怀孕生子是人生中很深刻、强烈、奇妙的经验。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有着澄澈的双眸,胖嘟嘟的小手和看似神秘的大脑思维。

●小宝宝有同理心吗?有思考能力吗?在还没学会阅读与数学之前,他们如何得知关于道德的复杂事理呢?童年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但我们对那个阶段所知的实在太少了,而许多时候甚至忽略了它!

●人何以为人?一个小婴儿着迷似地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全心投入地玩着假装游戏可能解释了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甚至是如何写出一本书,如何发明日新月异的科技。

●这本书与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最大的不同,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TOP作者简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

●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TOP目录


推荐序 了解你的孩子,才能助力他的成长

引言 毛毛虫与蝴蝶

第一部分 孩子如何想象世界与他人

01章 孩子为何要假装:反事实与因果

反事实思维让我们改变未来

孩子既能计划未来,也能推断过去

奇妙的假装游戏

反事实思维与因果关系相伴而生

孩子就是因果关系大师

大脑中的示意图与设计图

孩子与计算机,谁更聪明

探测机关的实验

02章 虚构的内容怎样阐明真理:想象与现实

童年里无处不在的假想同伴

创设心理世界的示意图

从假想同伴到平行世界

自闭症孩子无法想象他人

孩子假想的同伴与成人虚构的角色

想象与现实因何不同

灵魂的工程师

玩耍的功效

03章 探寻真理的三大工具:统计、实验与模仿

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

8个月大的统计学家

3个月大的实验专家

孩子天生会模仿

孩子如何理解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 孩子如何感知外在与自我

04章 做小婴儿是什么感觉:意识与注意

由外界产生的注意

由内部产生的注意

孩子的注意不同于成人

做小婴儿会有何感受

旅行与冥想

灯笼般照亮四周的意识

05章 我是谁:记忆与自我

会“骗人”的记忆

孩子的记忆不是一片空白

易受暗示的孩子

此时的我与过去和未来的我

生活在当下的孩子

如何进入婴儿般的“无我”状态

意识为何发生变化

进一步探究意识体验

第三部分 童年奠定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

06章 童年经验如何塑造此后的人生:先天与后天

罗马尼亚的孤儿

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间的矛盾

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父母

07章 学习爱:依恋关系与身份认同

关于爱的理论

超越母爱的爱

生命像天气一样无法准确预知

拥有过去很重要

08章 道德的起源:共情与规则

模仿与共情

超越共情的道德

道德观缺失的精神变态者

失控电车困境

扩大道德关怀的范围

孩子与规则

谁来制定规则

哈克贝利·费恩的智慧

尾声 孩子与人生意义

致谢

注释及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TOP书摘


06 童年经验如何塑造此后的人生:先天与后天

赫拉克利特是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哲学家之一,他曾提出疑问:一生之中,我们是否始终如一?我们可以回想他著名的格言: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与人皆已不同。人格同一的特性是一个经典的哲学追问: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是否以及如何能够保持原来的自己?通常,哲学不仅仅在于争论,更在于轶事,而同一性的问题就引发了许多有趣的轶事。

其中一个是尤利西斯与海妖的故事。尤利西斯知道海妖的歌声会导致自己死亡,但是他好奇心很强,无论如何也想亲耳听听海妖之歌。于是,尤利西斯让水手们把自己绑缚在船头,并用蜡糊住水手们的耳朵,让他们不会受海妖歌声的影响,也听不到自己说的话。他劝服水手们继续向前航行。当然,尤利西斯一听到海妖的歌声就开始咒骂自己先前的决定和种种做法了,他试图让水手们把自己从船头放下来,但水手们听不见他的声音,毫不知情地继续前行。在此,问题就出现了:尤利西斯究竟想要什么?他到底想不想被松绑?这样看来,似乎之前的尤利西斯与听到海妖歌声后的尤利西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讲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故事。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让人永生的办法,他们培育了几个克隆人,每一个都有着极其年轻的躯体。当你渐渐老去时,科学家们就会将你脑中所有的神经回路复制到其中一个克隆人的脑中,他们会让克隆人的大脑与你的大脑完全一致,符合你的一切记忆、想法和感受。之后,他们会杀死老去的你。这样的永生,你愿意接受吗?

这些哲学故事生动而形象地指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我”成为“我”。从哪种意义而言,我能够在一生之中保持同一?我人生的各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年轻的叛逆者与年老的保守者之间,以及受到海妖引诱之前或之后的尤利西斯之间。

在上一章中我们看到,即便是四五岁的孩子,也已经建立了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完整的自传式记忆。例如,他们知道之前脑门上贴了贴纸的“我”,就是现在正在看录像的“我”,而且还可能是将来在沙漠中需要用到墨镜的“我”。但是,这种身份认同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反,孩子们主动地创造了“我”,这意味着他们正是自己传记中的特定主角。事实上,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孩子的行为渐渐开始像尤利西斯一样,而好吃的饼干就像是魅惑的海妖。为了将来的自己,他们会阻止现在的自己。

上述事例都与较短的时间跨度有关,是将现在的“我”与几分钟之前或之后的我放在一起来考虑。而当我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是整个漫长的人生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尖锐了。对孩子而言,弄清当前的自我与几分钟前的自我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难了,要将现在的自己与40 年前的自己统一起来就更难了。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的表现似乎又像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能够让当初的小孩成为如今的父亲,即能够整合童年与成年。事实上,这个“故事”似乎像是我们个人身份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知道自己将会如何,这让我们更能把握自己目前的状态。

那么,早期的童年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之后的人生的呢?唯独这个问题,控制了一直以来对童年的公开讨论或私下探讨。我的父母做对了或更多的是做错了什么,才让我成为如今的自己?我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确保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好人?

每当面对这些问题是,我们日常的直觉往往会发生急剧的转变。我们都能感受到,童年时的经验塑造了如今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些观点中有许多已经被科学证伪了。这种直觉也造成了励志类和教养类图书的盛行,甚至还导致人们热衷于讨论残酷而压抑的童年记忆。

可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童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也会掩盖童年的影响。幸福的婚姻、幸运的职业或一名挚友都能够将我们从童年的痛苦经历中拯救出来。更令人庆幸的是,我们相信自己能够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命,从而摆脱童年决定论的阴影。一个人若拥有不幸的童年记忆,那他更有可能获得令人振奋的结局,更有可能带来让人欢庆的“恢复”的可能性,而不一定就是收获同样悲惨的结果。当然,也极少有人会在回忆录中描述自己尽管有愉快的童年、充满温情的亲爱的父母,却自主地成长为堕落的成人。

哲学家们已经受到了尤利西斯问题的困扰,所以也就没有过多地关注有关童年的这些问题。这是十分糟糕的,因为哪怕是一点点清晰的哲学线索在此都是十分有用的。有多种形形色色的途径可用以讨论早期童年经验及其对人生的影响,但这些讨论途径往往是混淆不清的。

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特定的童年经验简单地导致了他成年后特定的性格特征。或者,童年时的体验导致我们建立起关于世界和他人的特定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想法和行为。

正如我们会看到的,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些证据支持,但是对此,科学的图景却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正是由人类独特的改变能力所带来的。我们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让童年与成年之间的联系变得错综复杂。

童年生活也在以一种更加微妙且重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生活。由于拥有自传式记忆和自我感知,所以,无论是好是坏,童年都只是成年后的“我”的一部分。并不是童年的经历导致我成长为某种成人,而是作为成人的“我”中包含了我的童年。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3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