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解读童话: 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
解读童话: 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


解读童话: 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

作  者:[瑞士]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

译  者:徐碧贞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5962590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灵疗愈  >  人格心理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说起童话,人们总觉得它是属于孩子的文体。著名的心理学家冯·法兰兹却看到了它隐藏的特质???——无历史时间、无文化空间的原始集体性。冯·法兰兹认为,童话是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是表达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的精简途径。对童话的解读就像一场追索意义之谜的游戏。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在书中通过对格林童话中“三根羽毛”等经典童话故事的解读,为读者揭露童话的原型向度,提出解读的方法,最后鼓励读者以自行解读的方式,为童话挖掘更深的意义。不仅能让读者在解读童话中遇见更广袤的自己,而且能加深读者对人类心灵的理解。

 

TOP作者简介

  (瑞士)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

  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的、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代表人物。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她一生著作颇丰,有多达20余部作品,《解读童话》是她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她还创立了苏黎世荣格学院,心理学家申荷永、吕旭亚及河合隼雄等人都曾在该学院学习和深造。

 

  徐碧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心理治疗师,获得加州旧金山市加利福尼亚综合研究所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加州亚裔美国人社区心理治疗师。


TOP目录

1/ 序言

5/ 致谢辞

7/ 推荐序一 童话,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

11/ 推荐序二 解读童话,与心灵原型对话的方法

001/ 第一章 童话心理学

004/ 历史与流派

025/ 文献探讨

031/ 第二章 童话、神话及其他原型故事

033/ 乡土传奇、神话与童话

037/ 宗教仪式与神话

046/ 原型故事的动物象征

049/ 第三章 心理诠释法则

052/ 故事架构

055/ 诠释法则

063/ 第四章 《三根羽毛》童话解读:首章

068/ 平行文本

070/ 人物与角色

087/ 问题与困境

093/ 第五章 《三根羽毛》童话解读:续章

095/ 转折

119/ 第六章 《三根羽毛》童话解读:终章

120/ 结局:实践阿尼玛

129/ 平行版本的新观点

147/ 第七章 童话中的阴影、阿尼玛及阿尼姆斯

148/ 英雄阴影面

174/ 阿尼玛的挑战

206/ 女性阴影面

213/ 阿尼姆斯的力量

246/ 结语

249/ 附录 参考书目

 

TOP书摘

公主(回味一下《白雪公主》《睡美人》《长发公主》《牧鹅姑娘》的故事)

  在童话故事中,公主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公主往往是故事的主角,故事情节围绕着公主发生,世界像是为了公主而转动。公主原型代表着尚未变成皇后的女性,像是花苞准备盛开,公主充满了女性发展的潜能。

  然而,只是潜能而已,还没有全面发展。在这个尚未完整、充满可能性的公主意象中,有一个重要的但负面的意涵,就是被法兰兹特别提出的重要象征“永恒少年、永恒少女”,她认为这个象征意味着永远的公主、少女,这种女性通常很天真、很可爱、很美丽,但同时也很肤浅、很空洞、很依赖、很脆弱,她不需要深度的思考,碰到困难的时候就只能可怜兮兮地要求帮忙。

  不过,公主作为女性潜能的一种原型,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实在是一个让女性们不管什么年纪,仍能有梦想的一种心理动能,因为她代表着一个对未来的盼望。

  王子、英雄(在希腊神话、印度史诗、格林安徒生童话及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频繁出现)

  王子和英雄通常长得什么样子?他常常都是救星:他将他的公主、国家、子民从恶龙、女巫及魔咒中拯救出来。英雄会踏上夜海之旅,而当他从鲸鱼腹中生还而出时,在他身后往往也会有那些在他之前被鲸鱼吃下肚的人跟随着。

  在许多的英雄故事中,他也是恶势力的无辜受害者;或是兼具英雄与捣蛋鬼特质的角色,同时玩弄好与坏的伎俩,不仅解放了他的子民,同时也让他们陷入困境;他帮了某些人但是也因失手或漫不经心毁了其他人,因此他是半个恶魔也是半个救星,而同样的他在故事的结局可能被毁灭、被改造或是被转化。

  因此英雄人物充满了各式可能的类型:傻王子型、捣蛋鬼型、强者型、无辜者型、年轻俊俏型、魔术师型,并不都是完美的,只是我们记住了我们最想记住(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而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生命的前十年中,潜意识的形成来自于我们自发建立的强势的自我情结,而大部分年轻人早年的困境都起源于,因为负面的父母影响或创伤或其他阻碍,而打乱了这个发展历程。

  我们会有一个“楷模”作为自己的理想形象,这些楷模人物都是无意识投射的结果,他们要不是在年轻人的梦境中直接出现,就是被投射到外在的其他人物上,而这些楷模人物或者故事情节承接了孩童的幻想也影响了他的自我发展。

  例如:你带一个小男孩去看牙医,然后你说:“知道吗,你是警察局局长,所以拔牙的时候千万不能哭哦!”这样的说法强化了他的自我,所以他会忍住泪水。这种计谋常常上演在教育历程,如果小男孩很崇拜隔壁班的甲同学,但是他却不守规矩,你会说:“甲同学绝不会这样做的!”然后小男孩就会马上乖乖听话。

  当你说童话给孩童听时,他们立刻就天真地认同故事内容且抓住其中的情感。如果你告诉他们有一只可怜的丑小鸭,所有带有自卑情结的孩子都希望在故事的结局丑小鸭也能变成天鹅。这完全达到童话的功能,它给了生命鼓舞人心的典范,它提醒我们生命所有正向的可能。

  火(比如王子用一把火烧掉了青蛙新娘的青蛙外皮)

  在很多童话故事中,一把火,往往是故事走向的转折点。

  从心理意涵来说,火一般代表情绪反应、情感及其他相关概念的热度。如果没有情绪之火,就不会有成长发展,也不能达到更高的意识境界。

  如果某人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不带感情也不觉得受苦,没有绝望、憎恨、冲突、愤怒、恼火等火炼,我们可以相当确定的是,他不会有太多的潜意识发想,整个过程不过就是无止境的一堆“废话分析”。因此,火,即便是破坏性的火焰,如冲突、憎恨、嫉妒等,得以加速成熟的过程,同时也真的如同“判官”般厘清事物。拥有火焰的人们会被卷入问题中,但至少他们是在做一些尝试,同时他们跌入绝望之境。火焰越是旺盛,情绪暴走的毁坏效果就更具危险性,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灾祸及恶行,但是在此同时,这也让试炼过程得以持续向前。

  如果火被扑灭了,一切都会失去,就像那种在分析治疗时总是点到为止,从来都不全心投入的人。他内心没有火,因此什么都不会发生。

  失而复得的追寻(睡美人诞生、沉睡又苏醒,王子不得不踏上征途寻回出走的爱人)

  王子在世界尽头再度找回被他烧掉青蛙外皮的妻子的这段情节,在许多童话中都有类似的场景出现。男人遇上他命中注定的新娘,但是因为犯了过错而失去她,必须走上那前往地狱并经过七重天的无止境旅程,才能再度找回她。

  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那些心灵生病的人身上。他们失去了与生命流的联结,同时也对走出心灵困境失去了希望感。当他们开始心理辅导并接受另一个人的温暖关注,在经历了初期数小时的分析之后,就会出现显著的发展,原有的症状消失了,而个体也经历了如奇迹般的疗愈。但绝对别就此上当!只有5%的这类个案得以持续这样的疗愈效果。而其他的个案,在一段时间之后,原先的悲惨不幸又全盘回来,症状也复发(就像很多人看了缓解焦虑、抑郁、内向等的心理书,当时觉得豁然开朗,一段时间后又重新陷入了过去的问题中)。

  为什么、怎么办呢?

  只有当意识及潜意识之间存有稳定的关系时,疗愈才会真的发生,因为真正的疗愈不是分析中转瞬即逝的火花,而是只有在与对立面建立了持续性的关系时才会出现。要建立这样的持续关系,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也只有到那时候你才能说,疗愈是真的稳固了,也才能放心不会复发。

  为什么潜意识或自然会对人们开如此残酷的玩笑,先治好了人们然后又把他们丢下不管?为什么要在狗鼻子底下挂上一根香肠,然后又把香肠拿走,有够坏心眼的!

  但是,如果某些人没有短暂的经历,或是目睹过一切美好时的状况,他们不会坚持走过分析过程的悲苦;唯有记得曾一睹天堂的样貌,才能让他们持续走在暗夜旅程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在分析的初期,潜意识给出了一个宛如奇迹般治愈的可能性,及生活本该有的美好或快乐,但是又把它夺走的一个原因。

  就像在我们的童话中,如果王子没有见过他新娘的美貌,也没有与他的新娘建立关系,他绝对不会历经磨难,前往世界尽头的第十三沙皇国度去把他的青蛙新娘找回来。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0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5.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