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
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


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

作  者:张玉法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1088030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研院著名学者、院士张玉法先生的论文合集,主要观照对象是清末民初十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记录了他们在中国近代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言行表现、社会关系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TOP作者简介

张玉法,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山东区域史。著有《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民国初年的政党》《辛亥革命史论》《中国近代现代史》等十多部专书,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TOP目录

曾国藩的历史地位

一、前言 / 1

二、敦品:从修身到齐家 / 3

三、治学:游刃于义理与经世之间 / 7

四、定乱:从忠君到保教爱民 / 11

五、洋务:开中体西用的宏规 / 16

六、结论 / 20

袁世凯的仕宦阶梯(1881—1911)

一、前言 / 22

二、家世与气志 / 23

三、从庆军前敌营务处到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 / 26

四、从督练新军到出任山东巡抚 / 31

五、从直隶总督到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 / 39

六、从仕宦高梯上跌落:归隐林园,伺机再起 / 46

七、结论 / 49

晚清的民族主义(1895—1911):以章炳麟为中心的观察

一、前言 / 51

二、晚清民族主义的流派 / 52

三、章炳麟的种族之辨及光复理念 / 56

四、章炳麟的反帝国主义思想 / 62

五、结论 / 65

民国初年章炳麟的人际关系(1912—1916)

一、前言 / 66

二、官界 / 67

三、政界 / 72

四、学界 / 76

五、益友 / 80

六、结论 / 83

章炳麟与中国东北边疆(1903—1913)

一、引言 / 86

二、晚清视东北为满洲人唯一之领土 / 87

三、推翻清朝使满人和满人的东北故土属于中国 / 88

四、民初出任东三省筹边使谋为中国开发东北 / 91

五、结论 / 94

苏曼殊的生平及其译著

一、前言 / 95

二、生平 / 95

三、译著 / 106

四、余论 / 113

知识青年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反应

一、前言 / 115

二、革命的社会基础 / 115

三、孙中山的领导风格 / 119

四、争取知识青年之道 / 123

五、知识青年对革命的反应 / 128

六、余论 / 131

黄兴与孙中山之关系

一、前言 / 134

二、孙黄出身 / 135

三、英雄并起(1895—1905) / 139

四、革命伙伴(1905—1908) / 141

五、分途奔走(1908—1911) / 146

六、合力建国(1911—1913) / 152

七、殊途同归(1913—1916) / 156

八、余论 / 167

杨度的政治行为及其转折

一、家庭、师友与早年志气 / 171

二、留日时期的救国主张及活动 / 172

三、在君宪运动中别树一帜 / 174

四、仕途与理想的困境 / 177

五、民国成立前后的政治抉择 / 180

六、再张君宪的旗鼓 / 183

七、韬光养晦与思想转向 / 188

八、由台前走入台后的一生 / 191

梁启超在政治运动中对国民态度的转变

一、前言 / 194

二、改造国民是改造国家的基础 / 194

三、动员国民达到国家改造的目的 / 200

四、结论 / 208

民国建立前后的谭延闿(1909—1913)

一、前言 / 209

二、谭延闿的出身背景 / 209

三、从学堂督办到谘议局局长:徘徊于改革与革命之间 / 211

四、卷入革命的洪流:从谘议局议长到都督 / 214

五、稳定湖南政局:做一个稳健的省级首长 / 216

六、参与国家事务:地方官关怀国事的局限性 / 219

七、结论 / 221

胡适的学术生涯

一、前言 / 224

二、精研中国哲学 / 225

三、提倡治学方法 / 228

四、推动科学发展 / 232

五、结论 / 235

1919 年的胡适:实验主义的宣扬与力行

一、前言 / 237

二、宣扬实验主义 / 241

三、论辩“问题与主义” / 245

四、提倡“社会不朽论” / 248

五、鼓吹女子解放 / 251

六、余论 / 255

蒋介石对日本两次出兵山东之反应(1927—1928)

一、前言 / 256

二、一厢情愿:日本第一次出兵山东前后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 / 257

三、力避冲突:一九二八年对日本出兵山东的初步反应 / 259

四、坚此百忍:五三惨案发生后就地交涉期间蒋的忍让与措置 / 261

五、 转变方向:五月十二日以后蒋介石力图摆脱就地交涉并突破困局 / 265

六、结论 / 268

傅斯年的政治理念

一、前言 / 271

二、关怀政治的缘起 / 271

三、忠爱国家民族 / 275

四、落实政治改革 / 280

五、向往民主自由 / 285

六、结论 / 289

 

TOP书摘

曾国藩是一个儒者,非常重视修身、齐家。他修身的标准,见于他在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所撰的《五箴》并序。五箴第一为立志,以先哲为典范,荷道以躬;第二为居敬,做到对人不怠慢、治事要勤快;第三为主静,能够专心一志、处变不惊;第四为有恒,在进德修业时,不为物牵,不喜新厌旧;第五为养身,要不藏怒、不宿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容止有定、心安理顺。

上述五箴为修身的一般原则,立于一八四四年,是年曾国藩充翰林院庶吉士,又转补翰林院侍讲学士。就写于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的部分家书及写于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到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的部分日记分析,曾国藩的修身,可以分为养身、养心、养性三部分。关于养身,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的日记有云:

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

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致四弟函有云:

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其他养身之法尚多,如一八六〇年(咸丰十年)致四弟、九弟函中谓:“家中后辈子弟,体弱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又如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致九弟、季弟函,谓无病可偶服补药,有病则以不药为宜。

关于养心,从曾的日记看,多不成功,亦可见曾对自己督责很严:(1)一八四三年记:“克去一念,旋生一念,饭后静坐,即已成寐。”又记:“余今闷损至此,盖身被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2)一八五三年记:“今年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3)一八六〇年记:“寸衷微有郁结,总由中无所得。”(4)一八六二年记:“近来事有不如意者,方寸郁塞殊甚,亦足见气量之不闳、养气之不深也。”

关于养性,据前述家书中所言,约有数方面:(1)一八四四年家书:戒骄傲,不自满。(2)一八六一年家书: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3)一八六四年家书:万事看空,毋恼毋怒。(4)一八六七年家书:不褊急,息心忍耐。

养身、养心、养性皆为修身。修身,在曾国藩看来,像齐家、治国一样,可从格物、诚意做起。格物即致知,诚意即力行。他说:“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一八四二年家书)其他修身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痛改从前过失,曾国藩在日记中,经常自我检讨,冀图改过。一八六四年记云:“近日省察自己短处,每日怠玩时多,治事时少;看书作字、治私事时多,察人看稿、治公事时少。职分所在,虽日读古书,其旷官废弛,与废于酒色游戏者一也。”一八六九年记云:“余日衰老,而学无一成,应作之文甚多,总未能发奋为之。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一八七〇年记云:“到江宁任又已两月余,应办之事,全未料理,悠悠忽忽,忝居高位,每日饱食酣眠,惭愧至矣!”

曾国藩的修身,是一生的过程。在刻苦自励的过程中,曾国藩于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二十七岁时中进士、点翰林,其后迄于一八五二年离京返湘前,先后任过四川乡试正考官、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等职,使其默默无闻的家庭,声望陡升,特别在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任两江总督之后。曾国藩既注重齐家,在曾家成为仕宦家族(国藩弟国荃,因从征太平军有功,一八六三年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之后,曾国藩对齐家特别注意。

曾国藩中举人(一八三四)、进士(一八三八),使曾家由下层士绅的地位(一八三三年曾国藩与父曾毓济同中秀才)进入上层士绅。其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戡平太平天国,造中兴之业,二人同获封爵(国藩封一等侯,国荃封一等伯),更使曾家成为仕宦之家。一个家族兴起,正如一个国家建立,主其事者必须兢兢业业,以保持家国于不坠。从各种文献看来,曾国藩对曾家的经营,确是非常用心的。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世以耕读传家,父亲出身秀才。曾国藩兄弟五人,己居长,次为国潢、国华、国荃、国葆。国潢在乡主持家务,其余三个弟弟随他读书、作战在外,其间国华战死,国葆在战场病死,独国荃立有战功,官拜巡抚。国藩的子女,有曾纪泽、曾纪鸿、曾纪芬等。曾国藩对自己的家族,有三方面的期望:一是家中出现名学者,为世所仰望;二是家风廉谨敬慎,彬彬有礼;三是以稼穑为本,不废农圃。曾国藩治家的八字诀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者起早,扫者扫屋,考者祭祖,宝者对亲族乡里贺喜吊丧、问病济急,书者读书,蔬者种菜,鱼者养鱼,猪者养猪。除八字诀外,另亦要求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一八六〇年致四弟、一八六一年致四弟)。曾国藩教子弟又有八本、二诗、四课之说,八本是“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一八六一年致四弟)。二诗指不忮、不求,所谓不忮是消除嫉妒,礼让外人,与人为善;所谓不求是能知足、戒贪得。四课指慎独(为善去恶)、主敬(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求仁(仁民爱物)、习劳(不好逸恶劳)(一八六七年谕纪泽、纪鸿)。又为诸弟立课程表,列举十二项:(1)主敬,(2)静坐,(3)早起,(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5)读史,(6)写日记,(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8)谨言,(9)养气,(10)保身,(11)作字,(12)夜不出门(一八四二年致诸弟)。更以八德教诸子: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并以“浑”“勤”二德分别教二子,谓“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直从‘浑’字上用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工夫”(一八六六年谕纪泽、纪鸿)。

除前述较为有系统的齐家原则外,曾国藩在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六七年的家书中,经常使家人引以为戒的,主要有以下两项:(1)骄、傲(一八四四、一八五四、一八五八、一八六〇);(2)懒、惰、佚(一八五四、一八五五、一八六〇、一八六一、一八六二)。经常对家人要求的,约有以下九项:(1)谦恭、谦敬、谦谨(一八四九、一八六一、一八六四);(2)勤、勤敬、勤苦(一八五四、一八五六、一八六〇、一八六二、一八六四);(3)俭(一八五六、一八六〇、一八六一、一八六三、一八六四、一八六五、一八六六);(4)劳苦(一八五六、一八六一、一八六七);(5)孝悌、孝友(一八四三、一八四九);(6)逆来顺受(一八六七);(7)持盈保泰(一八六三);(8)重农事(一八五八、一八六六);(9)救济亲戚、族人(一八四一、一八四四)。

曾国藩的家风,可以曾死后何璟的奏中略见一二:“安庆克复,则推功于胡林翼之筹谋、多隆阿之苦战;金陵克复,又推功诸将,无一语及其弟国荃。谈及僧亲王及李鸿章、左宗棠诸人,皆自谓十不及一。清俭如寒素,廉俸尽充官中用,未尝置屋一廛、田一区;食不过四簋,男女婚嫁,不过二百金,垂为家训。”

曾国藩由于剿太平天国有功,一八六〇年七月授两江总督,一八六一年十一月更受命节度江、皖、赣、浙四省军务。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自认“兵权过重,利权过大”,因此个人小心翼翼。到一八六四年曾国荃克南京后,由于军纪不良,大肆抢掠,颇为舆情所不容,曾国藩乃将曾国荃所部的湘军五万余人裁撤万余人,另并陈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一八六五年八月,清廷授国荃为山西巡抚,曾国荃托病辞谢。直到一八六六年三月调其任湖北巡抚,始赴任。曾国藩深悟“持盈保泰”的道理,故为曾家建立了谦逊自处的家风。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89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2.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