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精装)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精装)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精装)

作  者:非常林奕华 编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定  价:99.00

I S B N :9787208157910

所属分类: 艺术  >  音乐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有一种旋律叫梁祝》以《梁祝的继承者们》完整剧本为主体,该剧是“生活三部曲”的第一部,即“艺术家”,也是非常林奕华的首部音乐剧。 

  该剧拆解了古老的传奇故事,让梁与祝在静物画中发现时间,在放大中发现爱与恐惧,在明暗中发现阴与阳,在油画原理中发现暗恋,在日常风景中发现平凡与不凡,在艺术史中发现价钱与价值,在马文才身上发现造势与消费,在与消费的抗衡中发现勇气或没有勇气,进而启发观众在当下重新探讨自我、艺术与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本书通过“前奏”“主歌”“间奏”“副歌”“尾声”的旋律布局,力图将创作心路历程、戏剧内涵、交流访谈、剧本、剧评、历年演出信息等与该戏剧有关的文本和影像资料编织成一首叫作“梁祝”的完整“旋律”。 

TOP作者简介

  非常林奕华,由香港著名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组建于1991年的舞蹈剧场。迄今已发表56部原创作品,先后于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台北及中国大陆多个城市巡演。尝试跟城市和当代对话,把“城市”作为背景,以“城市人”作为题材和演出对象,对传统与经典的文化符号作当代的解构和重绎;与欲望和禁忌游戏,把小众意识注入大众剧场,思想,抑或娱乐,直面所有争议;消费、欲望、寂寞、孤独,性、自我、成长、爱……都是非常林奕华创作的关键词,每一部作品都在探问现代人的切身议题——为什么我们不快乐?


TOP目录

前 奏

生命三部曲首篇:林奕华的十个思考篇章

情感是得到自由的重要出口

我的梁祝二三事

主 歌

本 事

《梁祝的继承者们》剧本

间 奏

歌词创作地图——林奕华和徐砚美,如是说

关键剧情导演解读

副 歌

剧评1 艺术里化蝶,美术馆哭坟

剧评2 “我什么都知道,除了我自己”

剧评3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白天鹅的一半是黑天鹅

剧评4 马文才的继承者们

剧评5 梁祝的继承者们,有一种复调叫林奕华

剧评6 不该跟林奕华斗,没必要 vs. 别和林奕华斗?我倒想试试

尾 声

少即是多,小也是大

林奕华:让人不能在一起的是性格,不是性别

歌唱设计故事

如何成为《梁祝的继承者们》作曲组合的“第三者”

林导与音乐互赠的礼物

公演和巡演


TOP书摘

  第一篇 

  我的梁祝二三事 

  我的艺术学校 

  在学之年,我与学校的缘分很浅,也颇坎坷。哈。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在家的隔壁上学,是民生书院。“六七暴动”,停学半个学期移居港岛,天天关注皇后戏院上映什么电影,下学期回归学校成绩一落千丈,由之前必在前四名降至第七。家长决定给我改变环境转到太子道新法书院。由四年级到中一,是儿童到少年的成长阶段,我无心向学更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萧芳芳演了《飞女正传》,姜大卫出现在《保镖》里,还有十七岁的李修贤演了徐吁原着的《江湖行》,我又从对倪匡的《女黑侠木兰花》的兴趣转移到依达的《舞衣》。因为某些缘故,我比同辈更早“涉足欢场”,认识一些义气女子。中华酒楼附设的中华夜总会、台湾来的歌艺团,还有尖沙咀河内道金巴利道的夜宵场所,是我在初中便上的“社会大学”。 

  中一因抗拒必须参加课外活动,辗转空降黄凤翎佛教中学。生活边界拓展至铜锣湾。这一年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遇上中三班的张国荣,以至于多年后他接受电台访问引述了我曾对他说的一句话:“世上有罗密欧,就是你这样子。”那应是在一家叫适丽的学生午间食堂我一鼓作气对他的唯一“表白”。之后,我被送到台湾学习独立,地点是回龙县龟山乡自由中学,人生第一次接触一种很奇妙的角色:教官。又天天升旗,降旗,上学和上戏院都唱“三民主义”。一周五天在沙尘滚滚的校营,两天在台北安东街。周日中午好惆怅,因已开始想念台北。傍晚六点人头拥拥在台北车站,一个少年侨生在盘算,先三重再新庄,两个小时车程的颠簸。三重是个神秘的名字,听说电影院会放了三分之一正片就改放A片。公交车经过三重,窗外空气仿佛也有改变。 

  半年过去,回到香港就学。先被安排到长沙湾华南中学,同时到新蒲岗伍华中学面试插班生。后者见罢校长石沉大海,前者上了一日课后第二天开始逃学。逃学开始只是对自己说,明天,明天就做回好学生。但脑敌不过心,一逃就一个学期。 

  早上,坐巴士从窝打老道往长沙湾方向,抵黄金戏院附近,落脚美而廉茶餐厅,吃一客两元半上下的早餐,等候十点半早场开映。中午常到旺角荷里活,或红磡宝石,再不,狮子石道国际,福佬村道龙城,十二点半两点半都是电影。开场前听那重复十五分钟的《梦醒不了情》,包娜娜唱的。想是“走片”之故,即拷贝不够,原定两点三十分开场,却要等到两点四十五。每次那首从银幕后的扬声器传来的歌唱完,我都在心中默祷它不会安可,但要发生的终究要发生,心中诅咒是一件事,现实是另一件。有一次内心气炸了,随手把冰棍棒往前一甩,不幸误中前面观众的脑勺,他缓缓捡起它,俯前,朝我面门大力一弹。这时电影开映,我痛得泪水直飙,久久入不了银幕上的世界。 

  这半年也没有所谓的“东窗事发”,因明知道新学年必须回到轨道当正式学生,便开始物色可能性。有一日在港岛坚拿道附近看见一条长长的银蛇在眼前滑过,那是玫瑰岗学校的校车群。那年代没有谷歌,要知道状况,便要亲身跑一趟。好奇驱使并经过校长泽维尔神父(FatherXavier)面试,我便成了玫瑰岗学生。 

  不守本分的性格,让平静的学校生活只过了一年。中三的时候,从投稿《年青人周报》到投身《年青人周报》,采访甘国亮被他介绍给张之珏,由《青春乐》短剧到以学生身份在《少年十五二十时》扮演学生,到中学会考前签约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创作组,我的中学岁月被司徒拔道与广播道各切一半。会考五科合格,但欠考数学,升预科无望,更不用想上大学。正式踏足社会大学前,曾人念我念,上了半年有多的夜校,是港大对面圣类斯中学夜间部的中五重读班,主要是上数学作补考的准备,每晚六时到九时半的三个多小时,教室人山人海,教师更似稻草人,用来吓唬稻田里各自飞舞的鸟类。回想起来,我那上夜校的恒心更多来自对同行一位同学的向往。因为上课,当年热播的《网中人》也没看过多少集。 

  如果不把后来也有上过几天课的大一平面设计学院,和到柏林歌德学院习德文计算在内,上述便是我人生的一张学校名单。当时倒没想到后来自学的大学,叫艺术,又名戏剧——偏偏,那是全程的自学。 

  但人生,又有谁不是在自学中由蒙昧到毕业? 

  艺与术,梁与祝 

  梁祝于我,精神上与实际上永远不老,因它有着先知的特性,能预知过去未来:千年以前的一则口传传奇在今天仍能是现代人的启示录,皆因在封建时代女子扮男装求学的故事里,隐藏着大量随时可被用作思考和解读现况的时代密码。譬如,女性在求知、创造的欲望上,是不是因长期受抑压而比男性旺盛?这里所指的“女性”并非止于生理上的分类,却可以是男性在心理上的性别认同:相比于给答案下结论的雄赳赳,问问题是不是看来有点娘?尤其,当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除了胡思乱想浪费时间,更有让主动被弱化成被动的政治不正确之嫌的时候。 

  但这不正是“创意”最被倡导的时代?吊诡的地方在于,人人都表示无奈的是,“问问题”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甚至在情人之间都是禁忌,因为问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有发现(掘)它的胆色,就要有面对它的勇气。本来是很重要的成长经验来源,却由于借效率之名所奉行的生产代替了培育,以致千人一面,导致多数人对自身多的是无力感,欠的是开放的眼界与胸襟。遂也造成由内至外怨气日重:大家都觉得在这种环境下,自己是受害者。包括“梁山伯”。我从十四岁第一次邂逅“梁祝”,一直无法理解故事为何安排他在“楼台会”后一病不起,直至“他”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生命故事中,同时令我明白自己不知是无意识抑或有意,一次次饰演“祝英台”:不论是于从未止息的学习生涯或过往的情感生活,“同学”中都有郁郁不得志于人生发展的男性出现,最初,我会被他们的“安静”或“沉默”吸引(“安全感”!),到后来,才发现表象底下,有着太多不能宣诸言语的“秘密”:为了顾全男性形象与尊严,“男性”很多时候会抗拒触碰性格基因中的“女性”一面,如敏感、好奇,以及最大的忌讳——脆弱。但在逃避“女性化”的同时,不代表男人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不会被“女性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存在感完全被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定位,FaceValue(颜值)比个人信念更值得追求和拥有。 

  “梁山伯”其实有着一种阴性的特质,这也是“他”内心深处会期望被祝英台的阳光一面照到的“明暗对比”。放诸现代两性之间,不难看见愈来愈多男性羡慕女性(的坚强硬朗),也愈来愈多女性在把对“男性”的幻想转移成自我投射,这也是为何愈来愈多女性在情感上从倚赖男性转化成“不介意”主动给予她们过往需要从男性身上得到的照顾。 

  这种逆转如能两厢情愿,那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完成,但封建是数千年累积下来的空气和水分,所以造就现实中往往更多的“梁祝”在上演。“父权”的悲剧性不只是集体性的受到压逼(如对“成功”的盲目肯定),也是人们把男尊女卑内化成对自我的扭曲。不是打磨更完善的“我”,而是把精神时间用在制造如气球般靠气泵来膨胀的“我”,殊不知没有实体经验的虚有其表的一个人,往往最是不堪一击,而施以那一拳的人,往往亦非他人而是自己。“祝英台”如果是个千年不老的比喻,“她”告诉我的,是人的生命力源 

  于我们的女性一面,因为,不论如何受到环境的考验与挫折,“她”就是要以身心来包容、孕育、原宥世间的众生。创造,在“她”是一种天命,就如爱之于每一个人。“梁祝”之浪漫不在梁祝的年轻而在祝英台的勇敢;勇敢,又在于若把“女性”视为每一个人至少拥有一半的性格特质来看,“她”就是教人学会如何快乐的灵感泉源——只要能放下男性至高无上如英雄脾性的“自大”(和与它并存的“自卑”),并愿意把硕大笨重的“自我”改换成遍地种上的小黄花,我们在任何时候皆举重若轻,走到哪里都是青草地、大蓝天。 

  是对生命之爱令术也变艺,而非相反的由艺变术——这是我常提醒自己的一点。都怪艺术在我们的文化中常被重术轻艺:答案永远比问号受欢迎。“艺术”如是得以和“梁祝”永远携手同行:作为启迪,它们一直以比喻引发灵光闪耀,那种心灵的“看见”和领悟,实非眼见为凭与看图识字可比。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408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9.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