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心(旅伴文库. 锦囊旧书)
心(旅伴文库. 锦囊旧书)


心(旅伴文库. 锦囊旧书)

作  者:[日]夏目漱石

译  者:周炎辉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40785369

所属分类: 文学  >  小说  >  按地域分  >  外国小说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日本近代杰出作家夏目漱石兼具和、汉、洋三方面的文学素养,对日本文学影响很大。

他逝世前写下的这部小说《心》,以情感动人铭世。主人公“先生”原是单纯幼稚的青年学生,双亲死后,被叔父骗吞家财。从此,他怀疑一切人。在东京求学期间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迟迟不敢表白。后来发现好友K也萌爱心,才抢先求婚。他在情场上虽然获胜,却为K的自杀深深负罪,最后不得不一死以求解脱。

小说将明治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挣扎写得柔肠百转,哀婉缠绵,对于代表着明治时代道德观的“心”,解剖细致入微,刀刀触及神经。

译者周炎辉为国内知名日本文学翻译家。

TOP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日本近代文坛巨匠,兼具和、汉、洋三方面的文学素养,对日本文学影响很大,被称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开创了后世私小说的先河。

著有《我是猫》《哥儿》《草枕》等作品。鲁迅赞其为“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译者简介

周炎辉(1935—2009),学者,教授,翻译家。笔名麓山樵、白溪、严非、金辉。湖南湘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日语专业。

主编高校日语教材三卷,发行逾300万册;主编《日语入门》和《中级日语》,同时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电视台进行广播教学。所著《日语惯用型》和《现代日语语法》创新日语句子分类及句子结构理论,并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文学方面也有深厚底蕴,所译夏目漱石小说《心》和校审《武藏野夫人》《苍茫的时刻》受到好评,1986年2月至1990年3月任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客座教授。

TOP目录

001译本序言

001 / 上    先生和我
115 / 中    双亲和我
107 / 下    先生和遗书

TOP书摘

夏目漱石在本世纪初的日本文坛上,是一颗灿烂的明星。讨论日本近代文学,都必然要提到他的名字,都必然要列举他的作品;任何人撰写日本近代文学史,都不能不为他,或为他与森鸥外(1862—1922)另辟一个章节。他的《我是猫》《哥儿》《心》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丰碑。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出自他门下的许多优秀作家,如芥川龙之介(1892—1927)、寺田寅彦(1878—1935)、久米正雄(1891—1952)等,无不焕发出异彩。

夏目漱石生于明治维新的前一年,即一八六七年,殁于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在整个明治时代和大正初期度过的,他经历了日本资本主义上升并迅速走向对外扩张的时期。

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也许只能说是一场改革。但这场改革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日本的历史前进了一大步。明治初期,新政权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努力效法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扶植、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充满了进取精神。但是,这场改革毕竟是由天皇制国家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因而残存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突出的是近代天皇制及其军国主义的发展,昔日的封建领主武士成了资本家,成了“华族”,有的成了高级官僚,后来又形成垄断资本集团。所以日本资本主义形成伊始就带有封建性、军事性,很快就走向垄断。他们自己还没有完全摆脱对别国的从属地位,就开始走上向外扩张的道路,于一八九四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一九○四年发动了日俄战争。

明治初期兴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是由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当权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为首发动的,他们主张“民定宪法”,宣传“主权在民”,鼓吹个性解放等。但这个运动不久就被镇压下去了。封建领主武士的道德不但没有彻底清算,反而在新政权下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受到压抑,许多知识分子感到苦闷。

日本近代文学经过明治初期的启蒙,曲曲折折地,经过浪漫主义时期,到明治三十年代(1897—1906)下半期兴起自然主义文学运动,近代文学才真正确立起来。受左拉文艺思想影响的作家们想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但却碰到时代的森严壁垒;他们想正视现实本身,但后来却落入了肤浅的写实主义。

夏目漱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从事他的写作活动的。他是一个才气横溢的作家,兼有和(日本)、汉(中国)、洋(西方)三方面的文化素养。一九○五年一月,他在《杜鹃》杂志上发表了《我是猫》的第一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而确立了他的作家地位。接着,他在续完《我是猫》的同时,创作了《薤露行》《伦敦塔》(1905)、《哥儿》《旅宿》(1906)、《疾风》(1907)等作品,成了一个蜚声文坛的大作家。后来他辞去原来担任的教职,专门从事写作,相继发表了《虞美人草》(1907)、《十夜梦》(1908)和三部曲《三四郎》(1908)、《从那以后》(1909)、《门》(1910)。逝世前三年又写了《心》(1914)、《道草》(1915)、《明暗》(1916,未完)等。

夏目漱石不赞成当时一般的自然主义作家那种肤浅的写实,他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他愤世嫉俗,看重伦理观念。对于社会上的丑恶、庸俗、虚伪,他或嬉笑怒骂,或正面呵叱。他追求理想的美的世界,用锋利的笔解剖人们心灵中的利己主义。但在当时日本社会那种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找到出路,而终于陷入了悲观厌世。

在《我是猫》里,漱石以“猫”为主人公,通过“猫”的眼睛来观察人类社会。他用幽默的笔触,讽刺了现实社会的庸俗和丑态。在《哥儿》里,他写了一个正直憨厚的青年与社会上一些虚伪、狡黠的人的冲突。这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前者用相声般的语言来谈论严肃的社会问题;后者则自始至终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唯其过于认真,甚至显得有些滑稽。但无论是哪一部,都是从正面批判现实社会的。他同时期发表的《旅宿》《伦敦塔》等则是逃避正面冲突的作品。

漱石后来的作品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着力于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的探索。在《从那以后》里,描写了主人公代助对旧道德的反抗;在《心》里,漱石探索了伦理思想中的所谓罪恶意识。

《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题名“先生和我”,通过一个青年学生的观察,来描写作品主人公“先生”的言行和内心。第二部分题名“双亲和我”,通过对青年学生父亲的病的描写,来衬托和对照“先生”。第三部分题名“先生和遗书”,这是作品的中核。通过先生在遗书中的自叙,剖析了一颗心灵。

“先生”原是一个单纯、幼稚的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上的丑恶、奸狡一无所知。双亲死后,受到了叔父的欺骗,被吞没了家财。从此,他怀疑社会上的一切人,对任何人都不再相信。但他在东京求学期间,却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可是由于他不相信任何人,便怀疑房东太太对他的好意也是和他叔父一样别有用心,因而迟迟不敢表白自己的爱情。正在彷徨的时候,他为了帮助一个背逆了家庭的同学K,把K带到了这家来同住。不料K也爱上房东的女儿,并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想法。“先生”在震惊之余,抢先向房东家求婚,使得本来就已经厌世了的K自杀。他虽然用“计谋”夺得了情场上的胜利,却背上了负罪感的十字架。从此憎恨一切人,也憎恨自己,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求得解脱。

这部小说并没有描写广阔的生活图景,也没有写什么重大的事件,但却通过一出恋爱悲剧,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资产阶级的道德问题。夏目漱石于一九一一年在大阪作了一次“文艺与道德”的讲演。在这个讲演中,他认为:明治维新前的道德,是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理想形态的,完全、模范的忠臣孝子理念。这种道德是由上面灌输的,也是强制性的。但是在明治维新后渐渐衰微了。他说:“往昔仰慕的理想已被看作偶像,取而代之的是开始以事实为基础从中创造道德,以至今日。”也就是说,那时已是探索代替儒教道德的新道德的时代,这种探索要以既有善又有恶的人性为基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新道德观是必然要与封建道德,或与明治时代那种封建资本主义的道德发生冲突的,夏目漱石在《从那以后》描写了这种冲突。作品中主人公代助的父亲是一个参加过维新战争的武士后裔,维新后成了小资本家。这个武士与资本家的混血儿口口声声说要“为了国家”,实际上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代助对这个父亲充满了蔑视、憎恶的感情,他用什么事也不干来进行消极对抗。但是夏目漱石认为“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到了关键时刻,好人会突然变成坏人,在《心》这部作品中,他就作了这样的描写。“先生”的父母死后,开头他的叔父对他十分热情,但当他拒绝娶叔父的女儿以后,他叔父立即换了另一副面孔,成了施展狡计,侵吞财产的坏人。“先生”自己是“狡计”的受害者,但在关键时刻又用“狡计”去对付自己的朋友,最后不能不用自杀去求得道德上的“解脱”。

夏目漱石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正视社会现实,认真细致地去剖析“心”,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他苦闷,彷徨,甚至厌世,除了让他作品中的人物“自杀”,没有别的出路。我们今天来读《心》,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进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在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扫荡中,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资本主义走向垄断阶段,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也日趋堕落、腐朽。所谓利己主义,所谓“人性中的恶”,绝不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剥削阶级的污秽。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看过去的文学作品,是会得到一定的启迪的。

在写作技巧方面,《心》这部作品也有许多值得研究、品味的地方。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绝不是一个脸谱化了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先生”受了叔父的欺骗,不相信任何人,但他却爱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并且相信她。这明显的是一个矛盾,但它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不是可以简单地公式化得了的。“先生”同房东女儿之间,同房东太太之间,同好友K之间,是由各种各样的感情络合着的:有爱情,有嫉妒,有信任,有悔恨,有热情,有冷漠……“先生”的内心里不断地有波澜,有风暴,有伦理与现实的冲突,有善与恶的搏斗,有爱与恨的挣扎。K违背了养父母的意旨,被断绝了学费来源。“先生”因为曾支持过他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觉得此时有帮助他的道义责任,就想方设法把他拉来与自己同住。为了温暖K那颗冰冷的心,他恳求房东太太和小姐多接近他,用女性的温柔去溶化他心头的冰块。但这种道义的力量是十分脆弱的,而且实际上是附有条件的,一旦发现小姐有时单独与K谈话,他就萌发了嫉妒之念。K自杀后,“先生”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的十字架,受到了道德心的鞭责,他这种“生”,比死还要痛苦。他没有勇气向妻子忏悔,他说:“假如我用对待亡友的那种善良的心肠,在妻子面前忏悔自己的过去,她一定会噙着悲喜的泪花宽恕我的罪恶的……我只是不忍心在妻子的记忆中留下一个阴影才没向她表明。”他想死但又可怜妻子,就“像是为了妻子拖着这条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到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一条对他自己来说是最轻松的道路——死。乃木大将的殉死,虽然并不能说是他死的诱因,但的确使他想了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是活在世上的三十五年痛苦呢,还是举刀剖腹的那一刹那痛苦呢?”总之,对于明治时代那个知识分子在道德上的苦闷与挣扎,小说把它写得柔肠百转,凄哀缠绵,对于代表着明治时代的道德观的“心”,解剖得细致入微,刀刀触及神经。

夏目漱石的小说不仅对日本近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也有影响。我国从一九二九年起,就不断有人翻译他的作品,鲁迅先生也译介过他的作品。

译者在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求学期间就爱读夏目漱石的作品。一九五七年在北京大学教授徐祖正先生指导下,准备撰写毕业论文《关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此事记载在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1957年5月号拙文《我们学习日语》上),但因为客观原因没有完成。时隔二十五年,徐先生早已作古,我当时收集的资料也多已散失,现在来写这篇文章,反觉气力不加了。

《心》这部作品,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人译过(古丁译,东光书苑,1940年),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这个译本。这次在漓江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下,我又把它译了出来,贡献给我国读者。译者相信,这对于全面研究夏目文学,对于研究日本近代文学,不无小助。是为序。

 

周炎辉

1982年4月于湖南大学

日语教研室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60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