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茶修
茶修


茶修

作  者:王琼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4078586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史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从物质到精神,享用一杯茶的全部。资深茶人王琼,以20余年的习茶经验,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与当代人的家庭生活、个人成长密切结合,梳理出“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的“茶修”体系。通过生动鲜活的切身感悟和个案分享,在泡好一壶茶的技艺之上,体悟茶道精神,进而回到生活中去修养、修正我们的日常行为,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关照、方便,让自己从中获得真正的愉悦和平衡。本书首倡的“茶修”,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用心传承、应时延展,帮助当代人摆脱紧张、焦虑、困顿,完善生活的艺术,提升生命的质感。

 

TOP作者简介

王琼:茶修首倡者、和静园品牌创始人、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申时茶”的倡导及践行者。 参与“中国茶艺师职业标准”制定,获得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指定茶道教师荣誉。曾出版茶散文集《白云流霞》、茶文化教学光盘《中国茶艺经典》,原创茶修教程“泡好一壶中国茶”。

 

TOP目录

自序

第一章:茶修,当代茶文化的表达

一、茶修的缘起

二、茶修的核心

1. 茶修的定义与茶修体系

2. 茶修的精神:和静通圆

3. 茶修的时代意义:建立秩序,和谐天下

三、茶修,于规矩里成就方圆

1. 从“君子九容”到“茶修十礼”

2. 从“精行俭德”到“茶人十律”

3. 从“廉美和静”到“茶席六要”

4. 从“儒释道医”到“行茶十式”

第二章:茶修宗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一、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二、知礼懂理重在践行  

三、茶小白的第一杯茶  

四、向我泡过的茶致歉  

五、茶汤中修知止之慧  

六、赛车手的茶修生活  

七、我和妈妈成为同学  

八、夫妻共修幸福秘籍  

九、一杯茶里爱上自己  

十、我做了自己的主人  

第三章:茶修理念: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一、清雅的绿茶

1. 揽得满园春色入心——太平猴魁

2. 一杯茶,一座山——峨眉雪芽

二、内敛的白茶

1. 随顺的茶——2007 年白毫银针

2. 醉翁之意在茶—— 2008 年极品白牡丹

三、多情的花茶

1. 深情的茉莉花茶——茉莉大白毫

2. 记忆深处的一抹金黄—— 晓起皇菊

四、含蓄的黄茶  113

兄弟的茶——蒙顶黄芽

五、温暖的红茶 117

幸福没有终了—— 2016 年正山小种

六、深邃的黑茶

1. 古朴天然——九十年代老千两

2. 好喝不贵的口粮茶——2014 年熟普洱茶

七、旷达的普洱茶

1. 和静通圆—— 2013 年易武古树生茶

2. 中正之茶—— 八十年代 7542

八、芬芳的乌龙茶

1. 铁观音的回忆——正味铁观音

2. 方寸间的幸福——漳平水仙

3. 美人,在东方——2017 年东方美人

4. 一碗“工夫”见人情——2015 年蜜兰香单丛  

5. 岁月清幽渐渐行——2015 年慧苑老丛水仙

第四章:茶修美学:生活艺术·生命质感

一、一次呼吸

二、一步行走

三、一餐饭食

四、一段音乐

五、一支舞蹈

六、一幅绘画

七、一方茶席

八、一盏清茶

九、一心无念

十、一夜安眠

第五章:茶修哲学:能量在心·技艺在手

一、专注的力量  

二、澄明的照见  

三、素淡的味道  

四、留白的妙有  

五、真实的安静  

六、水流的静定  

七、永恒的时尚  

八、感动的仪式

 

后记:约茶

 

TOP书摘

兄弟的茶——蒙顶黄芽

茶品:蒙顶黄芽。

产地:四川蒙顶山。

特征:蒙顶黄芽采自明前芽头,采用黄茶传统炒闷结合的工艺,嫩芽杀青,草纸包裹置灶边保温变黄,让茶青在湿热的环境下自然氧化使其口感鲜醇甘爽。

外形:芽头肥壮扁直、嫩黄油润。

香气:清悦的闷香,花香蜜香。

滋味:甘甜醇爽。

韵味:入口清冽,清爽苦韵中甜润回味绵长,宛如汩汩的清泉甘洌,杯底香若松风拂来,花香徐徐,引人入境。

冲泡:

取 4 克干茶,闻香。干茶的香不如当年新茶时那样馥郁,外扬,但很内敛,隐隐的都在。沸水温器,将干茶置于 150毫升盖碗中,用 90 度左右的水温定点高冲,中度水流,充分浸润茶叶。

一水。采用定点高冲注水手法,茶芽随着水流有序翻滚,释放内敛清悦的黄茶所特有的闷香和花蜜香,体现茶汤的清冽爽口、清甜甘润,冲泡后的茶汤一点儿也不逊色当年的春茶,反而经过一年的存放,甘甜的口感更加重实。

二至四水。采用粗水流定点低位旋冲,茶汤的丰富内质有层次地展现,细腻甜醇之中,有丝丝微苦,苦得恰到好处,苦后即转阖口生津,如汩汩清泉溢满。

五至六水。选用沸水细水流定点高冲,茶汤细腻清晰,舌尖为清甜甘润,细嗅杯盖和杯底,氤氲的香,若松风拂来,此一刻,仿佛就置身于蒙顶山上的云雾之中,已然忘记尚有凡尘……

每次喝到王挺兄寄来的蒙顶黄芽,都有非常亲切的感觉。挺兄待人接物的修养就像自家的兄弟,妥帖温暖。我和挺兄是本家,总会有缘喝到这款黄芽,也因为这款黄芽与挺兄更加亲近。

第一次喝到这款茶是在 2014 年,那时“中华茶馆联盟”的活动和相聚还是很密集的,一年会见上几次,茶友相聚,自然少不了好茶分享。第二次喝到这款茶是在 2016 年,我去成都参加茶文化活动,找了空余时间去挺兄的“福窝”拜访,挺兄就用他的这款私房茶款待了我。

那是五月的一个炎热上午,见面寒暄之后,于茶室落座,茶师开始专注地冲泡这款黄芽,挺兄则在一旁认真地讲解,如数家珍。茶汤一入口,清鲜甜润,饱满馥郁,冲过六水的汤里,滋味依然清晰。这款黄芽再一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临别时,挺兄又赠一包,我心生欢喜,很是珍惜,一是缘于极品黄芽产量很少,珍贵;二是回去上课,可以有好茶跟学员们分享了……

去年春天又如期收到了挺兄寄来的黄芽,与讲师及学员们分享,大家对黄茶也有了明晰的学习收获。今年撰写《茶修》一书,写到这一章,就一定要写写这款蒙顶黄芽,于是直接发微信跟挺兄讨要,期待再次与这杯金黄唇齿相接,身心受纳,再次感知黄芽温润的气韵及挺兄对这款茶的那份投入。

出差近十天,回到公司就见到了黄芽,于是迫不及待地要用心喝上一杯。挺兄告诉我,寄来的黄芽还是去年的那款杨天炯老师的早春手工芽茶(老川茶种)。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今年的特殊原因没有做黄茶;二是因为和今年市面上的黄茶比试过,还是去年的这款更好。于是我又有了一份期待,想试试黄茶存放一年以后的状态会怎样。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常被形象地称为“天漏之地”,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所出产的蒙顶石花、蒙顶甘露、蒙顶黄芽都颇受茶人好评。

近年来,要喝到正宗的黄茶绝非易事,比如今天冲泡品鉴的蒙顶黄芽,是由蒙顶黄芽的标准制定人杨天炯杨老以及“福窝”窝主王挺先生共同监制而成的。蒙顶黄芽在茶史上记载,多为诗词描绘,抒情达意,虽赞赏有加但少有具体制作的描述,且无权威标准参照。1964 年,杨老把做黄茶最有经验的人集中在一起,三四个为一组,专门制作黄芽。从选叶开始,详细记录做茶过程的每一个数据。茶叶做出来后,请评茶员逐一品尝,保留参数最好的一组数据。如此反复上千次,才做出蒙顶黄芽国家标准。至此,蒙顶黄芽第一次有了精确文字记录,并选入国家茶叶标准。(目前,各大院校茶学专业所讲蒙顶黄芽的标准,以及陈宗懋院士所著《中国茶经》中所述的黄芽标准,皆出于此。)

今天冲泡的这款黄芽,严格按照国标,采摘选用早春明前蒙顶高山的“一枪一旗”初展的饱满芽头,要求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叶底鲜润,并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制作完成。黄芽传统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包黄—炒三青—堆黄—四炒—干燥提毫—烘干—整理—烘焙提香等多道工序。

黄茶的核心工艺用传统的纸包黄,三焖四炒,精心制作方出深山。

喝到这款茶,就会想到挺兄,温暖、真诚,为人亲善、做事踏实,就如同自家兄弟!

古朴天然—— 九十年代老千两

茶品:九十年代老千两茶。

产地:湖南安化。

特征:黑茶的代表,选用安化优质散毛茶为原料,人工紧压成柱状。柱高 1.60 米左右,直径 0.2 米左右,净重约36.25 千克。更多的传统千两茶是没有金花的,少量的千两茶才会有金花,是茯砖独特的发花工艺在千两茶中试验成功后的成果。我们今天冲泡的是金花千两茶。金花学名为冠突散囊菌,这种益生菌呈现出的朵朵“金花”,不仅使茶汤有菌花香,更提升了消食理气、降脂减肥的保健功效。

外形:茶胎紧实层次分明,色泽黑褐油润,切面平整均匀,内里金花显现。

香气:清润的菌花香。

滋味:陈化近二十年的千两茶,粗涩渐退,醇和甘润,一入口会很温柔的轻碰味蕾,再柔顺地滑过喉咙,令唇齿间弥漫醇香,清澈悠远。

韵味:古朴天然的千两茶,想要表达细腻丝滑的一面,就得细流低斟,亦能得到凝聚且有层次的温顺口感;想要表达阳刚旷远的内质,就得注水给力,方可呈现劲道且有张力

的个性茶汤。

冲泡:

沸水温器,取 12 克干茶,置于 180 毫升的紫砂壶中,润茶时压块定点注水,让茶叶解块舒展。

一至四水。均采用定点低斟,细流注水,求得茶汤细腻,让菌花香和茶香陈韵协调统一。

五至八水。于紫砂壶空位定点高冲,让松展的茶叶充分释放内质,呈现茶汤的醇和宽广,重实饱满。

二十余春秋的老千两,即便泡了八至十水也是不能轻易放弃的,一定要再换把煮茶的壶,继续煮饮。煮饮黑茶我喜欢用陶壶或银壶,可提升茶汤的饱满度,亦可呈现汤感的鲜活。

若逢深秋,天气渐寒,可燃起一炉橄榄炭,取 10 克左右的茶量润茶后,放到 600 ~ 700 毫升的陶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凉水,直接煮饮,待水三沸,打开壶盖加入少许的凉水,再烧开时就可以分汤入杯了。加入凉水一是令其汤滑,二是避免过度沸腾有茶汤溢出。之后可再加适量水继续烹煮,视其对口味的浓淡要求,拿捏煮茶的时间。直接在活火上煮得的茶汤,醇滑厚重,汤感滑顺,滋味饱满,喝一口,很满足。

初见千两茶都会被它独特的外形打动,品饮过后又会被它粗犷外形之下温柔细腻的内质吸引。因为,中国历代衡制演变,不同时期的计算方式会有所区别。千两茶包装形式风格独一,蓼叶与棕皮缝合可防水防潮,最令人惊叹的是必须用人工合力杠压紧形,再经“日晒夜露”的天地滋养,才完成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纯然合一的制茶人初衷。在茶马古道上,古老的马帮铃声依然在回响,赶马人的汗水依然在阳光下折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芒。茶马古道上行走的不仅仅是运茶的马帮,古道上每一个足迹都是中华茶文化的历史印证。

这款老千两是栗宪庭和廖文两位老师送的。两位都是我特别尊敬的师长。我先生李冰决定在宋庄建造美术馆就是因为栗老师的一句话 — 他希望我先生把当代艺术的收藏在宋庄落地。因为这样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在宋庄建成了第一家当代美术馆,举家由沈阳迁至北京定居。与两位老师相识多年,亦师亦友,每次小坐深聊,都收获颇丰。

有一位画廊主人得知两位老师喜欢喝茶,便把自己收藏多年的老千两送了过来。因为我和先生经常去老师家中喝茶聊天,已养成了分享彼此手中好茶的习惯。这款千两茶刚送到栗老师家中,廖姐(这是我们对廖文老师的昵称)就让助理锯下一截送给我。我心生欢喜,品过之后更是高兴。这是一款难得的好茶,从原料到转化,从菌香到花香,从口感到气韵……都可圈可点。

之后,便与两位老师分享了这款千两喝过后的体感,廖姐记在了心里。有一天,廖姐打电话给我说:“王琼,我记得你很喜欢那款千两茶,我找出来了,你派人来把它取走吧,好茶还是送到你那里比较妥当……”我推辞再三,廖姐还是坚持说:“你取走吧,给我锯一块就好,我没法儿弄……”我推辞不过,只好答应。

我们与两位老师的红砖房子只有一湖之隔,这个人工湖,栗老师取名为“南雾塘”,浪漫深邃自不必说。我想着想着,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画面:隆冬时节的一个午后,南雾塘的湖面飘着清雪,我煮了一壶老千两,与两位老师约茶、赏画,谈着并不如烟的往事……这画面也许今冬初雪到来时就会实现,也可能要等到若干年后的某个晴雪天方能如愿。

一款好茶的分享,是老朋友的一份挂念,是放在心里的一份在意!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40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2.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