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雁北耍孩儿记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传统戏剧(精装)
雁北耍孩儿记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传统戏剧(精装)


雁北耍孩儿记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传统戏剧(精装)

作  者:刘晋川

出 版 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定  价:180.00

I S B N :9787203106593

所属分类: 艺术  >  戏剧舞蹈  >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山西素有“戏曲的海洋”之称,除四大梆子戏外,还有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地秧歌、皮影戏、罗罗腔等50多个剧种,占到全国戏曲总数的近六分之一,言之“蔚为壮观”,并不为过。
  桑干河,晋北的一条古老河流。河两岸不知传唱着多少地方戏,余音袅袅,韵味醇厚。耍孩儿便是其中的一朵“梨园奇葩”。晋北人喜爱这种由后嗓子发出的唱腔一沧桑、浑厚、质朴,一如晋北人粗犷的性格,听后会让你欲罢不能。
  耍孩儿,也称“咳咳腔”“耍喉儿”等,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大同、怀仁、应县一带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曲调活泼优美,剧目通俗风趣,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前,晋北有不少耍孩儿班社,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走街串巷,搭班唱戏,将古老剧种的根和种子深深扎在了民间。这些戏班不仅在农村表演,也走进大同、包头等城市,甚至还远赴天津演出。
  2011年,作者把自己拍摄的图片编辑成耍孩儿故事,在大同、太原分别举办耍孩儿摄影展。山西省图书馆还将其在全省数家图书馆巡展,国内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并在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
  耍孩儿摄影展的成功,激励作者继续走近耍孩儿剧种,为晋北这个稀有剧种再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儿。

TOP作者简介

  刘晋川,男,1960年生于山西大同,祖籍重庆。神经外科医师。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同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年来,在《中国文艺报》《山西画报》《人民摄影报》《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塞北文苑》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多幅。2011年和2012年,先后在大同、太原等地举办“戏曲‘活化石’雁北耍孩儿——刘晋川摄影作品展”;2014年出版《大同文化人影录》,并在大同、太原举办“‘大同文化人物肖像’摄影展”,广受好评。

TOP目录

序言/刘文峰
自序/刘晋川
一出戏与一个剧种——《扇坟》特写/王颂刘晋川
大同市耍孩剧种传习中心的发展演变
建团初期(1954-1957)
20世纪50年代演出剧目、老照片及文献资料
繁荣发展(1957-1963)
排演现代戏(1964-1969)
剧团解散(1969-1979)
成立“耍孩儿班”(1979-1982)
恢复剧团(1982-2000)
一次里程碑式的艺术升华
——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耍孩儿剧团夺魁记
走进新世纪(2000-)
“雁北耍孩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剧目简介
传统剧目
改编剧目
创作剧目
耍孩儿剧种代表性传承人
辛致极艺名“飞罗面”(1915-2005)
高宪艺名“三娃旦”(1915-1998)
薛国治艺名“小飞罗面”(1938-1998)
孙有(1938-2016)
薛瑞红艺名“小小飞罗面”
王斌祥
历届领导班子成员
历年主要演职人员介绍
传承发展振兴
古老珍贵的砌末与脸谱
乐队与音乐
编剧、导演小记
主要演出活动
李永隆采访录
李懋修采访录
戏韵流芳
大同“国宝”耍孩儿/王祥夫
戏曲“活化石”雁北耍孩儿
——刘晋川摄影作品展欣赏/姚桂桃
个体认知高度及跨文化传播优势
——边缘谈《雁北耍孩儿记忆》一书/杨刚
一名医生的戏曲情怀/陈栋
后记/刘晋川
有关研究雁北耍孩儿的著作及论文
参考文献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10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4.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