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
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


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

作  者:王家范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 书:江南文化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20815606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江南文化研究丛书》收录了王家范治明清江南史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约二十余篇文章,既有作者在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又有关于江南士大夫与民众的历史命运的探讨,并收录了多年来关于江南研究的心得和体会。作者通贯考察了古代与近代江南变迁的有机联系,明清江南研究的上下联动,从市场、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一个理论、真实多元的江南社会。

TOP作者简介

王家范,1938年出生,江苏昆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侧重明清时段与江南地区,在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均有独到见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主编)、《明清江南史丛稿》等。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之学术贡献奖。

TOP目录

1 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21 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

40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

55 明清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研讨

       ——纪念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

70 从苏州到上海:区域整体研究的视界

76 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

93 晚明人眼中的晚明世相

99 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112 顾炎武的第三种眼光

        ——甲申三百七十年再祭

118 如何读懂顾炎武

124 昆山三徐:康熙朝乡绅的一个侧面

132 动乱以别样的方式降临小镇

        ——读《庚申年陈墓镇纪略》

139 富贵在天,平安可求

142 最后的乡绅

145 祁彪佳:任期短促的苏松巡按

164 发展与忧患:明清史再认识

172 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

        ——从“黄宗羲定律”说开去

186 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194 我们了解农民吗?

203 地方志的价值论

205 地方史志有“脑补”功能

209 陈墓二朱

        ——“新文化运动纪念”门外谈

217 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

228 徐光启个人价值取向研究建言

232 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与检讨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序

242 明清地方官的“猫鼠游戏”

        ——《明清歇家研究》序

249 《近代江南农村经济变迁》跋

253 《江南史专题讲义》序 

TOP书摘

  一 

  “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纯粹是个人触景生情的一种感慨。别的不说,近几年我即使是读专业方向的东西,困惑也不少。 

  从一个老话题说开去。如果对史学有兴趣的,可能知道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发明了一个模仿自然科学样式的历史学新名词,叫作“黄宗羲定律”,2001年提出,2003年惊动温总理,走进中南海。这一新名词因此名噪天下,蹿红网络。 

  在古代中国政府的观念里,地与人,从源头和根本而论,都是属于国家的。他们认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皇帝才是全部人力、物力资源的最高“法人代表”。“有田即有税,有身即有役”是“祖宗之法”,不必与百姓商量。现在的人已经不太熟悉了,那个时代的役要比农业税对农民的危害更大。宋代以后,派役经常被“改革”为“摊派”收费。新费成立,旧役又复生。每次财税改革就是把历年积累难除、头绪繁杂的税外的役和费,统一合并到税里,简化成一种新的“税制”。不久,税外又有役、役外又有费,然后再合并,又重生……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对这现象极度痛恶,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一种治不了的顽症。黄宗羲深刻洞见到的这一历史情景,打个比喻,就像旧时江南人常说的“鬼打墙”现象。夜晚回家,走过一条黑咕隆咚的长弄堂,左转右拐,三百六十度打转,总是走不出。乡下人后来弄明白,是因为酒喝得多,人迷糊,酒在人的大脑里“闹鬼”;“驱鬼”的秘方有一条,赶紧撒一泡尿!若群起“撒尿”,就演变成历史上的“暴风骤 雨”。 

  “学问当于不疑处有疑”,这是学者应该有的追求。从秦晖提出“黄宗羲定律”以后,到处有人借此说事,却没有听到不同声音。这一现象现在被突破了。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杜恂诚在题为《“黄宗羲定律”是否能够成立?》的文章中质疑道,农民的税负怎么可能代代积累,节节攀升,不断成倍上涨?这是经不起经济学分析检验的。因为纳税人(地主和自耕农)的总收入是一定的,生产成本、最低生活费用也是一定的,税负只可能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动,如超过最高的临界点,纳税人就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过度的征收实际就会变得无效。经济学家的思维特长发挥出来了,指出上述“层累”公式没有考虑经济上升、收入增加,以及与物价、货币的联动关系,只见到数据简单的“累加”。举例来说,明代的松江府,南宋时为华亭县,至元立府,再到明初,二百余年间,同一地区田赋总额变动情况是:假设南宋前期的总额为100%,南宋末增长到376%,元代增长到712%,明洪武年间猛增到1068%,已经是南宋前期的十倍有余,似乎很“恐怖”。这里,至少必须考虑二百年间亩产的增长、田地的开垦、产权的变动以及其他经济收支的变动(包括副业、粮价乃至货币折兑对收支的影响)。杜教授给明清史专家出了一个好题目。我以日常生活经验打个比方:1980—1981年出版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是谢国桢先生毕生收藏阅读的史料摘抄,明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者早期于此受益匪浅,上中下三册加起来才4.58元。2004年此书再版,变成上下两册,43元,也将近十倍。但考虑到这些年大学教师工资的迅速增长、其他物价与基本生活指数上升的幅度,这个数字的“恐怖”感可以减轻许多。我相信,即使三四百元一套书,假如真有用,今天的青年教师买它也不至于手抖。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心里的感觉很复杂。有享受的快乐,也必有生活的忧愁。假如青年教师考虑结婚买房,想到一平方米就得一两万,晚上就睡不好觉——得积攒多少年的工资才买得下一二百平方米的婚房?为什么非得一百平方米以上,我这个老人看不懂,据说是消费时尚,宁愿当房奴。岂知正是这种时尚使房价涨得比“黄宗羲定律”还厉害十倍。回到明清江南,那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少,可以自由兼业经营,勤俭即能自救,“日脚”还可以。但,税重、役多、费多,后二者无边无涯,令人觉得“生计维艰”,难有好日子过,不舒畅。叫苦连天的,不只是农民,也包括需要纳税、服役的一般地主(有政治身份的则享受优免权)。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6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