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作  者:[美]裴宜理 著

译  者:刘平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丛 书:中国秘密社会研究文丛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10016184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上海罢工》是一本视角新颖、资料丰富、论证缜密的学术著作,本书从社会史角度入手,从以下三个层面揭示了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部分“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作者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部分“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内容和观念。第三部分“产业政治”,作者对烟草、纺织和运输三大行业做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所做出的不同的反应。

本书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它迄今尚未公开的资料。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学界广受赞誉,发表的英文书评有10余篇。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教授(Marie-Claire Bergère)评价它“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


TOP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名中国学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著作有: Review: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U. Press, 1980(已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Shanghai on Strike :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 Stanford U. Press, 1995(已有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Mao's Invisible Hand :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1。

译者简介:

刘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论文、著译作丰富。曾在我馆出版过著作《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2003年),《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2002年),译作《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2007年),《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2009年)等。

 


TOP目录

导  论... 1

第一部分 地缘政治(1839—1919)

第一章 移民城市... 16

广州移民... 19

宁波移民... 22

江苏—华北移民...25

原籍、职业与工人团结...28

第二章 来自南方的工匠... 34

行会与工匠群体... 34

早期的工匠抗议... 41

政治化... 43

“传统”的激进主义... 48

行业意识与阶级觉悟... 50

第三章 来自北方的无产者...53

乡土源流与帮会...54

工厂以外的劳动者...57

产业无产者...61

大众文化... 64

罢工模式... 67

结语... 70

第二部分 党派政治(1919—1949)

第四章 激进主义的全盛期(1919—1927)...87

五四运动... 87

共产党的诞生...91

保守派的挑战... 94

统一战线...97

五卅运动—脆弱的联盟...102

三次武装起义...106

第五章 保守主义时期(1927—1937)...111

帮会与蒋介石的崛起...111

国民政府时期—工人组织由盛而衰...115

帮会的插手...119

共产党“左派”...130

结语...133

第六章 激进派的复活(1937—1949)..136

抗日战争与工人民族主义..136

内战与共产党工匠..145

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149

积极反共..153

国民党势力的瓦解..155

结语..158

第三部分 产业政治

第七章 烟草业..165

劳动状况..167

地缘性分裂..172

共产党的介入..177

帮会因素..179

五卅罢工..181

三次武装起义..185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英美烟公司..187

共产党的收获..194

内战时期的斗争..196

结语..199

第八章 纺织业..202

缫丝业..203

早期罢工及其组织..205

帮会的介入..206

共产党的收获..210

缫丝工人之有限的激进主义..212

丝织业..217

贵族工人的觉醒..219

社会构成与大众文化..222

1934年美亚绸厂罢工..226

1936—1937年的全市罢工..240

共产党的复活..248

结语..254

第九章 运输业..257

电车业..257

法商电车公司..261

人力车夫..269

码头工人..277

结语..280

结 论..283

附 录..308


TOP书摘

由于对20 世纪的工人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理想的不满意,新一代工人问题研究者开始关注无产阶级运动的局限性,特别是关注工人的分裂特性。由于有性别、年龄、人种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在共产主义梦幻家的眼里,工人行动分散,缺乏阶级觉悟。当工人问题研究者勉强接受其研究对象的缺点时,这种论调带有很深的悲观主义色彩。当一些学者们发现工人对于激进运动——最具工人阶级特征的部分——缺乏热情,与《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不符时,他们又不免加以冷嘲热讽。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未竟事业的回应,工人问题研究者常常被“为什么不”的问题所困扰:工人为什么不能走向统一?工人,尤其是绝大多数惨遭剥削和压迫的工人为什么不去组织一个激进的政党?工人阶级团体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团体为什么不开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此类问题促使人们去寻找工人阶级的缺点。结果,人们对欧美工人力量分裂的原因予以特别关注,许多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北欧和南欧、美国的黑人和白人、技术性工人和非技术性工人之间的矛盾,使得工人们无法表现出阶级觉悟和对党的忠诚,或是在需要他们采取革命行动时置之不理。

这种分析导致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现代工人阶级。但是,这种阶级分裂是否只起负面作用,只是实现无产阶级“真正”使命的障碍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工人的分裂能为具有政治影响的工人阶级行动提供基础——不只是在支持这个或那个政党,而是在是否支持新成立的政权。社会的不同部分,甚至一个阶级内部的不同部分,可以构成与政府官员的不同联系——可以改变各自命运的联系。这并不是说,各种社会集团总是各行其道,对立的方面在这种扰人心绪的关系中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期望的结果。然而,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头开始——严肃面对各分裂阶层的政治潜力,提供一种探索政府—社会互动模式的具体方法。

中国工人——与其欧美兄弟难分伯仲——也是四分五裂。然而,分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无论他们当中存在着如何重要的地缘、祖籍、性别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差异),中国工人阶级自己完全有能力采取有影响的政治行动。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12.7884